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她的目的不是真要打爸爸,而是為了釋放自己。
下班回家時,正好是晚餐時間。我剛在餐桌前坐定,兩歲半的跳跳就從阿姨旁邊溜了下來,一下蹭到我身上:“我要爸爸喂!”
我當然很樂意效勞:抱一抱,喂一喂,親昵一下,正好彌補一天沒見的想念。
意外的是,她一把拿起筷子,先在我身上敲了兩下,隨即朝我的鼻子打過來。
我本能地躲開。她沒有達到目的,“啊啊啊”地亂嚷嚷起來,大意是:你怎么可以不讓我打到!同時繼續(xù)揚起筷子要打我。
奶奶看不過眼:“跳跳,不能打爸爸。到奶奶這兒來,你看我有一個好玩的東西。”她一邊說一邊來拉跳跳。跳跳當然不從,繼續(xù)哇哇大叫。
“跳跳,你打爸爸,爸爸會疼的?!蔽译m然沒有因此而生氣,但也覺得不能縱容她打人。可是,她非但不接受我心平氣和的管教,反而越來越煩躁起來,一副委屈得要爆發(fā)的樣子。
我觀察到跳跳委屈的樣子,突然想起早晨的情景:
早上七點半,我火急火燎地拖著大兒子出門。跳跳站在門口,認真地對我說:“我跟你一起去送哥哥上學?!?/p>
“我也想帶著你一起去,可是我還要去上班……”
“那我跟你一起去上班?!?/p>
“跳跳,別搗亂!回去好好吃你的早飯!”膀大腰圓的哥哥已經不耐煩了。
阿姨過來幫忙,一邊拉跳跳,一邊轉移她的注意力:“棒棒奶酪還在等你呢。”
可能是知道自己的想法并不現(xiàn)實,跳跳也沒堅持,轉身跟阿姨走開了。不過,她還是很委屈地嘟囔著:“我想跟你一起去?!?/p>
我知道了。她肯定是因為自己的愿望沒被滿足,自己想?yún)⑴c的事情被拒絕,產生了挫敗感,所以不自覺地想利用其他一些方式釋放自己,實現(xiàn)平衡。
就是說,她的目的不是真要打爸爸,而是找回強大的自我。
如此說來,當務之急我要做的不是制止她打爸爸,而是要鼓勵她。
“哦,我知道了,你是想玩‘打爸爸’的游戲,對吧?”我溫和地問她。
跳跳肯定地點點頭。
于是,我拿起手邊的圓形橡皮杯墊,一共六個?!澳蔷陀眠@個吧。不過,要輕一點哦?!?/p>
聽說可以繼續(xù)打爸爸,跳跳立馬來勁。她先拿起一個杯墊,輕輕在我左臉上敲了一下。為配合她,我故意表情扭曲地大叫:“哎呀,救命呀!”她被逗樂了,大笑起來。然后她又在我右臉上輕輕敲了一下,我繼續(xù)夸張地表演:一邊翻白眼兒,一邊奄奄一息。跳跳見后“咯咯咯”地笑個不停。
跳跳拿起第二個杯墊時,我的表情更加驚慌和恐懼:“不行不行,不要再打啦!”她大笑著敲下來,還是先左后右。不過這次由于太興奮,力度明顯加大了。
注意!這里我使用了一個聲音上的技巧:我先是一陣“哎喲”,之后轉為正常語氣和音調(像是角色轉換,變成旁觀者),小聲說道:“跳跳要輕一點,太重的話,爸爸真的會疼哦?!?/p>
不出我所料,她完全聽從了“旁觀者”的勸說——第三個杯墊敲下來后,我明顯覺得力度輕了很多,就像第一次敲那樣輕。
六個武器都使用完畢,打爸爸也打夠了,跳跳很滿足地嘆了口氣——她每次玩盡興后都會這樣嘆氣。我想,游戲該結束了。
果然,當我說“游戲結束”時,她已經往自己的位子走去,準備繼續(xù)吃飯了。
編后:這是一位懂心理和教育的爸爸。他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了孩子反常行為背后的原因,最后通過游戲的方式,不知不覺轉換孩子的行為,既沒有縱容孩子養(yǎng)成打人的壞習慣,又滿足了孩子的心理需要,還避免了一場即將引發(fā)的親子沖突。真可謂一箭三雕。
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原因,我們要向這位爸爸學習,努力讀懂孩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糾錯”的層面,否則,只會讓孩子錯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