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驥等
摘要:2010年5月10至2010年6月20日對黑龍江同江至撫遠江段的達氏鰉捕撈群體進行取樣調查,共調查達氏鰉20尾,其中雌性12尾,平均全長為(267±29.3) cm,平均體重為(190.3±102.8)kg,生長方程為: Y=3E-0.8x4.007,R2=0.586;雄性8尾,平均全長為(214±31.6)cm,平均體重為(74.8±40.7)kg,生長方程為Y=5E-0.8x3.9096,R2=0.9557。繁殖群體的優(yōu)勢組在16~30齡占總群體的75%,繁殖群體的雌雄性比為1∶0.7。
關鍵詞:黑龍江;達氏鰉;繁殖群體
黑龍江達氏鰉(Huso dauricus)隸屬硬骨魚綱(Ostei chthyes),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鱘科(Acipenseride)、鱘亞科(Acipenseryini)、鰉屬(Huso),是黑龍江特有的名貴經(jīng)濟魚類之一。世界上的鰉屬魚類僅有兩種:一種是我國黑龍江的達氏鰉,另一種是分布在里海、黑海和咸海地區(qū)的歐洲鰉(Huso huso)[2]。達氏鰉為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個體大,其最大個體體長達560 cm,體重1 000 kg以上,壽命長,生長迅速。達氏鰉的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尤其是魚籽醬(黑魚籽醬)被譽為 “黑色珍珠”[3]。近年來由于人為酷捕,環(huán)境污染等原因,達氏鰉的魚類資源顯著下降,目前已處于易危狀態(tài)。有關黑龍江達氏鰉資源狀況,僅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有公開報道。為了保護和增殖黑龍江達氏鰉,黑龍江省特產(chǎn)魚類研究所對達氏鰉持續(xù)開展了資源調查、生物學研究、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工作。本文是2010年對黑龍江同江至撫遠江段的達氏鰉捕撈群體結構的調查。
1材料和方法
1.1采樣地點
黑龍江同江至撫遠江段設兩個監(jiān)測站,分別為同江街津口監(jiān)測站和撫遠小河子監(jiān)測站。
1.2采樣時間
2010年5月10—6月20日。
1.3采樣魚的選擇
對捕撈上來的達氏鰉運輸?shù)胶邶埥√禺a(chǎn)魚類研究所達氏鰉原種場同江繁育基地,進行可量可數(shù)性狀的測量及人工繁殖。
1.4采樣魚的測量方法
對于達氏鰉采用流刺網(wǎng)捕撈,可量可數(shù)性狀的測量采用張覺民提出的《內陸水域漁業(yè)自然資源調查手冊》方法測量。
1.5年齡的測定方法
用鋼鋸在胸鰭第一鰭條骨的鰭條基部橫切出約1 mm厚的薄片2~3片,在細油石上磨平,用二甲苯透明后,在解剖鏡下觀察年輪鑒別出年齡。
1.6數(shù)據(jù)的處理方法
數(shù)據(jù)的處理及生長方程圖形的制作是Excel處理的結果。
2結果與分析
2.1結果中的可量可數(shù)性狀
2.1.1可數(shù)性狀可數(shù)性狀的結果為:背鰭條33~35、臀鰭條22~39、背骨板11~17、側骨板31~46、腹骨板8~13。
2.1.2可量性狀性成熟個體全長為體高的6.12~10.54倍,平均為7.76±0.89倍;為頭長的3.56~6.02倍,平均為4.78±0.49倍;為尾柄長的13.96~23.04倍,平均為18.07±1.86倍;為尾柄高的26.32~39.45倍,平均為32.87±2.44倍。頭長為眼徑的19.82~54.34倍,平均為35.98±7.15倍;為眼距的2.66~5.47倍,平均為4.57±0.59倍;為眼后頭長的1.17~2.38倍,平均為1.66±0.48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45~2.61倍,平均為1.82±0.24倍;尾鰭上葉為尾鰭下葉長的1.35~2.04倍,平均為1.55±0.28倍。眼徑較大,頭長為眼徑的14.68~42.45倍,平均為21.09±8.14倍。
