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金星在綜藝圈過得更加如魚得水。不但有了自己的品牌脫口秀,還有愛奇藝為其量身定制大型時尚真人秀《愛上超?!?。但也許沒有人忘記,四年前的她曾被浙江廣電“禁止出現(xiàn)在《非同凡響》節(jié)目評委席上”,只因為變性經(jīng)歷。近日,曾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的劉霆在經(jīng)過為期6個月的變性手術(shù)后,“追求一種更美好的生活”。
當男性和女性不再互為對立面時,當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性別審美和價值觀時,男性、女性之外的第三性,就不再是同性戀,而是選擇性。
□荊棘
從金星到伯恩斯坦:“為什么錯的一定是我們的身體,而不是大眾的性別規(guī)范?”
2015年,舞蹈家金星在綜藝圈過得更加如魚得水,不但有了自己的品牌脫口秀,還有愛奇藝為其量身定制大型時尚真人秀《愛上超模》。金星辣舌厲評,入木三分的語言風格不但在《金星秀》中搶鏡頻頻成為唯一中心,在《愛上超?!分?,更是狠到令人發(fā)指。
但也許沒有人忘記,2011年,金星在微博上發(fā)布一條微博稱浙江廣電“禁止她出現(xiàn)在《非同凡響》節(jié)目評委席上”,只因為變性經(jīng)歷。隨后她要求浙江廣電對性別歧視與侮辱正面道歉。
一個多月過去了,這個道歉有了嗎?金星嗤之以鼻:“P都沒放!”當記者問道:“那你生氣嗎?”她馬上開朗地笑起來:“哎呀,太不值當了!小破電視臺,我再較真就是抬舉他們了!再說沉默就是承認他們錯了,一個公眾媒體要不理虧早站出來了!”
成為風口浪尖上的人物,金星并不在乎“被娛樂化”,連在網(wǎng)絡上推出、記錄她變性經(jīng)歷的紀錄片《金星小姐》她看也沒看,“那都上個世紀的事兒了”。她一直強調(diào)“家庭和事業(yè)才是我的重心,外來事情根本碰不到我感情點,只有親情家庭才能碰到我感情點”。
跨性別者總是被視為“異類”,應付無處不在的冷暴力成為必修課。性別障礙鑒定專家田亞華稱,目前變性欲望仍被普遍視為一種疾病,一般被稱作“性別識別障礙”或“易性癖”。有些跨性別者甚至會被當做精神病患者接受長期的心理治療。
一旦走入公眾視野,跨性別者通常都會被冠以一個更容易理解的名字——“變性人”。
韓國藝人河莉秀,“春夢姐”彭小春,這些都是一提到“變性人”,人們腦海里會跳出的名字。泰國變性美女Poy在不久前上映的《掃毒》中驚艷亮相,與張家輝激吻,再次在國內(nèi)踢爆變性人話題。
而最近,曾因“背著母親上大學”,引發(fā)社會關(guān)注的劉霆,在經(jīng)過為期6個月的變性手術(shù)后,由一名男子漢變?yōu)榕畠荷?,并更名為劉婷?/p>
手術(shù)之前,劉霆見了幾位心理醫(yī)生。
一位上海醫(yī)生拋出了一系列問題,“你到底是為母親而活,為社會而活,還是為自己而活?如果為母親或社會而活,你還能堅持下去嗎? 如果想為自己而活,建議從現(xiàn)在開始著女裝,也可以考慮手術(shù)的問題了。”
“他們需要理解,更需要尊重”,這是醫(yī)生的慨嘆,他強調(diào)的是,變性本身和道德無關(guān)。
這些話讓劉霆下決心打破禁忌:變性,不顧及外界鄙夷的眼光,甚至不惜打碎道德模范的形象。
“我知道我不是個男人,漸漸地我明白我很可能也不是個女人?!泵绹骷覄P特·伯恩斯坦在跨性別著作《性別是條毛毛蟲》里向所有人提問:為什么我們生活在一個非男即女的世界?
她質(zhì)疑整個性別觀,質(zhì)疑這個將人做男女劃分的世界,質(zhì)疑性別本身。
跨性別者,一群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不相符的人。他們不是“同性戀”,他們也不是“易裝癖”、“人妖”或者“變態(tài)”。在他們看來性別像一件囚衣,他們打破常規(guī)尋求另一種性別表達,成為了一群性別逃犯。
《性別是條毛毛蟲》的譯者,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生廖愛晚稱:“很多決定接受變性手術(shù)的人都會認為自己的靈魂是被錯放到別人的身體里,但如果換一個角度想,為什么錯的一定是我們的身體,而不是大眾的性別規(guī)范?”
