景曉燕 肖紅珠
摘 要 良好的進餐習慣對幼兒期兒童的生長發(fā)育尤為重要,乃至對人一生的健康都有影響。本文以在園小班幼兒午餐活動為載體,主要采用時間取樣法,對小班幼兒午餐活動中的非就餐行為進行觀察研究,分析提煉了一些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 午餐活動 非就餐行為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2-0098-02
一、問題提出
《綱要》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良好的進餐習慣是促進幼兒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包含有:自理、勻速、不挑食、桌面較干凈、專注、僅偶爾說話。但目前各年齡階段的幼兒在就餐活動中或多或少的都會伴有非良好的進餐習慣,而成人在處理幼兒進餐問題的過程中所用的方法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查閱資料中發(fā)現,現有研究多從醫(yī)學領域和營養(yǎng)學領域開展,而教育領域對該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
研究主要以小班幼兒為研究對象,對午餐活動中的非就餐行為進行觀察研究,從而了解幼兒非就餐行為的一般特征,分析原因,以提出較科學的對策和建議,達到提高幼兒進餐時的專注性,養(yǎng)成良好進餐習慣的活動意義。
二、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本園小一班幼兒(第二學期)
具體方法:時間取樣法。量表制定:每個幼兒觀察10秒,每5分鐘記錄一次非就餐行為,在行為代碼下相應記錄。
三、研究結果
表一:
表一可以看出:就餐30分鐘時間內,20名幼兒共出現非就餐行為334次,其中心不在焉、小動作、說話三種行為出現的頻率最高。
表二:
表二可以看出:就餐30分鐘時間內,在11:10~11:15之間出現非就餐行為的次數最多,在11:15~11:20之間出現的非就餐行為次數最少。
四、結論分析
通過觀察發(fā)現,造成小班幼兒在午餐活動中非就餐行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幼兒的年齡特征
小班幼兒愛模仿的特征非常突出,模仿是這一時期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模仿的對象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同伴,而小班幼兒同伴之間的平行模仿更多,這也導致他們極易受外部環(huán)境的干擾。觀察中發(fā)現,同一組內只要有一位幼兒把玩勺子發(fā)出聲音,接著同一組內的兩名、三名幼兒會跟著做。
2.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
(1)家長的飲食行為、觀念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飲食習慣直接影響著孩子。在與家長的溝通中發(fā)現,有的家長會邊吃飯邊看電視或書或玩手機,這也是在無形中給幼兒以不良的暗示,長此以往,這些行為會影響孩子。
(2)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
如今孩子是家里的焦點,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健康,總是希望讓幼兒盡可能地多吃一些,對孩子在就餐中的要求總是百依百順。特別家庭結構中祖輩三代同堂的家庭日益增多,祖輩成為家庭生活的主要照料者,爺爺奶奶們通常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口就允許幼兒邊吃邊玩玩具或邊吃邊看電視,這樣時間久了,促使幼兒的非就餐行為增多。
3.教師的影響
幼兒園是幼兒除了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生活場所,如教師對幼兒的非就餐行為熟視無睹,不采取相應的策略,勢必助長孩子不良行為。
五、教育建議
1.正面教育和榜樣作用,激勵幼兒
“身教重于言教”。教師要對自己的午餐習慣嚴格要求,讓幼兒看到自己最信任的老師吃飯多么安靜、專注,從而受到感染。其次發(fā)掘用餐表現突出的幼兒,及時給予表揚,為其他幼兒提供可以模仿對象,促進同伴互學。
2.營造和諧氛圍,感染幼兒
首先,選用一些形象生動的圖片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比如:在幼兒餐桌附近張貼良好的進餐習慣圖示,暗示幼兒該怎樣做。其次,用實際行動提醒幼兒正確的就餐習慣。如:有一幼兒在邊吃邊前后翹動椅子,教師及時發(fā)現并輕輕走過去幫他把椅子扶好,用眼神手勢提示孩子安靜用餐。教師做到眼中有孩子,營造和諧氛圍,感染幼兒。
3.教育活動中滲透,因勢利導
根據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通過有計劃的教學活動,適當引導,讓幼兒了解健康的午餐習慣。如針對班內幼兒非就餐行為的實際情況,利用照片、錄像的形式,將平時幼兒進餐中典型的情況記錄下來,先讓幼兒看、比較,再組織幼兒討論:哪種行為更好?讓幼兒意識到專注進餐與不專注進餐的利弊。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毙“嘤變旱倪M餐習慣只是眾多習慣中小小的一方面,可是“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tài)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yǎng)成功”。因此,幼兒良好進餐習慣不容忽視,應及早抓起、抓好,因為它直接關系著我們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朱慕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崔愛麗.國內幼兒飲食行為研究綜述[J].早期教育,2011,(3).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