2.2黑龍江達氏鰉繁殖群體全長與體重的關系
2.2.1黑龍江達氏鰉繁殖群體雌性的生長方程雌性12尾,平均全長為(267±29.3)cm,平均體重為(190.3±102.8)kg,生長方程為Y=3E-0.8x4.007,R2=0.586, 如圖 1所示。
2.2.2黑龍江達氏鰉繁殖群體雄性生長方程雄性8尾,平均全長為(214±31.6) cm,平均體重為(74.8±40.7)kg,生長方程為Y=5E-08x3.9096,R2=0.9557, 如圖2所示。
2.3黑龍江達氏鰉繁殖群體的年齡情況
2.3.1黑龍江達氏鰉繁殖群體雌性的年齡與全長體重的關系達氏鰉雌性繁殖群體年齡與全長體重的關系如表1所示。
2.3.2黑龍江達氏鰉繁殖群體雄性的年齡與全長體重的關系
達氏鰉雄性繁殖群體年齡與全長體重的關系如表2所示。
2.3.3近幾年達氏鰉繁殖群體年齡與全長體重的對比近幾年黑龍江達氏鰉捕撈群體全長、體重及年齡組成對比詳見表3。
2.3.4黑龍江達氏鰉繁殖群體年齡分布情況黑龍江達氏鰉繁殖群體年齡分布情況如圖3所示。
通過表4可知,2010年達氏鰉群體雌雄比例有所升高,性比變化來看,捕撈群體雄性有減少的趨勢,這可能與當年江水較大、達氏鰉尤其是雄性達氏鰉上網(wǎng)率較低有關。黑龍江達氏鰉繁殖群體的生殖力情況如表5。
表4和表5的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黑龍江的達氏鰉魚類的繁殖種群的性比有所變化,繁殖力變化幅度不是很大,2008年的達氏鰉的絕對生殖力較前幾年略有下降,這可能與個體差異有關。盡管由于江水位、徑流量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對產(chǎn)卵群體有一定的影響,但在綜合指標上變化幅度較小。
2.5黑龍江達氏鰉捕撈產(chǎn)量的變化
黑龍江達氏鰉(黑龍江鱘鰉魚捕撈量統(tǒng)一計算)捕撈產(chǎn)量如表6所示。
從表6可以看出在單位時間內監(jiān)測產(chǎn)量呈穩(wěn)定或略有上升趨勢,2001年以后的總產(chǎn)量有所下降,這是因為隨著黑龍江鱘鰉魚資源量的下降,黑龍江省漁政局對黑龍江鱘鰉魚的捕撈船只、作業(yè)時間和捕撈產(chǎn)量進行了調控,進行了限額捕撈。通過近五年的調查分析,CPUE未有大的變化,但與2002年以前相比,CPUE增大了,這說明我們的捕撈強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討論
3.1黑龍江達氏鰉漁業(yè)資源的變化
黑龍江干流上游至中游即洛古河至撫遠我國境內江段流長1 850多公里,廣泛分布著達氏鰉和施氏鱘。黑龍江上中游江段我國水域已開辟的鱘鰉魚生產(chǎn)灘地約有60處,如呼瑪縣的羅鍋灘、四道卡、江灣,黑河市的上馬廠、小烏斯力、卡倫山、富拉爾基,遜克縣的車陸、遜別拉河口、庫爾濱河口、平阻河口,嘉蔭縣的烏云、雪山溫、鯉魚臥子、嘉蔭河口、王家店、觀音山,蘿北縣的興東、名山、肇興、大江通,綏濱縣的榮邊、中興,同江市的哈魚通、額圖、勤得利、旮旯子灘、下八岔,撫遠縣的九龍灘、上灘、大夾信子、門前、小河子等網(wǎng)灘一年四季均可捕到鱘鰉魚。據(jù)早期的調查,在封冰結凍的12月份、1-2月份,漁民用鈴鐺網(wǎng)及釣鉤經(jīng)常捕撈到,但黑龍江的鱘鰉魚主要生產(chǎn)季節(jié)集中在5月至6月,這也說明了在黑龍江干流上、中流我國水域分布著達氏鰉、施氏鱘的群體有短距離洄游群體和定居群體。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黑龍江我國境內鱘鰉魚產(chǎn)量較多,如1988年上游鱘鰉魚總產(chǎn)量為5 t,下游為355 t,當年撫遠縣的鱘鰉魚捕撈產(chǎn)量為219 t、同江為65 t、綏濱為37 t、蘿北為38 t、嘉蔭為21 t,遜克、孫吳、黑河各1 t,大興安嶺地區(qū)為5 t。近幾年鱘鰉魚產(chǎn)量主要集中在撫遠、同江、綏濱三地,而撫遠占黑龍江總產(chǎn)量的1/2左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撫遠捕魚船只較多,捕撈強度增大所造成的。黑龍江鱘鰉魚歷史最高年產(chǎn)量可達452 t(1987)。目前年產(chǎn)量調控在46 t以內。通過對黑龍江鱘鰉魚資源的調查發(fā)現(xiàn),很明顯總體上,漁獲物的總量有了很大的下降。但是近4年來沒有大的波動。
