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大家看病時都有這樣的經歷:看門診時醫(yī)生給開了CT檢查的單子,拿著單子去拍片,然后等待一段時間,打印出膠片,再拿著膠片去門診找醫(yī)生看片子。那么,為什么不能在醫(yī)生的電腦上直接看檢查的結果,而一定要打印出膠片呢?
膠片有極高的分辨力
這是因為,醫(yī)學膠片相對于顯示器,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膠片有極高的分辨力和豐富的灰階顯示能力。
做CR、DR、CT、MR等醫(yī)學檢查時,最常用的是干式激光打印膠片。膠片的影像源于膠片上涂布的一層感光乳劑層,乳劑層中的感光顆粒在特殊的條件下(如光照、加熱時),顯示特定的灰度,從而形成影像。感光顆粒的感光特性和直徑大小影響了圖像顯示能力,而膠片的感光顆粒直徑都在納米級以下,這遠遠小于顯示器的像素。這就決定了膠片相對于顯示器,具有極高的分辨率和豐富的灰階顯示能力。
顯示分辨力高,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微小的病灶;顯示灰階多,我們就能看到更豐富的圖像層次,也就是在純黑與純白之間顯示了更多的灰色,我們就更容易看出與周圍正常組織差別很小的病灶。
膠片還有一個很大的優(yōu)勢,觀看方便。我們拿一張膠片,對著天空、窗口、日光燈等等都能看。在醫(yī)院里經此碰到醫(yī)生半路拿著膠片對著日光燈看片。當然,背景光會嚴重影響看片的效果,如果想看的清楚,還是得放在專門的觀片燈下。
普通顯示器劣勢明顯
相對于膠片,普通顯示器劣勢太明顯了。由于顯示器像素的制約,顯示器分辨力遠遠小于膠片。就拿現在已經普及的高清顯示器來說,其分辨率也才達到1920*1080,總共約有2M(兩百萬)像素。如此低的分辨率會讓我們漏掉早期的微小病灶,大家知道,但如果是早期腫瘤病灶,發(fā)現時間的早晚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普通顯示器還有一個劣勢,它的灰階只有8bit,也就是在純黑到純白它只能顯示256種灰色。這對于醫(yī)學圖像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如果灰階太低,病灶和周圍組織變顯示成一種灰度,我們是分辨不出來的。即使分辨出了病灶,對病灶的邊緣、大小也是無法準確的判斷,會得出錯誤的分析。
此外,顯示器容易老化,長時間應用后,顯示能力會持續(xù)降低,顯示效果會越來越差。所以,使用普通顯示器而影響診斷的準確性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按美國FDA的標準,普通顯示器根本不能用于醫(yī)學診斷!但它的優(yōu)點就是便宜,現在已經在醫(yī)院普及了,主要用于寫病歷、開處方、收費等非診斷應用。
“高富帥”的醫(yī)用顯示器來了
現在我們介紹一個顯示器中的“高富帥”!叫醫(yī)用顯示器,即可以用于醫(yī)療診斷的顯示器。它具有高分辨率、高灰階、高亮度,還支持DICOM校正...... 醫(yī)生不需要再看膠片,打開電腦就可以看到檢查圖像,由此可以實現全院醫(yī)學圖像的數字化流動。
醫(yī)學檢查時根據顯示部位的不同,需要不同的分辨力。如普通胸片,一般分辨率需要2048x1536,即約3M像素。乳腺鉬靶需要5M,CT/MR則可使用2M以上的顯示器。醫(yī)用顯示器根據使用場所不同,分辨標示了它的使用范圍,目前醫(yī)院一般大量配置3M顯示器,少量配置5M及以上顯示器。醫(yī)用顯示器的顯示灰階有12bit,可以顯示4096級灰度。亮度可以達到1600cd/cm2 。它還可以自己調整亮度對比度,保證隨著使用時間增加,顯示性能維持不變。它還遵循DICOM標準,保證每幅圖像在不同的顯示器顯示保持一致。
但它最大的缺點是太貴了,基本都在幾萬元一個,分辨率越高越貴,幾年前剛投入使用時甚至在十萬元以上。
而且如果沒有膠片,你要看片只能在電腦上看,而顯示器是不適合拿著到處跑的,再也不會看見走廊里舉片子的人了。
所以最先使用這類顯示器的是醫(yī)院的放射科,隨著醫(yī)院投入增加,臨床科室、手術室才逐步安裝這類顯示器。
我們現在處于膠片向數字化轉變的過渡期,不用多久,全數字流的醫(yī)學圖像將遍地開花,打印膠片將變成一項特需服務。但這就像數碼相機的普及,總是需有一段時間才能全面替代膠片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