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東 徐雋
2200噸出口大蒜遭遇韓國退貨,致使中國蒜農遭受重大損失。正當人們關注誰該為此擔責時,韓國方面回應:去世貿組織告我們吧!要不要打這場“洋官司”,中國方面有自己的選擇。
事實上,在對外貿易中,“洋官司”并不鮮見,中國企業(yè)勝訴的有之,但敗訴的更多。無論勝敗,通過國際仲裁、訴訟的維權成本之高、難度之大、勝算之微,令人咋舌。
一方面,企業(yè)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準備不足,面臨人才匱乏、經驗匱乏的困境;另一方面,當企業(yè)做好打“洋官司”的準備時,才發(fā)現諸多國際法律規(guī)則對自己是如此不利。
長期以來,在國際舞臺上,能夠熟練使用外語、掌握國際法律規(guī)則、維護國家利益的高端法律人才十分匱乏,不僅在國際法律規(guī)則制定時缺乏話語權,在面對國際糾紛時也缺乏大批能挺身而出的專業(yè)團隊。
那么此次大蒜事件中,或將面臨“洋官司”的蒜農們是否就無路可走,只能“吃悶虧”了呢?不!盡管維權困難重重,但依然有路可走,有望勝訴。
作為一起商業(yè)合同糾紛案件,通過仲裁維權是解決該案一種比較好的途徑。因為中、韓兩國在2003年7月簽署了民商事司法協(xié)助條約,它明確對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zhí)行作出了規(guī)定。此外,中韓兩國都是《承認與執(zhí)行外國仲裁裁決的紐約公約》的成員國,這也為兩國間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zhí)行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
如果仲裁無果,蒜農就要考慮通過訴訟方式解決爭端。在此情況下,如果雙方沒有約定爭議的管轄法院,中國蒜農可考慮在中國法院或韓國法院提起訴訟;但如果雙方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合同履行地在韓國,則只能在韓國提起訴訟,因為案件的被告和合同履行地都在韓國,中國法院沒有管轄權。
不論是通過仲裁,還是訴訟方式解決爭議,對案件實體問題的處理必須根據合同所適用的法律進行。在該案中,由于中、韓兩國都是《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成員國,所以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都會根據該公約判斷。
對于判斷結果,中國蒜農不要過于消極,因為韓國方面在此事件中存在諸多明顯有悖于該公約的行為。
例如,根據雙方合同的規(guī)定,貨物到達韓國港口后,應該先由韓國食品醫(yī)藥安全處進行動植物檢疫;檢疫合格后,韓國農水產食品流通公社應該予以收貨并付給蒜農90%的貨款;收貨后再由韓國農管所進行質量檢驗,如有質量不合格,可在剩下10%的貨款中進行扣除。而在該案中,韓國農水產食品流通公社沒有根據上述程序進行檢驗、付款、再檢驗,而是直接根據韓國農管所的檢驗報告將大蒜退回。
【素材運用】數千噸出口大蒜遭退回,蒜農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盡管以往的“洋官司”敗多勝少,但也不可放棄勝訴的希望。須知,此案韓國方面“悖約”之處太多,加上有相關有利的公約協(xié)助,所以更要通過仲裁或訴訟的途徑維權到底!
【適用話題】依法維權;仲裁與訴訟;有理有據;降低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