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亞燕等
摘 要 杜鵑花是中國傳統(tǒng)名花,觀賞和園林應用價值極高,但目前中國園林中對野生杜鵑花的利用率極低,這與中國豐富的杜鵑花屬植物資源形成強烈的反差。本文主要從播種、扦插和組織培養(yǎng)等方面綜合論述了野生杜鵑花的繁殖技術,為進一步促進中國對野生杜鵑花的引種馴化和園林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野生杜鵑花 ;繁殖技術 ;研究進展 ;中國
分類號 S685.21
杜鵑花是杜鵑花屬植物(Rhododendron L.)的統(tǒng)稱,其種類繁多,花色豐富,形態(tài)各異,具有極高的觀賞和園林應用價值,是世界三大高山花卉和中國十大名花之一。中國共有杜鵑花屬植物562種,占全世界杜鵑花屬植物總數(shù)(967種)的58.1%,是世界杜鵑花屬植物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1]。但目前中國城市園林中應用的杜鵑花種類比較單一,大多為錦繡杜鵑(R. pulchrum)、映山紅(R. simsii)等映山紅亞屬的種及其栽培品種,這與中國豐富的杜鵑花屬植物資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本文對中國野生杜鵑花的播種、扦插、組織培養(yǎng)等方面的研究進行了綜合論述,將為進一步促進中國對野生杜鵑花的引種馴化和園林應用提供參考。
1 播種繁殖
播種是植物繁殖的重要手段,采用播種繁殖不僅可以得到大量苗木,而且可以產(chǎn)生許多不同品種的變異,如花的大小、形狀、色澤等,尤其是可能產(chǎn)生適應新環(huán)境的變異類型,故而在野生杜鵑花的引種馴化研究中具有較高的價值。影響杜鵑花種子發(fā)芽的因素主要是環(huán)境因子,如溫度、濕度、光照、播種基質等。而對種子的貯藏和催芽處理,也對種子發(fā)芽具有一定的影響。
1.1 播種環(huán)境
1.1.1 溫度
野生杜鵑發(fā)芽需要適宜的溫度條件,但不同種類的杜鵑花其發(fā)芽所需的空氣溫度有所差異。如分布于青海一帶的黃毛杜鵑(R. rufum)適宜的發(fā)芽溫度為15~20℃[2],而地理分布范圍相近的隴蜀杜鵑(R. przewalskii)適宜的發(fā)芽溫度則為10~15℃[3];馬纓杜鵑(R. delavayi)的適宜發(fā)芽溫度則為25℃[4],表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性。
1.1.2 光照
一般認為,光照有利于促進杜鵑花種子發(fā)芽,播種時在滿足濕度要求的前提下應不覆土或盡量少覆土,讓種子得到充足的光照。如李葦潔對馬纓杜鵑的發(fā)芽試驗表明:有充足光照及15~23℃變溫下,用一定濃度的H2SO4、HCl、純乙醚和95%的乙醇溶液處理均能顯著提高種子發(fā)芽率和發(fā)芽指數(shù),發(fā)芽率最高可達91%;而在暗環(huán)境下的同種處理,種子發(fā)芽率和發(fā)芽指數(shù)均受到抑制,說明光照對提高馬纓杜鵑的種子發(fā)芽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5]。李長慧等[3]對隴蜀杜鵑的發(fā)芽試驗也表明,不覆土播種較覆土3 mm的發(fā)芽率高。但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光照對野生杜鵑花的種子發(fā)芽沒有影響[6]。
1.1.3 基質
對于野生杜鵑花播種基質的選擇,有觀點認為,由于杜鵑花的種子細小,自身營養(yǎng)可能不足于維持種子萌芽出苗,而需要其根系附近土壤(根基土)中的共生菌為其提供必需的營養(yǎng),否則種子無法萌芽長成幼苗,故野生杜鵑花播種應以根基土為播種基質[7]。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杜鵑花種類在其他基質上播種也能取得較好的發(fā)芽效果[8-10]。常用的播種基質材料有泥炭、水苔、河砂、腐殖土等?;|的pH值以5~6.5為宜,pH值大于6.5或低于5則種子的發(fā)芽率顯著下降[8]。
1.2 種子的保存與催芽
1.2.1 種子保存
野生杜鵑花種子貯藏的時間和環(huán)境會影響種子的活力和發(fā)芽率。通過對華頂杜鵑(R. huadingense)種子貯藏時間的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時間的延長,種子的活力和發(fā)芽率會相應下降[11]。此外,對迷人杜鵑(R. agastum)[12]、廣東杜鵑(R. kwangtungense)、羊角杜鵑(R. cavaleriei)、太平杜鵑(R. championiae)[13]和大喇叭杜鵑(R. excellens)[14]的相關研究也得出了與之相似的結論。
