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第一次在“小說”頭題的位置上,刊發(fā)了同一個作家的兩篇小說。以《小說二題》為名的馬金蓮的這兩篇小說,篇幅都不短,在有限的版面中作出這樣的舉措,是為了鼓勵更多的回族青年作家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作品。從今年開始,本刊陸續(xù)會以這樣的方式推出回族青年作家的新作。馬金蓮的兩篇小說題材迥異,但是看待、觀察、感受這個世界的女性視角仍然貫穿其中?!稘M兒》延續(xù)了馬金蓮以往的風格,讀過馬金蓮鄉(xiāng)土小說的讀者對此都不陌生;《祝?!仿燥@稚嫩,但城市題材寫作對馬金蓮來說是一種新的寫作嘗試,是對回族作家大多囿于鄉(xiāng)村敘事的一種自我突破,也是本刊提倡的一種寫作方向。另外,70后著名青年女作家黃詠梅的《證據》,以獨特、銳利的視角,觸及到了這樣一個極富現代感的生命困惑:當人們真的過上了衣食無憂、自由自在的生活,是否就會獲得真切的幸福感?
絲綢之路曾經是古代中西方之間政治、經濟、文化往來的一條大動脈。二十一世紀,伴隨著中國的崛起,也為古老的絲綢之路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本期“海外手記”中,澳大利亞作者貝哲民的《新絲綢之路》,以非虛構的寫作方式,為讀者講述了阿拉伯商人在中國,中國商人在阿拉伯世界經商的故事。讓這個時代最前沿、最富有吸引力的真實人生故事,也能在《回族文學》上得到生動精彩的講述。這也是我們辦刊的一個側重點。
多年來,“佳作選萃”這一欄目中連載的都是長篇作品,今年我們改變了這一慣例,想為讀者推薦一些篇幅雖然不長,卻有著跨越時光的文學魅力的作品。本期選載的三篇散文充滿了讓人懷念與回味的歷史感,值得向讀者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