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立青+宋啟軍
19世紀旅歐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1843-1916)的小說題材廣泛,其中包括美國人和歐洲人之間交往的問題,其筆下的人物通常都來自美國,在歐洲社會中遭遇歐美文化背景與觀念沖突的打擊而受挫。《黛茜·密勒》講述作者所處的19世紀下半葉時期,本性純真的美國女孩黛茜·密勒小姐與母親、弟弟來到歐洲過冬,由于她天真浪漫且隨性處事,有悖于歐洲嚴謹?shù)纳鐣浪滓?guī)范,因此遭到歐化美國人社交界的譴責和排斥,最后賭氣與結(jié)交的男子在夜里還要呆在古羅馬廣場,以示反抗,結(jié)果染上“羅馬熱”而死。小說中的意象符號豐富多樣,深化了人物形象塑造,對主題思想的表現(xiàn)力度起到推進作用。這里舉出其中的一些例子。
旅館、城堡、古跡
小說的開頭先出現(xiàn)了大飯店、膳食公寓等各式旅館的意象:“在瑞士的小鎮(zhèn)韋維有個特別舒適的旅館。其實那里有很多旅館,因為那地方的主要業(yè)務(wù)就是招待旅游者……真是各式各樣:從最新式的‘大飯店……直到舊式一點的小小瑞士式膳食公寓……”[1]接著著重介紹了叫做“三頂皇冠”的最著名的那一家。之后,作為旅歐美國人下榻處的“旅館”意象仍貫穿于小說的敘述中。
歐洲是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根基所在。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臘文明,之后由古羅馬人繼承、改造和發(fā)揚,并因古羅馬帝國的強盛,傳遍了整個歐洲大陸,對歐洲乃至世界都產(chǎn)生了文化傳統(tǒng)方面的重要影響,也留下了多處令人嘆為觀止的文明古跡。因此,要感受到深厚的西方文明底蘊,最好的方式就是真正地踏上這片大陸,住上一段時間,著實接受一下歐洲文化傳統(tǒng)的熏陶。于是,長期以來,不僅是歐洲大陸上各國的旅游者絡(luò)繹不絕,而且吸引了前來尋找文化之根的美國人。這些歐洲文明的崇尚者來自年輕的移民國家,19世紀期間,他們發(fā)展了資本主義,在積累了可觀的財富后,開始考慮從文化精神方面提升自己。由于美國本身就是從大英帝國掌控中脫離的,而且多數(shù)美國人為歐洲移民,因此,美國人默認歐洲為他們的“舊大陸”,其文化心理仍扎根于祖先的故鄉(xiāng)歐洲大陸。不難理解,19世紀的美國新興資產(chǎn)階級對歐洲的名勝趨之若鶩。小說中的黛茜等人正是這些早期移民的后代,本著對歐洲文明和文化傳統(tǒng)的崇尚,到其發(fā)源地來觀賞、膜拜。
這些外地人所住的旅館為了迎合各地游客的口味,辦得各具特色,千姿百態(tài)。最著名的那一家是既時尚又典雅,帶有美國風情,而各項服務(wù)、游客人群以及周邊的美景等主旋律方面均為歐洲特色,就連其名“三頂皇冠”也寓意著歐陸歷史上傳統(tǒng)的君主權(quán)力,這些景象讓前來的美國游客浸潤于典范的歐式韻味中滿足文化尋根的愿望,他們徜徉于象征著歐洲古文明的城堡、歷史古跡,比如在韋維的錫庸古堡、羅馬的圓形競技場等。
日內(nèi)瓦、羅馬
小說第一章把美國人游覽歐洲的重地安排在到處有美國旅客的瑞士,即加爾文主義的發(fā)源地。信奉上帝、遵循《圣經(jīng)》的加爾文主義主導了17世紀的英國教會,成為清教徒思想的核心,而后來移民的清教徒將其思想帶到了美洲新大陸。因此,從這個角度說,瑞士的日內(nèi)瓦是美國人思想傳統(tǒng)的搖籃。而小說中的男主人公溫特伯恩從小就被帶到日內(nèi)瓦去,在那里接受教育,直到大學、成年,并已定居于此,因而他無疑受到了非常深厚和強烈的加爾文教派道德正直感的熏陶,具有非常優(yōu)雅、守禮節(jié)的涵養(yǎng),比如堅持盡到作為晚輩的義務(wù),定期拜訪他那充滿陳腐觀念、喋喋不休的姑母。也是這種對傳統(tǒng)文化規(guī)矩的遵循和道德風俗的評判標準使他謹慎而疑惑地面對黛茜的自由和率真,影響了對她的判斷。
