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張靜
災害多傾向于自然造成的對人類社會的破壞性影響,主要類型有地震、火山、風災、水災、火災、旱災、雹災、雪災、泥石流、瘟疫等。形形色色的自然災害伴隨著我們生存與發(fā)展的漫長歷程,作為一類攸關生死存亡的重要遭遇與記憶,災害不可避免地成為古典文學中的重要題材。本文將古代文學領域內,反映自然災害的各種書寫,稱之為“災害文學”。
古代災害文學蔚為大觀
上古神話中的大部分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共工觸山等都與先祖曾經經歷的重大災害有關。而災害詩歌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勿作,草木歸其澤!”正因為面對嚴重的洪水與蟲災,遠古先人才有了這種急切的呼告。《詩經》中涉及約十四次自然災害。[1]《楚辭·招魂》篇中的“十日代出,流金鑠石些”、“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其土爛人,求水無所得些”、“增冰峨峨,飛雪千里些”等也關乎自然災害。隨后的歷朝歷代,大型災害如建安年間的大瘟疫、北宋熙寧十年的黃河決水、康熙十八年的京畿大地震等,文人們都會將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形諸筆端,其他一些小型的災害也會引發(fā)文人們的創(chuàng)作。例如全宋詩中有關災害的詩作“據我們初步統計有六千余首”[2]。而且,災害書寫還廣泛存身于各種文學體裁中,無論正史、野史、方志或者筆記,其他書、奏、章、表、序等文體,都不乏對災害的描寫與議論。小說如《三刻拍案驚奇》第二十五回中寫浙江的海溢,蒲松齡《聊齋志異》中《地震》《柳秀才》《牛瘴》《雹神》《水災》等篇目都是書寫各種災害,災害文學作為一項悠久而深刻的傳統,在古代文學的殿堂里從未間斷過。
浩瀚的古代災害文學中也有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無論從題材的重要性與典型性,還是技巧的豐富性與藝術的審美性,或是情感的深刻性與哲理的思辨性,都可以登堂入室,獲得被鑒賞與被研究的價值。如商湯王《禱雨辭》:“政不節(jié)歟?使民疾歟?何以不雨至斯極也!宮室榮歟?婦謁盛歟?何以不雨至斯極也!苞苴行歟?讒夫興歟?何以不雨至斯極也!”它寫在旱災的背景之下,情緒上的惶恐、內心的自責和對雨水的期望,共同交織為強烈而復雜的情感,用疊沓的句法與重復用字法發(fā)言為句后,顯示出很高的藝術性?!对娊洝ば⊙拧分械拿妒轮弧访鑼懥藦碗s多樣的災害,有日食、月食、電閃雷鳴、洪水滔滔、地動山搖。一切都結束后,大地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其中“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也成為古往今來描寫地震的經典句子。曹丕的書信名篇《與吳質書》的寫作背景是建安年間的大瘟疫,建安七子中有先后六人“一時俱逝”,文中深深流淌著歲月和瘟疫帶來的遷逝之悲。
白居易元和三年(808年)的《賀雨》詩在文學史上較為引人注目,以至皇帝親批,學士盛傳。宋僧智圓在《讀白樂天集》中說:“謇諤《賀雨》詩,激切秦中吟。”直至清代,張品楨還謂:“高吟《賀雨篇》,孰是音可嗣?!保ā蹲x白樂天詩書后》)韓愈的《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筆墨奇崛雄偉,是描寫山火的經典之作。宋代梅堯臣的《秋雷》對“向無一日雨,今無一日晴”背景下的天人關系進行了較為深刻的反思。最后一句“水衡雖努力,豈將雷雨爭”,還是在要求人們尊重自然,即便是到了今日,其富有哲學辯證性的觀點依然魅力無窮。又如清人汪中的駢文名篇《哀鹽船文》背景是乾隆三十五年的儀征鹽船大火,文中寫盡火災慘狀,又充滿悲憫情懷,被當時著名學者杭世駿評之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哀鹽船文·序》)。
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
在現代文學研究領域,張?zhí)脮袑V睹駠鴷r期自然災害與現代文學書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是書全面、系統地梳理了民國時期的災荒文學書寫。但關于中國古代災害文學的整理與研究卻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尚未有系統的專著問世,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仍是論文。
屬于宏觀研究的,有侯英、劉宏川的《災害文學研究初探》(《時代文學》2010年第2期),這是比較早期對災害文學的概念進行界定的文章,其將單純表現災害內容的文學作品視為災害文學,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意義。再有李福、崔亞紅《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抗災意識》(《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一文提煉出“災荒文學”:“時刻關注人的生存問題和生存環(huán)境,梳理總結自然生態(tài)規(guī)律與生命倫理,展現人類與災荒抗爭的細節(jié)與場景,這類作品即可稱之為‘災荒文學?!辈⒄J為這部分作品“堪稱古代文學中的精華,并構成古代文學重要的特色之一”。
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研究古代災害文學,近年來比較顯著。主要是從文學作品中鉤沉資料,進行災害史研究。例如李鐵松《兩宋時期自然災害的文學記述與地理分布規(guī)律》(《自然災害學報》2010年第1期)指出宋代文學家給后世留下了許多記述災害的文學作品,從中可以提取古代災害的準確信息。譚麗婷在《清代廣東詩歌中的自然災害概述》(《青年與社會》2013年第1期)中通過對廣東詩歌中的自然災害信息進行初步梳理,展現了當時災害對人們的影響及應對的場景。劉衛(wèi)英《明清災害敘事中匿災事象的文學言說機制》(《東疆學刊》2013年第1期)認為:“官員德行驅災模式派生并加劇了官場匿災惡習。而古代災害文化的‘人治特征,則是災害文學言說中的深層政治內涵和文化淵源?!贝送猓钗暮!锻砬逶姼柚械臑幕拿鑼憽罚ā肚迨费芯俊?992年第4期)、李彥宏《從明清湖南災荒詩歌看湘人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株洲工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張?zhí)脮稄脑姼杩辞宕淖匀粸暮捌渚葷罚ā短m州學刊》2011年第5期)等,都是屬于這方面的研究。