當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性別審美和價值觀時,第三性就是一種選擇性
去年,作為 “聯(lián)合國婦女署親善大使”的女星艾瑪·沃特森在主題為“HeforShe”的演講中說:“男人和女人都可以敏感;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強壯……是時候把性別理解為光譜,而不是南轅北轍的兩派?!?/p>
當男性和女性不再互為對立面時,當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性別審美和價值觀時,男性、女性之外的第三性,就不再是同性戀,而是選擇性。
“跨性別”理念由美國的維吉妮亞·普林斯于上世紀70年代提出,意指那些不認為自己的性別與基于生殖器官決定的性別一致的人。但“跨性別”并不是現(xiàn)代文化的產(chǎn)物,也并非人為貼上的標簽,西方宗教傳統(tǒng)與原始文化中早已存在類似概念。
“海吉拉”(Hijra)在印度文化中代指“第三性別”群體,他們通常扮演著宗教角色,是婚禮和出生儀式的主持人。北美原住民部落內(nèi)也曾存在一種特殊的男性階級:他們穿戴女性的衣著,進行編織、燒陶等女人的勞動工作。他們被稱為“博達切”(Berdache),也稱為“雙靈”,意指一個身體內(nèi)住著“兩個靈魂”。
經(jīng)過歐洲文明統(tǒng)治后,這些原住民部落的雙靈性別文化幾乎徹底絕跡,海吉拉們也風光不再。自此,跨性別者已經(jīng)在黑暗的“衣柜”里躲藏了幾個世紀,直到今天。
作為人的天然屬性,性別在人類歷史上也存在階級性。
波伏娃在一封信中寫道:人們總是把同性戀者稱為第三性,言下之意是把女人作為第二性,而不是與男人平起平坐的同類。
換言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男人是第一性,女人是第二性,同性戀者是第三性。
波伏娃在她的名著《第二性》里希望女性處境“即將發(fā)生深刻的變化”。隔著60多年的歲月,今天,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在兩性思維上粗暴而模式化的直男癌依舊在很多國家里發(fā)病率很高。事實上,腦海中存有大量“男人該怎么樣不該怎么樣,女人該怎么樣不該怎么樣”想法的女性也是“直男癌”患者。
但在時尚圈,早就拋棄了直男模式,通過著裝表達性別選擇的自由性才最時尚。
本世紀初,英國記者馬克·辛普森就發(fā)明了一個新詞:Metrosexual,意指那些生活在大都市里喜愛購物、常用高級時裝和化妝品精心修飾自己但又不是Gay的男性。這個詞一經(jīng)出現(xiàn)就火遍了全球。另一邊廂,打著中性風的女裝流行更是驗證了YSL 當年的金句:“我發(fā)現(xiàn)穿褲子的女人更加美麗動人?!?/p>
在時裝設計師王培沂看來,第三性不等同于悍婦或者偽娘,它僅僅是一個詞匯,代表著一種風格以及一種價值觀的取向———當男人不再是經(jīng)濟支柱,女人不再是家庭動物,兩性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開始接近起來,時尚風潮也就在這樣的基礎上誕生了新的性別美學。
時尚界的今天,是社會審美的將來。而對大多數(shù)普通人來說,無論出生時有怎樣的生理屬性,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對外表、個性、職業(yè)、婚姻、愛情等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而不是屈從任何模式化的社會價值標準。
跨性別運動里的文化拷問:“一個逍遙法外的所在”?
并非接受過變性手術(shù)的人才是跨性別者。任何突破傳統(tǒng)的性別表達和嘗試,都可以算作跨性別行為。性別探索中,任何一站都可能成為最后一站。發(fā)型、聲音、外貌、手術(shù),都是逾越性別規(guī)則的方法。
“性別是鮮活而變幻的,就像一條河流?!辈魉固拐f,性別可以是流動的,也可以是模糊的,“如果說模糊性是拒絕符合某種既定的性別規(guī)則,那么流動性就是拒絕保持某種性別。”伯恩斯坦隨心所欲地表達著自己的性別,他將自己視為“一個逍遙法外的所在”。
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生廖愛晚認為,每一個人都有權(quán)利成為一名跨性別者。可現(xiàn)實對“違規(guī)”的人往往并不寬容。
1993年12月31日,美國年僅21歲的布蘭登·蒂納因為跨性別身份而慘遭謀殺。他的故事被搬上熒幕——紀錄片《布蘭登·蒂納的故事》獲得了1998年柏林電影節(jié)的最佳紀錄片獎并成為同年溫哥華電影節(jié)的最佳紀錄片。
麗塔·海斯特是美國跨性別者謀殺的又一個犧牲者。1998年11月,她的死引發(fā)了“記住我們的逝者”(Remembering Our Dead)網(wǎng)絡活動。每年的11月20日成為“跨性別者紀念日”,一個緬懷跨性別恐懼受害者和仇恨犯罪罹難者的日子。
目前,美國已有20個州別和1個特別行政區(qū)立法禁止有關(guān)性傾向之歧視,12個州別和1個特別行政區(qū)并制定法律禁止性別認同和性別氣質(zhì)的相關(guān)歧視。2013年8月11日,美國加州州長正式簽署“自定性別”法案,允許幼兒園至12年級學生根據(jù)自我認知性別,而非生理性別認定性別,并參加各種活動。
2013年11月,臺北市政府為滿足多元性別民眾的如廁需求,把基隆市中正區(qū)戶政事務所的廁所改建成男女共享的“性別友善廁所”,成為跨性別通用公廁的首例。
北京“愛白跨性別小組”的負責人“無機酸”稱,雖然跨性別運動在國際上發(fā)展已久,但在國內(nèi)仍然是個新鮮概念。作為國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跨性別組織之一,“愛白跨性別小組”能做的,除了些許的法律援助和醫(yī)療咨詢,也無非是拉拉家常?!皭郯住边€曾為男變女的跨性別者開辦過化妝課程,沒有專業(yè)的化妝老師,只能高手帶新手,結(jié)果變成一群男人坐在一起,笨手笨腳地學如何化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