到了羅馬即歷史悠久的天主教中心這個城市,傳統(tǒng)勢力最為強勢,各種宗教戒律更為森嚴,歐化美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更是顯著突出??妓固┞逄谛胖袑燔鐝V泛結(jié)交男性伙伴予以強烈地鄙夷和指責。溫特伯恩無時不在用傳統(tǒng)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來評判黛茜。他勸阻黛茜不要單獨跟那個社會等級不高的意大利三流藝術(shù)家喬萬尼利先生來往時說:“我認為你犯了錯誤,你有時候應(yīng)該聽一個男人的話——聽一個對頭的男人的話?!盵1]還有那個在羅馬的沃克太太,她也是歐化美國人,因多才多藝、思想正統(tǒng)、典雅大方而與歐洲上層社會融為一體。但是,這些在傳統(tǒng)規(guī)范看來很體面的品質(zhì),在后來卻因勸阻不了“不成體統(tǒng)”、天真單純的黛茜而露出了偽善的面目,在黛茜最看重的社交界冷酷無情地排斥她。
生病、不適
前面談到了美國人對歐洲文明的向往和膜拜,并且有部分像溫特伯恩那樣被歐化了的旅歐人士,他們長居歐洲,已經(jīng)在典雅的歐洲文明的氛圍中修煉成有教養(yǎng)但循規(guī)蹈矩的“上等人”。殊不知,人的言行舉止一旦長久制約于這種嚴謹?shù)纳鐣赖乱?guī)范,就會失去思想的活力和生活的樂趣。小說中出現(xiàn)的幾處“生病”、 “不適”的意象就是反映這樣的病態(tài)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
溫特伯恩的姑母考斯泰洛太太是一個孤僻、高傲的女士,很看不慣黛茜及其母親那種自由豪放、民主坦率的美國式處事方式,背地里對之刻薄地鄙視并拒絕會見她們。這位孤傲的歐化美國人,在別人眼里“她非常安靜,非常儒雅;白頭發(fā)梳成蓬松的一卷一卷;和誰都不說話,從不在旅館餐廳里吃客飯。她每隔兩天就要鬧一次頭痛”[1]。這是一個受古舊傳統(tǒng)浸染已久的典型老太太形象,頂著一絲不茍的古板發(fā)型,因犯頭痛病而整日在屋子里聞?wù)聊X油,生活毫無情趣、死氣沉沉。
黛茜的弟弟冉道爾夫跟著大人來到歐洲旅游,這個九歲孩童的切身體會是他感到在歐洲沒比在美國好。他非常想吃糖,向溫特伯恩討糖吃,這意味著歐洲的生活對他而言是多么枯燥,而吃糖可以讓他的日子過得甜蜜而有滋味一些。他因掉牙的事情埋怨古舊、毫無生氣的歐洲,而想念新興、充滿生命活力的美國:“怪只怪這個古老的歐洲。是這里氣候影響才掉的。在美國就不掉。是這里的旅館的緣故……我在這里吃不到糖果——什么美國糖果都吃不到。美國糖果是最好吃的糖果?!盵1]
冉道爾夫在羅馬碰到了溫特伯恩時,宣稱自己、爸爸、媽媽有消化不良的毛病,其實也意味著性格單純、沒有心計的美國人會在充滿復(fù)雜繁文縟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化氛圍里吃不消。特別是黛茜的母親密勒太太,她到了歐洲就沒有找到在家鄉(xiāng)那么好的醫(yī)生,并且在談起羅馬時,她說自己對羅馬很失望——“我們指望的和實際很不一樣?!倍降罓柗蚪械溃骸拔矣鷣碛捱@個地方!”[1]對于生活在充滿活力的年輕國度的人來說,顯示病態(tài)的文化環(huán)境會帶來不適的痛苦。以至于后來連那么年輕有活力的黛茜為了精神上的生存竟以付出生命為代價。
雛菊、羅馬熱
黛茜的英文是Daisy,是雛菊的意思。雛菊具有君子般的坦率風度和天真爛漫的風采,早春花開時,嬌小玲瓏,形狀和顏色清新淡雅,卻又生氣盎然,是一股新鮮活力的象征。小說中溫特伯恩第一次看到黛茜時,“她穿的是白色細紗衣服,足有百十來個皺褶和荷葉邊,還有淺色的緞帶結(jié)。她沒有戴帽子;但是手里擺弄著一把大陽傘,鑲著很寬的一道繡花邊;她的美貌引人注目。”[1]美麗的黛茜自始至終都保持著這副清新精致、卓爾不群的姿態(tài)。