還有一部分是對災害文學進行人類學或者母題研究的,這是因為古代的大部分災害書寫,都透露出濃烈的宗教或神秘氣息。例如吳廣平《〈蠟辭〉的文化人類學闡釋》(《文化學刊》2008年第4期)指出其反映了先民在原始巫術思維引導之下,希望利用咒語來消除自然災害的樂觀心理。袁心瀾《先秦詩歌中的自然災害母題與意象研究》(湖南科技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指出“先秦詩歌中的自然災害母題經歷了從人類對抗自然災害的最初形態(tài)走向祈求土地和人類雙重豐產的過程”。王立《〈聊齋志異〉災荒瘟疫描寫的印度淵源及文化意義》(《山西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佛經翻譯文學與〈聊齋志異〉瘟疫、災害母題》(《世界文學評論》2012年第1期)又指出《聊齋志異》中的瘟疫與災害多與佛經母題相關。
對災害書寫進行文學研究的主要有如下角度:以時代為單位進行研究的,有王秀臣《先秦災難的文學表現及其意義》(《湘潭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文章指出先秦災難文學體現出對人的關懷、對現實的關注和對人類心靈世界的展示,這些特點成為后世災難文學的原型。以作家為單位進行研究的,劉藝《杜甫天災詩探微》(《杜甫研究學刊》2013年第1期)指出:杜詩中有近七十首詩歌涉及天災,這些詩歌真實細致地記錄了他所經歷的各種天災,反映出人們真實的生活苦況和思想感情,這一點也是“詩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吳夏平《白居易的災害詩》(《古典文學知識》2013年第3期)主要研究了白居易的五首災害詩。王菽梅《試論王禹偁的災害詩》(《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認為王禹偁的災害題材詩歌集中描寫水旱災害,體現了其理性思考和憂患意識,展現了古樸淡雅的藝術風格。此外還有李朝軍的《論梅堯臣的自然災害題材詩賦》(《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等。從災害類型來展開研究的,如侯英《由汶川抗震詩歌大潮看中國古代地震詩歌》(《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歸納出古代地震詩歌在內容上的某些共同特點。此外還有王立、劉衛(wèi)英《清代火山地震敘事的文學言說》(《晉陽學刊》2013年第1期)、楊瑩櫻《中國古代小說瘟疫描寫與研究》(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閔祥鵬《唐詩中的瘟疫》(《醫(yī)學與哲學》2005年第13期)等文章。
研究災害對文學的影響方面,主要集中在建安年間的大瘟疫,如趙建軍《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對文學的影響》(《陰山學刊》2007年第1期)、魏宏燦《建安時期的天災對建安文學的影響》(《安徽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指出:建安時期的頻繁天災給建安文士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壓力,使得他們既有“不朽”的功名思想、及時行樂的心態(tài),也有游仙之情趣。但也間接促成了文學批評的繁榮。從文學藝術性角度探討的,目前只有侯英、唐元《康熙十八年地震諸家詩研究》(《短篇小說》2013年第14期)一篇,文章從康熙十八年京畿地震詩歌入手,討論了地震詩歌所應具備的藝術因素。
近年來災害頻發(fā),催發(fā)了災害與文藝關系的一系列文章陸續(xù)發(fā)表,顯示出“一種較為強勁的學術發(fā)展態(tài)勢,也預示了更為廣闊的學術發(fā)展空間”[3],但總體上講,學界對于古代豐富且深厚的災害文學研究,還是關注不夠,探究不深的。例如關注的作家作品非常有限,尚沒有對古代災害文學進行全面的鉤沉與整理;研究災害詩歌的比較多,而對其他文體關注得較少;多是從災害文學中提取史料,而匱乏對文學藝術與技術本身的研究;多注重災害文學的社會思想屬性,而忽視其美學屬性,尤其是學理的探討;尚未對中外災害文學進行對比研究;對古代災害文學的缺陷也缺少反思等。
在今后的研究中,筆者認為從文學藝術與技巧角度研究古代災害文學將是重點所在,例如可以是災害描寫的語言技法與構思手段、災害文學選擇的意象與文體等方面。其他例如古代災害文學的價值與意義、創(chuàng)作主體的災害意識與災害思想、災害文學的傳播與接受等,都可以作為繼續(xù)深入研究的新方向所在。但核心點應是緊密地圍繞著“災害—作家—作品”為中心,以理性的學理探討和深沉的人類情感來探討這一系列重要問題,最終將災害文學中的“文化記憶”與“文化創(chuàng)傷”作為研究的旨歸所在。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4中國地震局教師科研基金項目《兩漢儒學文獻中的災異書寫研究》(20140111)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袁心瀾.先秦詩歌中的自然災害母題與意象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0.
[2]王宇飛.宋詩與宋代災害探研[D].四川師范大學,2012.
[3]李繼凱.揪心痛楚的文藝研究——代“文藝與災害”專欄導語[J].湘潭大學學報,2010(3).
作者簡介:
唐 元(1983— ),女,河北邢臺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防災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古典文學。張 靜(1982— ),女,山東威海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防災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古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