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了,斑馬老師把一幅畫兒貼在黑板上。
大家立刻哄笑起來,這是什么破畫兒呀?畫面上竟有兩個大窟窿!
“好吧,好吧,我把這倆空洞補上?!卑唏R老師無可奈何地把兩張紙貼在窟窿上。
哇,原來河里有一條美麗的大鯉魚,岸上有一只憨態(tài)可掬的青蛙,它們正在聊天呢,這幅畫兒可真有趣呀!
“剛才那幅畫兒大家不喜歡,全是那倆空洞搞的鬼。填補了空洞,這幅畫兒一下子生動了。”斑馬老師話鋒一轉(zhuǎn),“有些同學(xué)寫作文,跟這幅畫兒犯了同樣的毛病——內(nèi)容空洞。我們來瞧瞧這個片斷——”
斑馬老師朗讀:
有一次,我在教室里做作業(yè),做著做著,遇到了一道難題。這時,我的同桌就耐心地幫助我。最后,我終于把那道題做出來了……
“同桌是怎么樣幫助‘我的,沒寫出來!”“‘我怎么樣著急,也沒寫出來!”……老師話音剛落,同學(xué)們就七嘴八舌地喊起來。
斑馬老師笑了:“看來大家都明白了填補空洞的辦法,那就是——多問幾個怎么樣。”
隨后,斑馬老師給大家朗讀了這樣一個片段:
當(dāng)我做到第三道應(yīng)用題時,想了很久,就是不知道該怎么做。我把題目看了一遍又一遍,幾乎是在一個字一個字地苦想了,可是不知怎么,腦子像打了死結(jié)似的,一點兒也想不出來。這時,同桌王元元見我對著本子發(fā)愣,就關(guān)心地問:“你哪道題不會?”我指著那道討厭的難題,無可奈何地說:“喏!”她仔細(xì)地看完那道題,默默地想了一會兒,然后輕聲問我:“這道題要我們求什么?”我望著她的臉,搖了搖頭。她指著題目的最后一行字,提醒我:“你再看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我看著她指的地方,仔細(xì)想了想,忽然明白過來,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求這個社區(qū)每戶儲蓄多少元。”“對!”她的語氣興奮起來,“那么要求平均數(shù),只要……”“拿總數(shù)除以戶數(shù)?!睕]等她說完,我就搶著說。她笑著點點頭:“對,對,那你看這道題該怎么做呢?”她這么一啟發(fā),我就完全明白了,高興地拿起筆,“唰唰唰”地做了起來。
同學(xué)們一邊聽,一邊露出贊嘆的神情。
作文筆記本:
文章寫得空洞,就像畫面出現(xiàn)了窟窿,誰都不愛看。這個又清楚又具體的片斷,便是運用“多問幾個怎么樣”的方法改寫的。我們讀的時候,腦袋里再也不會出現(xiàn)問號了,我們仿佛就坐在“我”和王元元的身旁,把講題的過程看得清清楚楚。
(責(zé)任編輯 徐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