杜鵑花植物的種子通常比較適于在低溫條件下保存,如映山紅(杜鵑花)在-20℃冰箱貯藏條件下發(fā)芽率最高,而滿山紅(R. mariesii)的最適保存溫度則為-80℃[8]。羊躑躅(R. molle)經(jīng)低溫(4℃)保存3個月后,用培養(yǎng)皿培養(yǎng)法,種子的萌芽率高達96%,且得到的幼苗經(jīng)移栽后生長整齊、長勢健壯[15]。
1.2.2 種子催芽處理
研究表明,杜鵑花屬植物種子的后熟期很短,不存在硬實現(xiàn)象,只要在發(fā)芽前進行適當?shù)念A處理,就可以得到比較整齊和快速的出芽[5]。
杜鵑花種子的催芽處理方法主要有水浸處理、變溫處理和藥劑處理。水浸處理是指在播種前預先用溫水對種子進行浸種處理,以促進種子的萌發(fā),其浸種的效果與杜鵑花種類、水溫和浸種時間的長短有關。段旭等[16]對馬纓杜鵑進行的溫水浸種發(fā)芽試驗表明:種子浸水48 h比24 h發(fā)芽率高,20℃水浸種子發(fā)芽率較高。變溫處理是指將種子的貯藏溫度在一定的范圍內逐漸降低,以刺激種子出芽。如大喇叭杜鵑在25℃/15℃變溫的條件下萌發(fā)效果較好,35 d后種子發(fā)芽率最高為37%,而20℃恒溫條件下發(fā)芽率最高僅有13%[14]。與之相近,馬纓杜鵑的變溫范圍為23℃/15℃[5]。用作杜鵑花種子處理的藥劑主要是一些化學藥劑和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如乙醚、乙醇及H3BO3、H2SO4、HCl、HNO3、NaOH、ABT生根粉等。研究表明,對杜鵑花種子利用藥劑進行預處理,能顯著地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使出芽整齊,并縮短發(fā)芽時間[2-3,17],但不同的種類適宜的藥劑及其濃度則有所差異。
2 扦插繁殖
經(jīng)過一系列的研究,不少種類的杜鵑花在播種技術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種子繁殖得到的幼苗生長極為緩慢,從播種到開花,少則3~4 a,多則8 a以上,影響了其在園林上的推廣應用[18]。而采用扦插繁殖的杜鵑花,則一般1~2 a即可開花,并且得到的后代能夠保持母本的優(yōu)良性狀。因此,研究野生杜鵑花的扦插繁殖技術,對于該屬植物的引種馴化和資源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影響杜鵑花屬植物扦插成活的因素較多,有種類本身,插條類型,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種類、濃度及其處理時間,扦插的環(huán)境條件(如光照、濕度等),扦插基質等。
2.1 插條的選擇
插條的木質化程度對于扦插生根率、成活率、根長及生根數(shù)有較為顯著的影響。大多數(shù)野生杜鵑花的扦插適宜采用當年生半木質化的嫩枝進行扦插,因該類枝條細胞的再生能力較強,積累的營養(yǎng)物質較多,有利于切口的愈合和生根。嫩枝扦插又可分為帶踵和不帶踵2種類型,其中帶踵扦插是指在采取插條時,保留一小段與半木質化枝連接處的老枝(俗稱踵)。一般認為,枝條相交處的養(yǎng)分積累的比其他地方多,組織緊密,發(fā)根較其他部位容易,故而帶踵扦插有利于提高扦插成活率[5,19]。
相對于嫩枝扦插,硬枝扦插的優(yōu)點是枝條不易失水萎蔫,便于運輸和保存,并可在春季、秋季等不同季節(jié)進行扦插。但由于老枝內所含的營養(yǎng)物質和NAA、IAA等促進生根物質的濃度較低,而ABA、GA等抑制生根物質含量較高,故而一般認為,采用硬枝扦插一般成活率相對較低[5,15]。但也有例外,如段旭[4]對馬纓杜鵑、大白杜鵑(R. decrom)和百合花杜鵑(R. lilliiflorum)3種高山杜鵑進行扦插試驗表明,生根率為完全木質化的硬枝>半木質化的嫩枝>未木質化的幼嫩枝。
此外,插條的長度也對扦插效果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一般插條長度以10 cm左右為宜。如段旭[4]對馬纓杜鵑的扦插試驗結果顯示:長度為6~10 cm的插條生根率最高,為40.1%;插條長度在5 cm以下和10 cm以上的生根率分別為35.7%和31.2%,差異達到了顯著水平。
2.2 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選擇與處理
