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佳偉
“時代變了”,那位給鄭州市長寫公開信的網(wǎng)友“大花貓”,深刻地感受到了這四個字的力量。10年之前,如果一個普通市民要想與市長交流,只能將信投進市長信箱;10年后的今天,市民已經(jīng)能夠在網(wǎng)絡空間寫下公開信,倒逼市長對敏感的霧霾問題進行公開回應。
這場“公開信風波”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大花貓”受夠了鄭州連續(xù)多日的重度霧霾,忍無可忍之下,在自己的QQ空間寫下《致鄭州市長馬懿的公開信》。這位已經(jīng)退休的宣傳官員、新聞工作者,想用這樣一篇言辭犀利的公開信,喚起政府對空氣污染問題的重視。
“市長大人,你也在鄭州生活,你外出活動也會同市民一樣,呼吸污濁的空氣,不知你有何感想?我們這些普通市民,不瞞你說,對你和你的政府對霧霾的治理非常不滿。你可能聽不到,許多人都在埋怨你,指責你,謾罵你?!?/p>
批評之聲貫穿全文,但這封公開信不只是情緒化的吐槽。在信中,“大花貓”還給出了三點建議——“堅決關閉污染企業(yè),終結(jié)其存在,不使其死灰復燃;市區(qū)汽車分單雙號,隔天輪駕,尾氣排放減半;所有建筑工地,無塵管理,專人監(jiān)管,并對監(jiān)管人員實施監(jiān)督追責?!边@些吐槽和建議,通過上萬的轉(zhuǎn)發(fā),一并傳入了鄭州市長馬懿的耳中。
市長回應之前,他的秘書先為市長“代言”,第一時間予以回應——“老百姓提點意見,我們虛心接受。發(fā)點牢騷,就是罵罵我們又怎么樣?把工作做好就行了。”秘書沒有辯解,反而有一絲坦誠接受的意味。
一句“罵罵無妨”,代表了官方積極“受訓”的姿態(tài),讓不少網(wǎng)友心生好感。@二次清零為此點贊,同時也告誡不能一聽了之:“‘罵罵無妨,比起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也是個進步。但不能‘聽聽無妨,聽了、改了、改好了,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千萬不能一聽了之。”
令“大花貓”意想不到的是,鄭州市長馬懿本人也很快給出了回應。23日晚7時,鄭州市環(huán)保局官方微博@綠色鄭州發(fā)布了一篇《鄭州市長馬懿致鄭州市民的公開信》。在信中,馬懿對鄭州市的空氣污染治理做出了承諾,稱“治理空氣政府責無旁貸”“進一步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有媒體將這番表態(tài)理解為“軍令狀”。
“回應了,態(tài)度還不錯。但基本都是官話套話,沒有任何具體的措施?!睍r評人@盛大林對這位市長的回應,既滿意又不滿意,滿意之處在于官方姿態(tài)有所降低,不再是粗暴回應,更沒有壓制輿論,可謂親民;不滿之處在于,回應中仍然沒有給出具體舉措,并且像是面對輿論風暴的敷衍之舉。
無論敷衍與否,至少這“一來一往”的良性互動,讓很多人眼前一亮。前有電視問政,現(xiàn)有公開信問政,這些溝通方式,均顯示了官民之間的對話水平在提高。瀟湘晨報評論員@王聃看到了“批評與回應”的兩大利好:“一方面,向市長喊話,既是在行使公民監(jiān)督政府的權利,也是在表達某種對于公共事務的熱情;另一方面,來自市長方面的主動應答,展現(xiàn)出了一種可能,那就是,在治霾一事上,管理者和市民完全可以達成現(xiàn)實的交流和監(jiān)督?!?/p>
言辭激烈的市民公開信,得到了市長理性誠懇的回應,這在當下來看是個很好的結(jié)局,對其他地方來說,也不乏借鑒價值。然而,更普遍的現(xiàn)實是,當前的“批評與回應”機制尚不健全,要么是民眾對公共事務不夠熱心,要么是熱情被扼殺在一次次的無人回應之中。
“是時候與時俱進了”,時評人@董宏達建議,市長們要“學會聽罵聲”,雖然“謾罵”很刺耳,但卻是忠言,“市長大人應該從公開信反映的情況中有所思,從市民罵聲中有所悟”。
新京報評論員@敬一山則提出,要在機制層面破解官民溝通的障礙?!昂芏嗟胤秸P門決策,并未將民意納入決策渠道,市長到底忙了些什么,市民無從知曉、無從監(jiān)督。若市民有其他渠道反映意見、在日常決策中擁有話語權,可能也就無須采用公開信的形式了?!?/p>
什么是@敬一山口中的其他渠道?在南昌鐵路局工作的@江南浪子萬軍給出了幾點建議——“建立‘民意直通車,積極正面回應市民訴求;讓市長‘微服出訪成為‘新常態(tài),定期公布市容市貌、市政建設存在問題及整治方案,積小勝為大勝?!?/p>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少不了積極參與問政的公民群體。為了公眾利益,每一個普通人不僅要關注現(xiàn)實中的霧霾,更要觀察政府運行中出現(xiàn)的“霧霾”。公民更主動地發(fā)聲,政府部門才更容易正視問題。批評與回應的渠道、機制越完善,整個社會才能越發(fā)良好地運轉(zhuǎn)下去。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