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德
一 方義解詁
血壓在安靜狀態(tài)下超過140/90毫米汞柱為高血壓。高血壓有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類。其主要癥狀除血壓高外,常伴有頭痛、頭脹、頭昏、耳鳴及失眠等。
原發(fā)性高血壓被稱為高血壓病。臨床經(jīng)驗表明,針刺、按摩合谷,可引起微血管擴張,數(shù)目增多,顏色變紅,有助于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的治療。
繼發(fā)性高血壓可由腎炎、腦部疾患、內(nèi)分泌疾患等引起。中醫(yī)辨證多與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有關。方取太沖、行間、合谷以瀉肝陽上亢,對防治高血壓病(頭痛、頭暈者)有良好效果。
由于合谷、太沖二穴位于歧骨之間,猶如把關之將士,故有“四關”之稱。該二穴皆為原穴,一調(diào)氣、一調(diào)血、一調(diào)陰、一調(diào)陽,具有平肝陽、調(diào)氣血、通經(jīng)絡的作用,臨床經(jīng)驗表明,二者配合應用療效較好。
另據(jù),歷代醫(yī)學文獻記載,運用耳穴防治疾病效果良好,故該病采用了按摩耳部相關穴位的方法以祛病強身。
需要說明的是,防治冠心病、心悸、高血壓等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各式助療動作可以相互交替使用,相互補充。
二 運動處方
1 摩運降壓溝
◆功前準備
正身端坐,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朝前;兩拇指腹和食指中節(jié)橈側(cè)面分別置于左右耳輪上部,食指在前,拇指在后;兩眼輕閉或平視前方。
◆動作指南
(1)隨著吸氣,提肛收腹,腳趾上蹺;同時,兩拇指腹和食指相捏上提耳輪;兩眼輕閉或平視前方。
(2)隨著呼氣,松腹松肛,腳趾抓地;同時,兩手稍用力沿降壓溝向下摩運至耳垂。
◆練習次數(shù)
一吸一呼為一次,共做8或16次;做完后,還原正身端坐勢。
◆注意事項
(1)精神集中,意守降壓溝。
(2)吸氣上提耳輪時,宜直背伸腰、順項提頂,兩肘稍上移。
(3)呼氣下摩降壓溝時,宜松腰沉氣,兩肘稍下沉。
◆主要作用
降壓溝在耳部背側(cè),分降壓溝上、降壓溝中、降壓溝下三個部分。臨床經(jīng)驗表明,摩運降壓溝有良好地降壓效果。
2 按壓降壓點
◆功前準備
正身端坐,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朝前;兩拇指腹從耳后托住耳垂,食指端點在降壓點;兩眼輕閉或平視前方。
◆動作指南
(1)隨著吸氣,提肛收腹,腳趾上蹺;同時,兩手放松;兩眼輕閉或平視前方。
(2)隨著呼氣,松腹松肛,腳趾抓地;同時,兩食指端按壓降壓點;兩眼輕閉或平視前方。
◆練習次數(shù)
一吸一呼為一次,共做8或16次;做完后,還原正身端坐勢。
◆注意事項
(1)精神集中,意守降壓點。
(2)勤剪指甲,以防損傷耳部皮膚。
(3)吸氣時五指不用分毫之力,呼氣時食指端按壓降壓點,力量由輕到重。
◆主要作用
降壓點在耳殼三角窩上部。根據(jù)全息論的觀點,三角窩相當于生殖器官,包括子宮及神門、股關節(jié)等區(qū),按壓此區(qū)可滋陰補腎、升水降火,對降壓有一定效果。
3 捻揉合谷
◆功前準備
正身端坐,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朝前,左掌置于襠前,掌心朝里,右拇指腹置于合谷穴,其余四指置于小指和手掌尺側(cè);兩眼平視前方或輕閉。
◆動作指南
(1)隨著吸氣,提肛收腹,腳趾上蹺;兩手放松;兩眼平視前方或輕閉。
(2)隨著呼氣,松腹松肛,腳趾抓地;同時,右拇指腹和其余四指捏揉合谷穴一周;兩眼平視前方或輕閉。
◆練習次數(shù)
一吸一呼為一次,順、逆時針方向各捻揉8次,左右交換做動作;做完后,還原正身端坐勢。
◆注意事項
(1)精神集中,意守合谷。
(2)周身放松,身體中正,切勿歪身斜頸。
(3)吸氣時直背伸腰、順項提頂,呼氣時稍含胸松腰,兩肩下沉。
(4)捻揉時以稍有疼痛感為度。
◆主要作用
手陽明大腸經(jīng)是多氣多血的經(jīng)脈,有顯著的保健作用,而合谷穴又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之原穴,具有調(diào)氣的作用,所以捻揉合谷和摩運太沖(見下式)相結(jié)合,對高血壓見頭脹、頭暈者療效較好。
注:
合谷:屬手陽明大腸經(jīng)穴,位于第一、二掌骨間,當?shù)诙乒侵虚g之橈側(cè)肌肉隆起處。
4 摩運太沖
◆功前準備
正身端坐,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朝前,左小腿前部靠近踝關節(jié)處置于右大腿上,左手置于左膝內(nèi)側(cè);右拇指腹置于左腳太沖穴,中指置于涌泉穴,兩眼平視前方或輕閉。
◆動作指南
(1)隨著吸氣,提肛收腹,腳趾上蹺;同時,左小腿稍上提,右手放松置于太沖,兩眼輕閉或平視前方。
(2)隨著呼氣,松腹松肛,腳趾抓地;同時,左手按壓左膝,右手用力,右拇指腹從太沖推按到行間,右中指點按涌泉,兩眼輕閉或平視前方。
◆練習次數(shù)
一吸一呼為一次,共做8或16次,左右交換做動作;做完后,還原正身端坐勢。
◆注意事項
(1)精神集中,意守太沖。
(2)周身放松,身體中正,切勿歪身斜頸。
(3)吸氣時直背伸腰、順項提頂,呼氣時稍含胸松腰,兩肩下沉。
(4)摩運時以稍有疼痛感為度。
◆主要作用
(1)根據(jù)按摩原則,按摩時加力屬泄法,故做該式時力量在可能的情況下宜稍大。以傾泄肝陽,防治高血壓病。
(2)根據(jù)按摩原則,逆經(jīng)脈循行路線做按摩稱泄法,故從太沖推按到行間,有助于消除肝陽上亢之陽,防治高血壓病。
注:
(1)太沖:屬足厥陰肝經(jīng)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結(jié)合部之前凹陷中。
(2)行間:屬足厥陰肝經(jīng)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趾間縫紋端。
(3)涌泉:屬足少陰腎經(jīng)穴,位于足底(去趾)前1/3處,足趾卷屈呈凹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