扦插研究表明,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能對插條內的營養(yǎng)物質進行分配,通過影響插條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來調節(jié)插條的生根。一定濃度的生長調節(jié)劑處理能加速插條愈傷組織的形成,促進提早生根,提高生根率和發(fā)根量,而不適宜的濃度處理則會對生根起著阻礙作用。目前扦插中常用的生長調節(jié)劑主要有α-萘乙酸(α-NAA)、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ABT生根粉等[20]。其中IBA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促進野生杜鵑花生根的生長調節(jié)劑,在杜鵑花的扦插試驗中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效果[21-22]。此外也有使用IAA[18]、NAA[23]、GA3[24]ABT生根粉[19,24]等取得較理想效果的研究報道。
生長調節(jié)劑使用的濃度和處理時間直接影響了杜鵑花的扦插生根效果。野生杜鵑扦插的生長調節(jié)劑濃度以100~400 mg/L最為常用,如毛棉杜鵑(R. moulmainense)用400 mg/L IBA處理30 min后進行扦插效果最佳,生根率為60%[21];而基毛杜鵑(R. rigidum)以300 mg/L的IBA處理生根率最高,達到74%[22];其他如牛皮杜鵑(R. chrysanthum)[25]、馬纓杜鵑[5]、大字杜鵑(R. schlippenbachii)[6]等,生長調節(jié)劑的使用也在上述濃度范圍內。至于生長調節(jié)劑的處理時間,一般可遵循高濃度短時間浸泡、低濃度長時間浸泡的原則。
此外,不同種類的杜鵑花,對適宜的生長調節(jié)劑種類也有所不同。如以相同濃度的IAA處理薄葉馬纓花(R. leptothrium)和基毛杜鵑的插條,對于薄葉杜鵑可促進生根,但對于基毛杜鵑則與對照并無明顯的差異[18]。
2.3 環(huán)境條件對野生杜鵑花扦插生根的影響
在扦插繁殖中,環(huán)境因素對插條生根起著了重要的作用。影響野生杜鵑扦插的環(huán)境因素,主要有溫度、濕度、光照、基質等。
2.3.1 溫度與濕度
野生杜鵑的扦插效果與環(huán)境中的溫度和濕度因子密切相關。一般認為,杜鵑花扦插成活較為適宜的環(huán)境指標為:最適氣溫20℃,地溫20~24℃,相對空氣濕度80%~90%,基質濕度60%~70%。當氣溫低于10℃或高于32℃時,插條的愈合、生根及萌芽就會減慢,甚至停止[26]。
2.3.2 光照
由于野生杜鵑花大多采用嫩枝扦插,枝條較為幼嫩,在強光下容易失水萎蔫,除全光自動噴霧外,一般均需進行遮光處理,使透光率在50%~60%[7]。當然,全光照自動噴霧裝置則因其能有效的解決插條水分的吸收與蒸騰、干物質積累與消耗以及葉面溫度與生根濕度的矛盾,有效地促進了嫩枝扦插技術的推廣,為一些難以生根的闊葉樹種的無性繁殖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技術條件,成為了野生杜鵑商業(yè)化生產(chǎn)重要的繁殖手段[4]。
2.3.3 基質
在野生杜鵑花的扦插中,基質也是影響插條生根到成活的關鍵因素之一。普遍認為,杜鵑花扦插基質的pH值在4~5為宜。常用的基質材料有蛭石、石英砂、河砂、珍珠巖、泥炭、腐殖土、園土、椰糠、水苔等。一般而言,通氣性好和保水性強的基質有利于促進杜鵑花插條生根,如蛭石和珍珠巖,故而在扦插試驗中通常選擇其中的一種,再與其它材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作為扦插基質。如司國臣等[27]在對秦嶺野生的美容杜鵑(R. calophytum)進行扦插試驗時,使用了純草炭(A)、草炭+河砂(1∶1);(B)和草炭+蛭石(1∶1);(C)3種基質配方,其中C配方由于通氣和保水性能都較好,故而扦插效果最好,在濃度為100 mg/L的ABT-6的處理下生根率最高,達到83.3%。而另外2種配方由于通氣和保水性能較差,故生根率較低。而段旭[4]利用腐殖土+黃沙+珍珠巖(3∶1∶2)為基質對馬纓杜鵑、大白杜鵑和百合花杜鵑3種高山杜鵑進行扦插試驗,也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生根效果。周艷等[19]對大白杜鵑的扦插試驗則顯示,腐殖土+珍珠巖(3∶1)這種配方對扦插的效果最佳,插條的生根期、生根率、生根數(shù)、根長等指數(shù)都表現(xiàn)優(yōu)異。
3 組織培養(yǎng)繁殖
