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敬敷
● 對于賞石藝術來說,自然美是觀賞石本質的美,因而其形式的表現(xiàn)是第一位的。否則就不能稱之為賞石的藝術,而是別的什么藝術了。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賞石藝術,它不像一般藝術那樣內容在前形式在后,而是一種在“天造奇石”的形式美框架內注入“人賦妙意”的思想與情感內容的獨特藝術,茲論述于下,以求拋磚引玉。
一、觀賞石的形式美就是自然美
大凡事物都有其外部表現(xiàn)的形式和內涵實質的內容這兩個方面??鬃訉⒋俗鳛閷徝赖囊粚Ψ懂牐何呐c質。“文”是事物外表的形式,“質”是內涵的內容??鬃诱f:“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是說如果內容很好,但缺乏外表的文飾,就顯得粗野;如果外表的文飾很好,但缺乏有意義的內容,就顯得浮華??鬃咏又岢隽诵问脚c內容相統(tǒng)一的著名論斷:“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的論述還表明,文與質,也就是形式與內容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于是我們說:形式美是指事物外在的不受內容影響的美;從美學的角度看,形式美也指對這種事物外在美的一般規(guī)律的認識。
觀賞石的外在形式是它自然天成的形、質、色、紋,這些自然形式單獨的或綜合所表現(xiàn)的美,就是其形式美,也就是觀賞石的自然美。
二、觀賞石的自然美與形式美法則
賞石藝術是發(fā)現(xiàn)的藝術,以發(fā)現(xiàn)觀賞石的自然美為前提。首先是由石及人對觀賞石形、質、色、紋個別形式的感覺的“觀”,然后是由人及石將形、質、色、紋的綜合形象與頭腦中貯存的記憶表象相對應、從而得出與具體事物非常相像具象的、或似像非像意向的、或完全不像但有某種韻味抽象的知覺的“賞”。
無論是觀賞石形、質、色、紋的個別形式,還是具象、意象、抽象的綜合形象,就審美實踐的總體而言,要符合“變化中的統(tǒng)一,統(tǒng)一中的變化”這個普適的形式美法則時,才能獲得美感。因為此時審美對象的外在形式與我們與生俱有的內在的變化與統(tǒng)一相偕的審美需求相契合。
所以,只有當觀賞石的外在形式符合形式美法則時,我們才能說這枚觀賞石具有由形式所表現(xiàn)的自然美。在通常情況下,如果觀賞石的外在形式只有變化而無統(tǒng)一,就顯得雜亂而不和諧;如果只有統(tǒng)一而無變化,就顯得呆板而無生氣。還要強調的是,“變化”體現(xiàn)世上萬物運動的本質,因而是絕對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世上萬物量變中的平衡,因而是相對的。這就是為什么會有“審美疲勞”的現(xiàn)象和觀賞石“以奇為美”的緣由。
關于形式美法則的細化,可表示于下:
在觀賞石平面的圖像或立體的塑像的形式美中,有的傾向于變化,有的傾向于統(tǒng)一。前者如夏朝新的樹化玉“木之翠”(圖1)。那橙紅、翠綠、淡紫、乳白的色彩在深淺暈染中更顯跌宕起伏,而玉潤的質地,縱向的肌理又起著統(tǒng)一的協(xié)調作用,為此以變化為主的“變化中的統(tǒng)一”;后者如張發(fā)偉的硅化木“擎天撼地”(圖2)。在棕色的色調和縱向肌理的渾然一體中,橫向木節(jié)的長短參差和高低錯落,又顯變化之態(tài),此為以統(tǒng)一為主的“統(tǒng)一中的變化”。
在觀賞石形、質、色、紋中,以色彩變化引起的變化力度最大,次為紋理、形態(tài),最次是質地。至于具象、意象、抽象的綜合形象的統(tǒng)一與變化,不但在于其構成的形、質、色、紋的統(tǒng)一與變化,還在于其綜合形象的主輔、均衡和協(xié)調的關系。
三、在自然美的形式框架內賦意的藝術美
如果說通過由石及人的“觀”、由人及石的“賞”,從而發(fā)現(xiàn)觀賞石由形式表現(xiàn)的自然美的話,那么人石合一的“悟”則是賞石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構思了。此時,賞析者以自己的情感、思想的“意”與超越石體自身形象的“境”相融匯,在意境的狀態(tài)下于觀賞石形式美的框內賦以妙意,最終以命題、賦文、組合、配座、陳設等藝術的語言表達出來。
這種藝術的表達,因為每個人生活經(jīng)歷、審美情趣的不同,所以對同一觀賞石的自然美常有不同的理解,表現(xiàn)出賞石藝術獨有的一石幾看、見人見智、各賦其意的多樣性。
彭畢忠有一枚長江石,飄逸的白色紋理在黑色的背景上歡暢地跳躍,其側的一介扁圓的斑紋如葉似月,讓這構圖在留白之中趨于均衡。于是,由三人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加以命題與點評,盡顯其石韻合鳴之趣。
張玉瑞命題為“一葉一菩提”(圖3),詩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微觀藏宇宙,浮云釋禪機。靜品思玄妙,涵象觸靈犀。若解其中曲,慧海索根基。萬物具平等,哪來高與低?眾人皆是佛,表象一層皮。拈花步極樂,幡悟莫遲疑。唱和闡石韻,詩賦閑話題”。
王景琨命題為“石之韻”(圖4),詩曰:“ 輕輕/輕輕搖曳/輕輕/輕輕勾勒曼妙的形/那是香案前的氤氳吧/抑或是余音繞梁的琴箏/誰說它大美無聲/誰說它冷面無情/天籟/在飄渺里游弋/柔美/在堅毅中升騰/這旋律/分明就是/——石韻合鳴”
我命題為“石之幻”(圖5),文曰“如水曲流,如云飄逸。右端之上,仙童叉腰躍然,更生靈動之意?;没牡褂?,將這無邊的黑詮釋得通透盈瑩。是湖,是潭?那曲凸處的一弘扁圓的白,可是月影沉璧?這飄渺的夢向左邊淌去,臨近邊沿,驟間濺起的浪花將平緩激揚,一片迷離!對稱的影像在虛空中回應,構成了一個形象的如意。余韻上下漫流,在空中繪成了一穹頂,彌散而去……”
以上的論述表明,對于賞石藝術來說,自然美是觀賞石本質的美,因而其形式的表現(xiàn)是第一位的。否則就不能稱之為賞石的藝術,而是別的什么藝術了;另一方面,在形式美的框架中,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賦妙意的能動作用,而這正是賞石藝術之所以為藝術之所在。所以,“有限的奇石,無限的創(chuàng)意”。
然而,目前賞石藝術的最大誤區(qū)卻是不重視形式美。只注重內容而忽視對形式美的鑒賞與追求。于是帶來兩個方面的傾向,一是不重視或不理解沒有具體內容,只有純形式表現(xiàn)的抽象美;二是為了片面追求內容中的吉祥如意等而執(zhí)著于“攀龍附鳳”,不管本為前提條件的形式是美還是不美。
還是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說得好,“質勝文則野”,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