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初是閩劇的第一個黃金年代。1952年福建省閩劇代表隊參加全省首屆戲曲觀摩大會演出《釵頭鳳》后,1954年又赴滬參加華東地區(qū)首屆戲曲觀摩大會,演出《煉印》《荔枝換絳桃》《漁船花燭》《起轎膠》和現(xiàn)代戲《不能走那條路》等戲。獲獎歸來后,全體演職員在原福州市復興閩劇社戲館(南臺后洲塢里福隆和茶行)合影留念,相館攝影師又為“閩劇三寶”林趕山、唐秀山、林務夏及著名小生蕭夢塵合拍一張相片。
林趕山、唐秀山、林務夏三人是同門的師兄弟,都是閩班“舊賽樂”的學生。師傅是京徽昆名家翁成坤,弟子們因師傅肯傳授技藝,而昵稱翁老板為“肯師”。
在舊社會,他們從藝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
林趕山1906年出生在梨園世家,家住蒼霞土地廟邊,從小跟父親在戲班學戲,11歲那年被賣進舊賽樂戲班,拜翁成坤為師。那時學戲沒有劇本,都是師傅口授,然而,師傅又是京班來的,都是講國語(普通話),唱的什么,講的什么,連他自己都不清楚,唱起來硬邦邦的,福州本地的觀眾就不歡迎了。后來他只好轉(zhuǎn)行學武戲。那時候?qū)W戲,什么行當都得學,因為生活沒有保障,戲班老板經(jīng)常是上本戲聘你,下本戲可能又不用你了。這就是看你這個演員的本事了。因此,林趕山為了吃飯,為了多收入,就拼命多學幾行,多會幾行,要什么便拿得出什么。那時他和師兄弟都愛去看京班演戲,凡京班演武戲都看,去看時,大家約好,每人包看一個人的戲,回來后再互相交流,這樣可以多學很多東西。
1922年,他隨閩班“舊賽樂”首赴臺灣演出時,頭出戲是“平講啰”武戲,唱的是京調(diào)。雖然當?shù)厝寺牪欢V菰挼腊祝蜓莩鍪褂脵C關(guān)布景,戲也有頭有尾,所以聽眾也都看得懂。當時為取悅觀眾,趕時髦,在戲里都穿插添加一些本地話,幾句本地話一說就引起轟動。趕山演《陳世美》時,照樣加說幾句本地話,贏來強烈的劇場效果。有一次到臺南演出,班里幾個演員被臺灣朋友請到鄉(xiāng)下去對臺。他們把行頭(服裝)偷偷帶出去,夜里去演,第二天又偷偷回來。他在《走麥城》中飾關(guān)公,用的關(guān)刀有5個齒,一般的只有3個齒。他的5齒關(guān)刀,尾頭非常大。耍刀時,過手尾、過手頭、過腰、過背,踢腳等等,手法和腳步都要按一定的規(guī)法協(xié)調(diào)著動作。尤其是眼神的表演,有時眼睛瞇起來,以示驕傲;有時眼睛瞪起來,以示發(fā)怒。對此他深有研究,瞇起來要如何瞇?瞪起來瞪到什么程度?這是他演“紅生”的經(jīng)驗。從臺灣返榕后,1934年,他在《八大錘》中飾岳云,師兄陳春軒(藝名“嘉賓弟”)飾陸文龍,唐秀山飾金兀術(shù),由福建省民眾教育館拍成無聲電影,暢銷海內(nèi)外。
林趕山所善行當頗多,戲路廣,其表演的最大特色是擅長閩劇“小科套”(生、丑常用的閩劇特有程式)。如“旋珠”與“丟靴”的表演。閩劇《思凡》和《雙下山》皆從昆曲同名劇目移植而來,然而,在閩劇的表演藝術(shù)上卻有所豐富與提高?!端挤病分辛众s山飾小和尚。那掛在小和尚項上的佛珠,林趕山賦予了新的演出手法,展示小和尚特定的心態(tài),其旋珠表演尤為精妙。那一串佛珠時而左旋轉(zhuǎn),時而右旋轉(zhuǎn)。小和尚突然項骨使勁,佛珠騰空旋轉(zhuǎn),此時小和尚左腳屹立臺上,右腳抬起,從上旋轉(zhuǎn)而下的佛珠,頃刻間不偏不倚落在腳面繼續(xù)不停旋轉(zhuǎn)。小和尚又突然腳尖用力一踢,佛珠飛出腳面急旋而上,緊接著小和尚來個急轉(zhuǎn)身,佛珠又不偏不倚落在項上,令人嘆為觀止。每場演出至此,觀眾都會喝彩。
《雙下山》中,林趕山還是飾演小和尚本無,不過本無比《思凡》中小和尚有更精彩的表演。劇中小尼姑由閩劇“四大花旦”之一陳杏芬扮演,陳杏芬被譽為“閩劇第一俏旦”?!峨p》劇中林趕山表演精彩處則在一雙靴上。當本無脫靴叼在嘴中,背小尼姑過溪時,丟出一只靴。丟靴全憑過硬的舌口功夫,丟出一只靴,表明林趕山功夫到位,倘若丟出一雙靴,表演就失敗了。