杜鵑花大多采用扦插或播種法繁殖,但有部分杜鵑花尤其是高山杜鵑類,扦插難于生根,同時受季節(jié)、母株材料、地理環(huán)境等限制,不宜進行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化生產(chǎn);同時,杜鵑花種子細小,對環(huán)境和土壤條件要求嚴格,在幼苗的管理和病蟲害的防治方面也存在難題[3]。因此,杜鵑花的組織培養(yǎng)技術也逐漸的進入了大家的視野,日益成為了近年來野生杜鵑花繁殖技術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國外,Anderson[28]、Meyer[29]、Dai等[30]、Shevade等[31]分別以嫩芽、花芽、子房、雄蕊等為外植體對杜鵑花屬植物進行了組織培養(yǎng)技術研究,并取得了成功。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也開始了杜鵑花的組織培養(yǎng)技術研究,涉及的野生杜鵑花種類有杜鵑(映山紅)[32]、毛葉杜鵑(R. radendum)[33]、銀葉杜鵑(R. argyrophylum)[34]、亮毛杜鵑(R. microphyton)[35]、照白杜鵑(R. micranthum)[36]、牛皮杜鵑(R. aureum)[37]、馬纓杜鵑[17,38]、羊躑躅[39]、毛氈杜鵑(R. confertissimum)[40]、迎紅杜鵑[41]、苞葉杜鵑(R. redowskianum)[42]、小葉杜鵑(R. parvifolium)[43-44]、烈香杜鵑(R. anthopogonoides)[45]等,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4 壓條和嫁接繁殖
壓條和嫁接繁殖由于繁殖系數(shù)小,一般僅用于一些珍稀名貴植物種或品種的繁殖,以提高其成活率及抗性,加快生長速度。目前在野生杜鵑花中,僅見于羊躑躅[39]、馬纓杜鵑[4]等少數(shù)種類有應用這類無性繁殖技術。
參考文獻
[1] 方瑞征,閔天祿. 杜鵑屬區(qū)系的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1995,17(4):359-379.
[2] 楊元武,孫海群,張志和. 黃毛杜鵑種子發(fā)芽率的研究[J]. 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15(4):17-19.
[3] 李長慧,孫海群. 隴蜀杜鵑種子發(fā)芽率的研究[J]. 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16(3):16-17.
[4] 段 旭. 幾種高山杜鵑無性繁殖技術研究[D]. 貴陽:貴州大學,2008.
[5] 李葦潔. 馬纓杜鵑生態(tài)學特性與繁殖技術研究[D]. 貴陽:貴州大學,2006.
[6] 全英華. 大字杜鵑幼苗繁殖技術研究[D]. 吉林:延邊大學,2007.
[7] 黃茂如.杜鵑花[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8.
[8] 岳 媛. 杜鵑花屬植物種子育苗技術及耐熱性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13.
[9] 劉 樂,盤李軍,蔡靜如,等. 廣東省幾種野生杜鵑花的種子發(fā)芽條件研究[J]. 廣東園林,2007,9(5):40-43.
[10] 徐 娟,田艷麗,趙麗波,等. 興安杜鵑、迎紅杜鵑播種繁殖技術的研究[J].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9(3):87-88
[11] 丁炳揚,何耀華,繆 晶,等. 珍稀植物華頂杜鵑的種子萌芽實驗[J]. 植物學通報,1997(14):53-54.
[12] 張敬麗.杜鵑花屬迷人杜鵑的自然雜交起源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7.
[13] 劉 樂,盤李軍,蔡靜如,等. 廣東省幾種野生杜鵑花的種子發(fā)芽條件研究[J]. 廣東園林,2007,29(5):40-43.
[14] 田曉玲. 大喇叭杜鵑繁殖生物學研究[D]. 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11.
[15] 石登紅. 羊躑躅種子萌發(fā)與扦插繁殖技術研究[D]. 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6.
[16] 段 旭,陳 訓,趙洋毅. 馬纓杜鵑種子萌發(fā)研究[J].安徽林業(yè)科技,2007,27(2):34-36.
