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佩
最近,一位知名的糖尿病專家在某電視臺《養(yǎng)生堂》節(jié)目上一語驚人:“適量飲酒,能降低糖尿病的發(fā)病風險!”此語一出,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議論,適量飲酒真的有此功效嗎?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酒為“穿腸毒物”,有百害而無一益。然而近年來歐美醫(yī)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有規(guī)律地、適量地飲酒,能降低血糖控制的相關生物指標和胰島素抵抗,從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風險。美國健康專業(yè)人員對全美46 892名40歲~75歲無糖尿病病史的男性醫(yī)務工作者進行為期12年的隨訪觀察,期間有1 571人發(fā)生了糖尿病,而其中適量飲酒者比非飲酒者的糖尿病發(fā)病率低36%;重度飲酒者糖尿病發(fā)病率卻增加了43%。也就是說,酒精攝入量與糖尿病發(fā)病率呈現(xiàn)兩高一低的 “U”形。據(jù)歐美醫(yī)學家觀察,每周至少有5天的適量酒精攝入,具有最大限度的保護作用,這種保護作用與酒精飲料的品種無關,無論是白酒、啤酒還是葡萄酒,均有相同作用。
無獨有偶,一份來自英國18個城鎮(zhèn)的5 221名無冠心病、糖尿病、中風史的中老年男性的調查報告說, 據(jù)16.8年的隨訪觀察,其發(fā)生糖尿病的風險高低與飲酒量的關系,與前項研究結論不謀而合。
為什么適量飲酒會有如此奇妙的作用?眾多學者在隨后的一系列研究中初步探明了其中的機理。Meyer等研究發(fā)現(xiàn),飲酒的頻率與空腹C-肽水平呈負相關;Davies等研究證實,適量飲酒能降低空腹胰島素水平,改善胰島素敏感性;Candyce等試驗提示,飲酒量與糖化血紅蛋白值負性相關,適量飲酒可改善胰島素敏感性;Sierksma等對23名健康中年男性進行隨機交叉試驗,發(fā)現(xiàn)適量飲酒還能提升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減少C-反應蛋白,緩解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降低纖維蛋白原及血漿黏滯度,減少糖尿病并發(fā)冠心病和死亡的風險。
多大的飲酒量才叫“適量”?歐美醫(yī)學家認為,是指每周飲酒5次,每次飲用酒精15~29克,大體相當于兩瓶啤酒,或38度白酒10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但如此“適量”,僅適用于歐美各國;全球之大,地域之廣,人口之眾,情況之復雜,并非人人皆宜。因為每個人對酒精的耐受力和對血糖的調控作用,差異極大。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研究所金峰博士說,人的酒量大小與人體基因有直接關系。不同人種及不同地域的人,體內分解酒精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的含量是不同的。據(jù)某醫(yī)院檢驗科對國內3 000余人的檢測結果顯示,亞洲黃種人有39%的人體內至少攜帶有一個突變基因,乙醛脫氫酶活性低或者完全無活性;另一項調查報告表明,我國有乙醛脫氫酶缺陷者朝鮮族占24%,蒙古族占44%,壯族占45%,侗族占48%……因此,歐美醫(yī)學家界定的“適量”,并不適用于包括我國各民族在內的亞洲黃種人。日本厚生勞動省與日本國立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對3萬名40歲~60歲的日本人進行了為期10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體重指數(shù)在22以下的較瘦男性,如果每天的酒精攝取量為23~46克的話,與不喝酒的人相比,患2型糖尿病的幾率增加1.9倍;每天的酒精攝取量超過46克,患2型糖尿病的幾率增加2.9倍。因為身體消瘦的男人,分泌胰島素的能力較弱,加上飲酒,分泌胰島素的能力就會更差。在糖尿病狀態(tài)下,即使是適量、中等酒精度數(shù)攝入也是有害的。
飲酒貴在適量。鑒于我國目前尚無充足的科學依據(jù),能證明飲酒可降低糖尿病的發(fā)病風險,故不宜照搬歐美推薦的“適量飲酒”標準。根據(jù)我國對“乙醛脫氫酶”的檢測情況,筆者認為,在沒有肝腎疾患、基因缺陷、精神障礙、酒精過敏及妊娠哺乳等情況下,每日飲酒一次,每次飲38度白酒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啤酒500毫升,每周堅持兩天不飲酒,可視為“適量”,比較符合我國國情。此外,人體內乙醇脫氫酶的活性,在下午2時至半夜12時比較活躍,故晚餐喝酒相對不容易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