黛茜身上帶有來自美國的青春活力,她第一次碰到溫特伯恩就很健談,沒有歐洲女孩那種拘謹和禁忌,并說自己愛站著,喜歡行走,熱衷于社交活動,結(jié)交了許多男性朋友,這些對一個美國年輕女孩來說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所以黛茜都是以活潑開朗、天真無邪的心態(tài)來閑聊的,而長期受歐化教育的溫特伯恩因為從來沒有聽見過一個年輕姑娘這樣表白自己,心里在暗自思忖著:“是否就按照日內(nèi)瓦的規(guī)矩指責黛茜·密勒小姐實際上已經(jīng)犯了‘行為不當?shù)腻e誤呢?他覺得他在日內(nèi)瓦已經(jīng)住得太久了,已喪失了許多東西,已經(jīng)不習慣于美國式的說話腔調(diào)?!盵1]但是,作為一個年輕的單身男子,他又是多么欣賞漂亮而單純的黛茜,與她談話,他感到有趣、迷惑,也肯定有點陶醉了。
然而,他畢竟是有教養(yǎng)、深諳傳統(tǒng)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因此其處世方式很謹慎、很冷靜。他判斷黛茜并不是世故、賣弄風騷的危險而可怕的女人,“她只是個美麗、輕佻的美國姑娘。溫特伯恩認為他已經(jīng)找到了一個適用于黛茜﹒密勒小姐的公式,而感到放心?!盵1]于是,他以歐洲刻板僵化的傳統(tǒng)評判標準與敬慕他的黛茜交往。除此以外,黛茜因結(jié)交了社會地位較低而城府極深的意大利人喬萬尼利而后遭遇沃克太太代表的歐洲社會道德規(guī)范模范遵循者高貴面具的虛偽,這些因素在羅馬競技場冷漠的月光下聯(lián)合向黛茜發(fā)起一場致命的瘧疾——羅馬熱。
寒冬的羅馬會有一時的流行瘧疾,其典型癥狀是高燒發(fā)熱,堪稱“羅馬熱”,許多人染上這種致命的熱病會不治身亡。盡管黛茜并不怕冷,她到歐洲就是來度過冬天的。但當對自己的健康和活力非常自信的她,用單純幼稚的執(zhí)著來抵制嚴厲的道德規(guī)范譴責和排斥時卻丟了性命。
美國女孩黛茜﹒密勒在這場與歐洲傳統(tǒng)勢力的較量中輸?shù)袅恕T谧髡叩墓P下,她雖然死了,但是對她所代表的年輕、清新的美國文化卻賦予了生機盎然的生命力,并永久地扎根于歐洲大地:“黛茜的墳?zāi)咕驮谀切⌒〉男陆掏降哪沟乩?,在帝都羅馬的一個墻角,在翠柏叢下、濃密的春花堆里?!盵1]而這些盛開在四月里的野菊叢,正如黛茜生前在羅馬的古跡廢墟上散步時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這朵雛菊即“黛茜的到來給這座文明古城帶來了清新和美麗”[2]。
結(jié) 語
以上的意象符號帶有歐美文化沖突的內(nèi)涵底蘊,對營造社會環(huán)境和人物內(nèi)心世界起到了推助作用。同時深化了詹姆斯關(guān)于歐美文化融合的重要思想,表現(xiàn)其“在處理異質(zhì)文化時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給處于各種文化劇烈碰撞的21世紀的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3]之新時代意義。
基金項目:該文為廣西教育廳201106LX689號課題《中西方文學女性形象與社會隱喻意義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亨利·詹姆斯.黛茜·密勒[A].亨利·詹姆斯中篇小說選[M].巫寧坤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2]吳彩亞.清新而執(zhí)著的雛菊——論《黛西·米勒》中的黛西形象[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9(6):11-14.
[3]傅淑琴.試論亨利·詹姆斯的文化[J].電影文學,2009(6):98-99.
作者簡介:
肖立青(1971— ),女,廣西象州人,碩士,柳州師范高等??茖W校外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英語教學。
宋啟軍(1968— ),男,壯族,廣西象州人,碩士,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辦公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與文化、應(yīng)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