[17] 程雪梅. 馬纓杜鵑種子萌發(fā)與組織培養(yǎng)技術體系研究[D]. 昆明:西南林學院,2008.
[18] 張長芹,馮寶鈞,劉昌禮,等. 幾種高山常綠杜鵑的扦插繁殖試驗[J]. 園藝學報,1994,21(3):307-308.
[19] 周 艷,李朝蟬,周洪英,等. 大白杜鵑扦插繁殖技術研究[J]. 種子,2012,31(4):123-126.
[20] 張士亮,俞 玖. 迎紅杜鵑萌蘗條不定根起源和形態(tài)發(fā)生的研究[J].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1998,20(2):48-50.
[21] 熊友華,吳 志,王定躍,等. 毛棉杜鵑嫩枝扦插繁殖研究[J]. 北方園藝,2011(11):106-108.
[22] 張長芹,馮寶鈞,趙革英,等. 激素和基質對基毛杜鵑插條生根的影響[J]. 西南農業(yè)學報,1993,6(3):113-115.
[23] 史佑海,張海寬,楊 敏. 海南杜鵑繁殖技術初探[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39(11):6 362-6 363.
[24] 王書勝,單 文,張樂華,等. 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鹿角杜鵑扦插繁殖的影響[J]. 植物科學學報,2014,32(2):158-167.
[25] 馬宏宇,崔凱峰,黃炳軍,等. 長白山牛皮杜鵑無性繁殖及異地引種試驗[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5(3):384-387.
[26] 王守中. 杜鵑花[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9.
[27] 司國臣,張延龍,顧 欣,等. 秦嶺野生美容杜鵑扦插繁殖技術[J]. 北方園藝,2012(3):77-79.
[28] Anderson W C.Propagation of rhododendrons by tissue culture: Part Ⅰ.Development of a culture medium of multiplication of shoots[J].Proc. intl. Plant.Prop.Soc., 1975(25): 129-135.
[29] Meyer M M. In vitro propagation of Rhodoendron catawbiense from flower buds[J]. HortSciense, 1982, 17(6): 891-892.
[30] Dai C, Lambeth V N, Taven R.Micropropagation of Rhododendron prinophyllum by ovary culture [J]. HortSciense, 1993(56): 163-170.
[31] Shevade A, Preece J E. In vitro shoot and floral of organogenesis from stamen explants from a Rhododendron PJM group clone [J].Scientia Horticulture, 1993(56): 163-170.
[32] 陳云志,何小弟,蔣佩堯. 杜鵑的組織培養(yǎng)[J]. 江蘇農學院學報,1985,6(30):2-4.
[33] 楊乃博.毛葉杜鵑葉片的不定芽分化[J]. 植物生理學通訊,1985(5):38.
[34] 李俊強. 銀葉杜鵑組織培養(yǎng)技術體系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03.
[35] 梁曉華,徐成東,謝美華,等. 亮毛杜鵑組織培養(yǎng)技術探索[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26(1):55-57.
[36] 梁 宇,顧地周,朱俊義,等. 照白杜鵑離體快繁體系建立及種質試管的保存[J].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08,28(5):16-21.
[37] 顧地周,孫忠林,何曉燕,等. 牛皮杜鵑的組培快繁及種質試管保存技術[J]. 園藝學報,2008,35(4):603-606.
[38] 何承忠,許昌慧,王立蒼,等. 馬纓杜鵑壯苗與生根培養(yǎng)基的篩選研究[J]. 湖北農業(yè)科學,2009,48(5):1 042-1 044,1 054.
[39] 翁明武. 羊躑躅壓條繁殖和組織培養(yǎng)技術員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8.
[40] 李玉梅,姜云鵬. 毛氈杜鵑嫩葉直接再生芽苗及植株再生體系的建立[J]. 北方園藝,2009(5):45-47.
[41] 楊麗娟,馬立軍,秦樹林,等. 迎紅杜鵑組織培養(yǎng)技術的研究[J]. 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0,32(2):172-176.
[42] 顧地周. 基于均勻設計法優(yōu)化苞葉杜鵑高效快繁體系研究[J]. 廣東農業(yè)科學,2010(8):70-72.
[43] 顧地周,張 琪,朱俊義. 小葉杜鵑的離體快繁體系建立及種質試管的保存[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9,37(10):26-28.
[44] 孫盛年,李 霞,郭太君. 小葉杜鵑組織培養(yǎng)技術的研究[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1,39(5):52-54.
[45] 顧地周,陸 爽,巴春影,等. 烈香杜鵑的離體培養(yǎng)和高效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學報,2012,48(4):38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