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川
初夏時節(jié),隨《新西部》雜志社“采茶季·走進最美陜南茶鄉(xiāng)”采風活動,一路走過漢中、南鄭、城固、勉縣、西鄉(xiāng)、紫陽、漢濱等區(qū)縣。雖說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卻也從細微末節(jié)看到了新的世相,感觸良多。
漢 中
漢中有漢山、漢水、古漢臺,隨處都能看到各種“漢”字的名號與招牌。劉邦當年最先攻入咸陽,但實力不及項羽,硬是被排擠到漢中一隅任職,頗感失落。面對逆境,謀士蕭何卻說:語曰天漢,其稱甚美。他不僅開導(dǎo)劉邦的思想,還協(xié)助其月下追韓信、筑臺拜將,韜光養(yǎng)晦、積蓄力量,最終反擊三秦,打敗項羽,開創(chuàng)一代王朝,國號就用了一個“漢”字。至今,漢族、漢語、漢文化的名稱,其實與漢中都有一脈相承的關(guān)聯(lián)。
與劉邦相似的還有一個人就是諸葛亮。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漢政權(quán)不滿足偏安一隅,一心想復(fù)辟大漢王朝的劉家天下。諸葛亮以漢中為前線大本營,六出祁山,七伐中原,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魂斷五丈原。歷史很難重現(xiàn),奇跡不可復(fù)制,復(fù)辟沒有出路,創(chuàng)新才是硬道理。
茶 鄉(xiāng)
茶是人類較早馴化的植物品種。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茶可入食入飲入藥,也可入詩入畫,還可入曲歌唱,編舞表演。唐代茶葉的出口量很大,沿絲綢之路輸往中亞、東南歐和北非,是外貿(mào)的主體商品之一。
陜西茶文化有很高的歷史地位,在唐代及唐代之前算得上是“茶界”的“龍頭老大”,唐代長安宮廷茶文化輻射全國并確立了茶的國飲地位。
古長安宮廷的貢茶之制,對中國茶業(yè)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唐肅宗至德二年陜南茶被選為貢品,培養(yǎng)了茶的“精品意識”,刺激了茶農(nóng)們培植名品的積極性。唐代植茶技術(shù)、制茶技術(shù)、儲茶技術(shù)乃至茶具制造的工藝、產(chǎn)品包裝的不斷改進無不與貢茶之制有關(guān)。在不晚于西周時代,陜南的巴人就已開始在園中人工栽培茶葉。
采茶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兒。春天的茶山是綠的世界,綠的嬌嫩,綠的嫵媚,那帶著露珠的新芽嫩得仿佛要滴出水來。杏花雨的季節(jié),山上飄著雨霧,彌漫的是淡淡的茶香。茶山腳下有農(nóng)田,茶山背后有遠山,山色如煙。還有采茶女的婀娜身影與竹編小背簍。
采茶又是一項艱辛而有技術(shù)含量的勞動。為不同的茶品采摘時要求摘葉精準,不混雜;手指頭摘取可揪可薅但不可以用指甲掐。前幾年,河南有過“少女唇采新茶”的報道,并非只是炒作。傳說古代的貢茶的確有唇采的故事,要用牙齒咬著嘴唇摘取葉芽,但不能讓牙齒碰茶葉?,F(xiàn)在的茶葉價格高,采茶的人工成本也是一個原因。
陜南行走一周,與茶鄉(xiāng)茶園茶葉茶農(nóng)近距離接觸,有了許多新鮮感受。揪一片葉芽入口,天香彌漫。不能不嘆服先民的智慧,將片片野生的樹葉,馴化為可吃的食品,可喝的飲品,可治病的藥品。葉芽因時令而異,可以幻化出仙毫、毛尖、銀針、香片等形態(tài),可以制作成綠茶、白茶、黃茶、黑茶、紅茶、青茶、花茶、陀茶、磚茶。
采茶的勞動孕育出茶歌;運茶的行程走出茶馬古道;飲茶的程序演化出茶道。柴米油鹽茶,是世俗生活的家常;貢茶禮茶禪茶,是精神生活的奢華。
在即將結(jié)束一段旅程的時候,忽然覺得“人”生恰如一個“茶”字,早已被造字的先祖定格在“草”“木”之間。字形結(jié)構(gòu)將自然生態(tài)的理念表達得完整而貼切。春夏來采茶,中秋看茶花。陜南茶鄉(xiāng),美不勝收!
紫 陽
紫陽縣城在漢江邊上,因地形所限,與平原上的縣城風格迥異,沒有寬闊的街道,單行道很多??h城既像一座宮殿,又像一個莊園,很緊致。
穿城而過的漢江恰如《阿房宮賦》里的“二川溶溶”,房屋布局也是“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fù)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
走進縣城就像進入迷宮,這一家的房頂,卻是鄰居家的地平線;穿行的巷道與住家的廊檐共用,窗戶如果向外推開,隨時會碰了路人的頭??h城一個大廣場凌空建在交叉道的上面,廣場一角的門面走進去,卻是一條夜市街道。在城市化紛紛構(gòu)建高大上的時候,是否想過,小而精致其實比大而無當更宜居。
有一個縣名叫紫陽,筑一座高塔祭紫陽,供奉的真人號紫陽,很多的人名曰紫陽,這紫陽不是那紫陽。
紫陽向陽鎮(zhèn)瓦房店有一座北五省會館,院內(nèi)有兩棵生長了三百年的桂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門上有一副對聯(lián):殿臨五省馬踏商賈第一道,水連三山舟載茶客走四方。
路 邊
從漢中沿十天高速向東南,忽然發(fā)現(xiàn)農(nóng)田里散開著星羅棋布的許多旱傘。停車細看,傘是城市街邊擺攤常用的那種大傘。傘隨著干農(nóng)活的需要,過一會兒移動一次,勞作的人頭上卻始終有一片陰涼。不能不感嘆時代的發(fā)展,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變成了面朝黃土背朝傘。少了一些曝曬,多了一些舒坦。
十天高速漢中至西鄉(xiāng)一段,堪稱最美風景線。兩邊丘陵植被既有厚度又有層次,喬木灌木花草藤蔓交叉遮蓋,幾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偶爾閃現(xiàn)的民居也詩意地掩映在一片綠色之中。感覺與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相似,與日本的綠島也不差多少。沒有了臟亂差,神清氣又爽。
學 校
路過一所學校,看到了和其他學校不一樣的標語:愛、惜時、禮儀、誠信、學做人、開心智、蓄善良。愛字下面還有注解:愛自己,愛親人,愛他人,愛社會,愛自然。排在第一位的是愛自己。校長說,教育要依據(jù)人的本性因勢利導(dǎo),從小需要樹立的不是政治概念,不是意義價值,而是最本真的可以接受的常識。
很佩服這個校長,民間有高人,高人在深山。這里雖然沒有“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立志成才,報效國家”等高大上的標語,卻有最貼近實際的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