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今年全國兩會有一個精彩花絮,新華社把它報道出來了:3月4日下午,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張建國發(fā)言,談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jīng)到了臨門一腳的關(guān)鍵時期,推進改革過程中會伴生很多問題。當他說到“銀行是弱勢群體”時,現(xiàn)場哄堂大笑,包括參加討論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
想不笑都不行。
稍有經(jīng)濟或政治常識的人都知道,在現(xiàn)代社會,掌握著金融工具的銀行在分配財富蛋糕上相當有能力。美國一個網(wǎng)站曾經(jīng)評出2014年全球最賺錢的20家公司,中國建設銀行就排在第四位。金融和能源行業(yè)(壟斷性的)應該是最能賺錢的,從常識和理性上,我們一想就可以知道。
所以銀行都成了弱勢群體,那其他行業(yè),尤其是在經(jīng)濟下行中正感受著寒冷的制造業(yè)算什么?開實體店的零售業(yè)呢?更不用說掙點血汗錢還被欠薪的農(nóng)民工了,人家還要不要活?
但我并不認為張建國委員是在矯情。我相信他是真誠的,他的確認為銀行是弱勢群體,正如很多官員也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一樣。
弱勢群體這類概念既是描述性的,同時也預設了一個比較,因為有“強勢群體”存在,否則就沒有意義。前面說了,從常識理性上看,把銀行稱為弱勢群體恐怕會讓別的群體沒臉活下去。所以張建國說銀行是弱勢群體,還有一些官員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其實不是用大腦思考的結(jié)果,而只是心理的產(chǎn)物,是在用心理思維。
語言其實是心理和社會背景的深層暴露。當看上去并不苦逼,相反在社會利益食物鏈上排位挺高的行業(yè)都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時,一定是這個社會有些機制和氛圍,讓他們有意識無意識地去這樣做。
什么機制和氛圍呢?其實就是在復雜的利益博弈中,哪怕是強勢群體也沒有安全感或者擔憂一個正當性問題。用心理去思維,誰都喜歡把自己說成是弱勢群體,功能無非是讓自己在博弈中占據(jù)一個道德制高點,或者消除不正當?shù)娘L險,在心理上讓自己有安全感一些。
用心理思維是一個全民游戲,大家玩得都比較high。包括現(xiàn)在的“左”、“右”爭論,已經(jīng)從預設大家的觀點極端對立,進化到謾罵和貼身份標簽了。就是說,邏輯上已經(jīng)取消了只應該是由頭腦來干的爭論。
為什么會這樣?加拿大政治哲學家查爾斯·泰勒通過對“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這兩派爭論的分析發(fā)現(xiàn),“消極自由”那幫人總喜歡把“積極自由”的極端變體(可能導致專制)加到后者頭上,而他們?yōu)榱撕汀胺e極自由”區(qū)別開來,就讓自己一直保留“自由”的最粗糙版本(比如自由放任)。
我來描述一下就是:甲和乙是死對頭,甲具有性質(zhì)a、b,乙具有性質(zhì)b、c,甲為了和乙徹底區(qū)別開來,便說自己只是a,而說b只是c。這就是用心理在思維。當然,因為違背事實,則需要付出自己“腦殘”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