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韻
這五種故事當中,必有一種說中你。
磨蹭、拖拉、不準時,現(xiàn)在被統(tǒng)一稱為“拖延”,甚至被命名為“拖延癥”。孩子一拖拉,家長就著急,不停嘮叨、督促,甚至責罵,認為孩子不對。
其實,每個拖拉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孩子身上,實在太不公平。
女兒游完泳淋浴時,媽媽不停地催她“快點洗”,數(shù)落她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
事實上,女孩是按照正常速度沖洗的;跟她一同進淋浴室的人,也并沒有誰已經(jīng)沖洗完畢。只不過因為媽媽沒有游泳,穿著長衣長褲,在密閉的淋浴室里感覺很熱,著急出去,在心急如焚的情況下,就覺得女兒沖洗的時間格外長。
一位爸爸喊兒子去跑步,兒子于是去門口穿鞋。他一下一下認真地系鞋帶。按照6歲孩子的能力,他算系得相當不錯,而且速度也不慢。但爸爸卻在門口等得不耐煩,怪兒子拖拉。
爸爸希望的是:當他叫兒子時,兒子要立刻放下手中的書并喊“到”;當他發(fā)出“穿鞋出發(fā)”的指令時,兒子應小跑到門前“刷刷”踢掉拖鞋,蹬上跑鞋,迅速利落地系鞋帶。這哪里是5歲的反應?簡直就是士兵的緊急集合。爸爸拿成人的動作做參照,孩子怎么能達到要求?
因為上幼兒園遲到的問題,阿佳和媽媽不知道爆發(fā)過多少次戰(zhàn)爭。媽媽總是責怪阿佳做事慢,沒有時間觀念。事實上,阿佳的慢正是從媽媽那兒學來的——跟朋友約會時,阿佳媽媽很少準時到;明明說好10點鐘去公園,最后出發(fā)的時間總會變成12點。
也許,阿佳媽媽認為這類活動不重要,不準時也無所謂??墒?,對于孩子來說,她又怎么能辨別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不重要?也許在她心里,上幼兒園一點兒也不重要。她從媽媽那兒唯一學到的就是:拖拉,不準時。
幼兒園布置了一個創(chuàng)意展,要求每位小朋友獨立完成一個創(chuàng)意作品,家長不能幫忙。貝貝媽為了出新,建議貝貝用紙箱搭建一個機器人。但貝貝是個女孩子,對機器人之類的東西不那么精通,所以進展很慢,直到最后一個晚上才勉強完成。對此,媽媽極為不滿,覺得她是因為貪玩而導致拖延。
父母不了解孩子,或者對孩子期望過高,就難免會用5歲的標準要求3歲的孩子,用10歲的標準衡量6歲的孩子。其實有時孩子表現(xiàn)出拖拉的行為,是因為任務超過了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了畏難心理。
媽媽叫萱萱幫忙丟垃圾,已經(jīng)叫了三次。每次萱萱都說“來了”,可說完后,繼續(xù)搗騰桌子上的玩具,半天也沒有要動身的意思。媽媽急了,一把把玩具搶過來,扔得大老遠。萱萱這才慢騰騰地站起來去丟垃圾。
為什么父母的要求合理,孩子也有能力,但卻不愿意、不想做?這涉及動機問題。有的孩子會明確問“為什么要我做?”有些孩子嘴上不問,但心里同樣不滿。他們不喜歡,所以用拖拉來抗拒。拖拉現(xiàn)象,其實是孩子在用行動抗議。
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時,父母應該反思自己的方式方法是否有問題,適時做出調整,想辦法把“應該”“必須”的事情變得有趣,讓孩子愿意做,樂意做。
有一個7歲女孩,因為挑食,比較瘦弱,腸胃消化也不好,媽媽決定給她看中醫(yī)。療程中要針灸。性格內(nèi)向的她,出門前種種磨蹭,若遇上媽媽因事取消一次,則高興得直蹦。但媽媽并沒有意識到這些,還是堅持把10次針灸都扎完了。哪知道,最后因為針灸的原因,小女孩竟然暈針了。
拖延行為中顯示的情緒不清晰、不激烈,所以常常為家長所忽略。
當家長講完道理,孩子懶洋洋地拉長聲說“好吧”時,家長不要以為真的好了,一定要追問孩子:“你聽起來并不樂意,能說說原因嗎?”如果家長不問,裝沒聽見,后面的結果,十有八九是孩子不好好做。
當孩子反復用請求、用講條件、用嘟囔等形式表達不愿意時,家長就更要重視。
只有識別并處理好孩子的情緒,家長才能夠與之進行更好的溝通,真正解決拖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