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勇
早在雍正即位之初,就聽人匯報說,鹽商們的衣服、房子極其奢華,吃飯的工具也非常精巧。他們每日里吃喝聚會,歌舞升平,金銀珠寶多得數不過來,甚至連家中奴仆的生活也堪比官員。這種風氣尤其以淮揚鹽商最為嚴重。
坊間流傳著一個故事,乾隆年間,兩淮有一個叫黃均太的鹽商,吃一碗蛋炒飯要花費50兩銀子。與這碗飯配套的還有所謂的百魚湯,即用鯉魚白、烏魚片、斑魚肝、鯽魚舌、黃魚膘、鯊魚翅等材料煲出來的魚湯。道光時期的李澄,也從老一輩人那里聽說,兩淮鹽商的家產,首先以千萬計,其次才以百萬來計。資本在百萬以下的鹽商只能稱為小商,在那些富達千萬的總商們面前,經常被戲弄、指使,抬不起頭來。
精打細算的鹽商們,把做生意的經驗也用到了人情往來上。不論是頂頭上司鹽運使,還是地方知縣、知府,省城巡撫和總督,乃至京城的達官貴人,鹽商們都努力滲透,一一打點。本著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這些操作顯然不能公之于眾,但鹽商們均記錄在了一本小冊子中。對收過好處的官員們來說,這份“秘密賬本”無疑是最要命的。一旦被皇上知道,少不了殺頭之罪。而對鹽商們來說,“秘密賬本”不僅是疏通關系的支出明細,更是自己的一道護身符。遇到那些拿了銀子卻不買賬或者落井下石的官員時,只要晃一下“秘密賬本”,馬上就能讓他乖乖聽話。既然如此,官員與商人便心照不宣,達成默契。你情我愿,悶聲發(fā)大財,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非到萬不得已之時,“秘密賬本”是不能公開示人的。一旦撕破了臉,官員的烏紗帽固然保不住,鹽商的生意同樣也沒法做。既然明白這個道理,鹽務官們也就懶得去操那份閑心,還不如該拿的拿,該收的收,畢竟大家還要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嘛。有了這種覺悟,鹽務官們也變得任性起來。
依靠鹽商這座大金山,鹽運使們借花獻佛,只為博得龍顏一悅。向來喜歡南巡的乾隆帝就曾說,我一路南下住的行宮,不過是暫時用來住宿而已,何必搞得那么奢侈嘛。以前吉慶為鹽政時,我已經覺得很奢華了,沒想到后來的普福、高恒這些人更狠,總要比前任修得更為精致。高恒即是電視劇《大清鹽商》中因貪污被處決的國舅爺,史有其人。可見,看慣了繁華無數的乾隆爺,在鹽商們展現的財力面前也不禁嘖嘖稱奇,自慚形穢。
沒的說,鹽商們就是這么有錢,就是這么任性。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