3.2黑龍江達氏鰉繁殖群體的結構變化
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黑龍江的達氏鰉繁殖群體個體越來越小,并且雌雄性比1∶0.7,有了很大的變化,雄性明顯減少這可能與當年的江水比較大、雄性達氏鰉不容易上網(wǎng)有關,但是總體上雄性數(shù)量占總群體比率的下降趨勢是不能否認的。達氏鰉繁殖群體的優(yōu)勢群體為16~30齡,占總群體的75%,從這個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看出,達氏鰉的繁殖群體有低齡化的趨勢,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2006年、2007年統(tǒng)計了達氏鰉的幼魚,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的達氏鰉年齡組成其優(yōu)勢群體變化不大,但2010年優(yōu)勢群體有所變化,有小齡化的趨勢。根據(jù)達氏鰉群體生物學特點,如低齡魚占優(yōu)勢,那么可以證明群體資源已遭到破壞,正處于保護和恢復階段。黑龍江達氏鰉繁殖群體P由補充群體K(初次性成熟)和剩余群體D(重復繁殖)組成,且以剩余群體為主 。黑龍江達氏鰉適宜于在性成熟個體死亡率逐年變動不大、環(huán)境條件比較穩(wěn)定的情況下生活。由于每年補充的產(chǎn)卵群體較少,如果資源遭到破壞,種群數(shù)量一般不容易恢復。如果產(chǎn)卵群體以補充群體或低齡剩余群體為主,年齡結構簡單化、低齡化,初次性成熟年齡提前,表明資源已受到嚴重破壞,因此應當積極采取措施,予以保護。魚類作為一種可更新的水產(chǎn)資源,對生產(chǎn)均衡有調節(jié)和更新作用,易受到環(huán)境因子,特別是捕撈和其他人類生產(chǎn)活動的影響。對于平衡的自然種群來說,其補充和生長與自然死亡相抵消;予以漁業(yè)開發(fā)后,由于捕撈稀疏了群體密度,提高了補充率和生長率,或減少了自然死亡率,從而建立新的平衡。因而漁業(yè)在一定限度內是一種創(chuàng)造產(chǎn)量并促進種群更新的積極生產(chǎn)活動。但是,當環(huán)境變遷捕撈強度超過種群自身調節(jié)能力的限度時,則種群的自然平衡就要遭受破壞,嚴重的會導致資源衰竭,甚至瀕臨滅絕。所以,對魚類資源不加充分利用或酷漁濫捕,不加管理和保護都不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
參考文獻:
[1]
曲秋之,孫大江,許平. 施氏鱘、達氏鰉的資源現(xiàn)狀與研究進展[J].水產(chǎn)學雜志,1994,7(2):62-67
[2] 石振廣,董雙林.人工養(yǎng)殖條件下達氏鰉雜交種幼魚生長特性的初步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8,1(38):33-38
[3] 王云山,石振廣.黑龍江鱘漁業(yè)資源保護和利用[J].淡水漁業(yè),1998,28(6):26-28
[4] 韓驥,韓英,王云山,石振廣,李文龍,胡光源,李育東.黑龍江施氏鱘群體結構現(xiàn)狀調查[J].水生態(tài)學雜志,2012,32(1):144-147
[5] 楊運清.生物統(tǒng)計學[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1996
[6] 張覺民. 黑龍江省魚類志[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1995:24-30
(收稿日期:201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