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是詩的故鄉(xiāng),世上的人這么說。
伊豆是日本歷史的縮影,一個歷史學家這么說。
伊豆是南國的楷模,我要再加上一句。
伊豆是所有山色海景的畫廊,還可以這么說。
整個伊豆半島是一座大花園,一所大游樂場。就是說,伊豆半島到處都具有大自然的惠贈,都富有美麗的變化。
如今,伊豆半島有三個入口:下田、三島修善寺、熱海。不管從哪里進入,首先迎迓你的,是堪稱伊豆的乳汁和肌體的溫泉。然而,由于選擇的入口不同,你定會感到有三個各不相同的伊豆呢。
北面的修善寺和南面的下田這兩條通道,在天城山口相會合。山北稱外伊豆,屬田方郡,山南稱內伊豆,屬賀茂郡。南北兩面不僅植物種類和花期各異,而且山南的天空和海色,都洋溢著南國的氣息。天城火山脈東西約四十四公里,南北約二十四公里,占據著半島的三分之一。海面的黑潮從三面包圍著半島。這山,這海,便是給伊豆增添光彩的兩大要素。倘若把茶花當作海岸邊的花,那么石楠花就是天城山上的花。山谷幽邃,原生林木森嚴茂密,使你很難想象這原是個小小的半島。天城山是聞名的狩鹿場所,只有翻過這座山巒,才能嘗到伊豆旅情的滋味。
開往熱海的火車時髦得很,稱為“羅曼車”。熱海是伊豆的都會,它是在關東溫泉之鄉(xiāng)中富有現代特征的城市。倘若把修善寺稱為歷史上的溫泉,那么熱海便是地理上的溫泉。修善寺附近,清靜、幽寂,熱海附近,熱烈、俏麗。伊豆到伊東一帶的海岸線,令人想起南歐來,這里顯示著伊豆明朗的容顏。同是南國風韻,伊豆的海岸線多像一曲素樸的牧歌?。?/p>
伊豆有熱海、伊東、修善寺和長岡四大溫泉,共有二三十個噴口,僅伊東就有數百處泉流。這些都是玄岳火山、天城火山、貓越火山、達磨火山的遺跡。伊豆,是男性火山之國的代表。此外,熱海的間歇泉、下加茂峰的吹上溫泉、拍擊著半島南端的石廊崎的巨濤、狩野川的洪水、海岸線的巖壁、茂盛的植物……所有這些,都帶著男性的威力。
然而,各處涌流的泉水,使人聯(lián)想起女乳的溫暖和豐足,這種女性般的溫暖與豐足,正是伊豆的生命。盡管田地極少,但這里有合作村,有無稅町,有山珍海味,有飽享黑潮和日光饋贈、呈現著麥青膚色的溫淑的女子。
鐵路只有熱海線和修善寺線,而且只通到伊豆的入口,在丹那線和伊豆環(huán)行線建成之前,這里的交通很是不便。代之而起的是四通八達的公共汽車。走在伊豆的旅途上,隨時可以聽到馬車的笛韻和江湖藝人的歌唱。
主干道沿著海濱和河畔延伸。有的由熱海通向伊東,有的由下田通向東海岸,有的沿西海岸綿延開去,有的順著狩野川畔直上天城山,再沿著海津川和逆川南下……溫泉就散綴在這些公路的兩旁。此外,由箱根到熱海的山道、貓越的松崎道、由修善寺通向伊東的山道,所有這些山道,也都把伊豆當成了旅途中的樂園和畫廊。
伊豆半島西起駿河灣,東至相模灣,南北約五十九公里,東西最寬處約三十六公里,面積約四百零六平方公里,占靜岡縣的五分之一。面積雖小,但海岸線比駿河、遠江兩地的總和還長?;鹕街丿B,地形復雜,致使伊豆的風物極富于變化。
現在,人們都這么說,伊豆的長津呂是全日本氣候最宜人的地方,整個半島就像一個大花園。然而在奈良時代①,這里卻是可怕的流放地。到源賴朝②舉兵時,才開始興旺發(fā)達起來。幕府末期③,曾一度有外國黑船④侵入。這里的史跡不可勝數,其中有范賴⑤、賴家⑥遭受禁閉的修善寺,有堀越御所⑦的遺址,有北條早云⑧的韭山城⑨等。
請不要忘記,自古以來,伊豆在日本造船史上,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這正是因為伊豆是大海和森林的故鄉(xiāng)啊。
伊豆是南國的楷模,我要再加上一句。
注釋:
① 日本歷史的一段時期,約710年~794年,因大和朝庭定都于奈良而得名。
② 源賴朝(1147年~1199年)是日本鐮倉幕府首任征夷大將軍,也是日本幕府制度的建立者。
③ 指19世紀中期至1867年間。
④ 也稱為火輪船,是指日本江戶時代末期來自美國、俄國以及歐洲等地的蒸汽船,這些船只船體通身被涂成黑色,故稱黑船。
⑤ 源范賴(1156年~1193年)為源賴朝之異母弟,因源賴朝生性好疑、輕信讒言而被枉殺。
⑥ 源賴家(1182年~1204年)為源賴朝之子、鐮倉幕府第二代將軍,后被其母北條政子奪權并幽禁于修善寺。
⑦ 又稱堀越公方,是室町幕府(約1336~1573年)控制關東地區(qū)的機構長官。
⑧ 北條早云(1432年~1519年)為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第一位大名,大名是日本封建時代對一個較大地域領主的稱呼。
⑨ 北條早云在伊豆國筑起的城池。
【賞析】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的小說名篇《伊豆的舞女》,讓鐘靈毓秀的伊豆世界聞名,而這篇散文《我的伊豆》更是直接描繪了伊豆半島的旖旎風光和豐富歷史。
人們總是試圖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對象,作者對迷人的伊豆也是如此。伊豆是什么?詩的故鄉(xiāng)?日本歷史的縮影?南國的楷模?畫廊、花園、游樂場?伊豆是其中的任何一個,因為它們都從某個角度說出了伊豆的風貌;伊豆又不是其中的任何一個,因為它是它們的總和。作者把對伊豆的這些不同感受,排比并列,互相映襯,突出了伊豆的美和獨特的氣韻。
作為新感覺派的領軍人物,作者描繪風景,常常是從內心的細微感覺出發(fā)捕捉自然之美。“我”的伊豆集中了南國的美,是自然的惠贈,富于個性和詩意。三個入口讓人感受到的是三個各不相同的伊豆;伊豆的山、海、海岸線、火山、溫泉都各盡其妙,變化多姿,這正是伊豆美麗的特色。伊豆的美麗在作者筆下又是人格化的,男性的威力和女性的溫柔輝映成趣,這正是伊豆的風韻所在。如果說風景是散綴的珠子,那么道路則是把珠子串成了華美的項鏈,那些在海濱、河畔、山間蜿蜒延伸,如伊豆血脈般的道路,將景色映襯得更加熠熠生輝。在簡略敘寫了伊豆的歷史和造船的業(yè)績后,行文戛然而止,干凈利落,又耐人咀嚼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