林趕山不但“小科套”運用得好,而且十分注重創(chuàng)新。他從徽班武功老師林昂丁傳授學成《界牌關(guān)》,飾楊穆超(大花)。他覺得這個角色缺乏兇狠,少了沙場大將風度,于是悉心進行一番創(chuàng)新。他不穿薄底靴改穿高底靴,不穿黑衣戰(zhàn)袍改穿白道袍,把白滿紋須正掛改為下頷反掛耳上;表演中則吸收鐘馗玩火的疾步等動作,使楊穆超形象鮮明突出,表演更加豐富,難度有了提高,獨樹一幟,同仁贊不絕口。閩劇武生領(lǐng)軍人物陳春軒贊嘆道:“無論徽班還是京班,這角難勝林趕山?!薄敖恰闭呓巧病K茉鞐钅鲁唤堑某晒Γ众s山頭上又添上一項桂冠。
“閩劇三寶”林趕山(后排右)、唐秀山(后排左)、林務夏(前排右),著名小生蕭夢塵(前排左)
閩劇現(xiàn)代戲《九命沉冤》林趕山飾惡霸孫亨梧
閩劇藝術(shù)片《煉印》林趕山飾楊傳
解放后,“三寶”不在同一個班,林趕山在福州市三賽樂閩劇團,唐秀山在福州市復興閩劇社,林務夏在福州市四賽樂閩劇團。1954年,他們又同臺合作演出《煉印》。林趕山飾楊傳,林務夏飾李乙,唐秀山飾黃卞。林趕山擔綱主演楊傳,一樣反映出他的強烈創(chuàng)新精神。疾惡如仇的楊傳,靠著正義激發(fā)出的膽略與智慧,斗倒真巡按并將其打入牢獄。
1955年春,閩劇演員33人赴滬參加由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拍攝戲曲片《煉印》的演出。“喝酒設計”那場戲,拍了500尺膠片,一個鏡頭拍這么長膠片是很少見的。拍完了這場戲,導演晉響亭說了聲:“阿彌陀佛!”有一天,拍《煉印》場面時,扮演楊傳的林趕山突然脫掉草襖,解開網(wǎng)巾帶,大伙不知道趕山為啥發(fā)脾氣,電影導演張老也愣住了,后經(jīng)飾演文溪明的小生陳小言詢問,才知道因攝影棚燈光強度大,熱得憋氣。于是張導宣布:打開窗門,休息半小時,此后平安無事,影片結(jié)尾表演,林趕山和李乙的扮演者林務夏,通過抱印、拋印、接印、搶印一系列精彩表演,表現(xiàn)出人物欣喜若狂。其中,林趕山大膽將閩劇跳財神和獅舞的舞蹈身段融進自己的表演,把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楊傳藝術(shù)形象塑造的成功,洋溢著強烈的藝術(shù)魅力,令人肅然起敬,使林趕山捧得華東地區(qū)戲曲會演演員一等獎,為閩劇爭了光,使閩劇二次搬上銀幕。
在華東會演期間,由于代表隊演員少,所以“閩劇三寶”及老生程道旺都參加《荔》劇扮演龍?zhí)?。在“火殉”一場,龍?zhí)滓景雮€小時左右。有一次,唐秀山在臺上想咳嗽,他小聲地對林趕山說:“三三弟,我想咳嗽。”林趕山輕聲而風趣地說:“師兄,別開玩笑,你這一咳嗽,‘全國觀眾’(指全國性會演)都知道呀!”怎么辦?富有演出經(jīng)驗的唐秀山偷偷讓陳貽亮先生(著名戲劇家)暗中送上幾粒人丹,吞服后,堅持到終場,平安無事。
1960年,福州閩劇院三團赴上海戲劇學院重排《鬧燈會》和《貽順哥燭蒂》。時任上海市委書記陳丕顯在中蘇大廈設宴邀請戲劇界名家袁雪芬(越?。⒓t線女、馬師曾(粵?。?、馬連良、周信芳(京劇)及劇團團長鄭小芳。
新編閩劇喜劇《貽順哥燭蒂》林趕山飾馬貽順
閩劇傳統(tǒng)喜劇《牧羊子》林趕山飾老丞相
陳丕顯書記親自點演閩劇《一文錢》,在錦江飯店小劇場(專門招待毛主席的劇場)演出,由“閩劇三小”領(lǐng)銜主演,他們均已年逾三旬。男旦劉小琴飾張?zhí)m英,李小白飾毛遂,董小狐飾吳起,演出深受劇壇名家歡迎。
在瑞金劇場公演新編歷史劇《鬧燈會》、諷刺喜劇《貽順哥燭蒂》及現(xiàn)代觀《陳客嬤》,生角名宿李小白飾金星五,林趕山飾貽順哥,他以“小科套”取勝,刻畫人物的生動形象,博得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們的高度贊譽,與林務夏重在語言、含蓄幽默見長,塑造貽順哥,二人各有千秋,桃紅李艷。
1962年冬,郭沫若先生蒞閩視察,在福州交際處禮堂觀看福州閩劇院三團演出三個折子戲:《牧羊子》《界牌關(guān)》和《夜審》。林趕山在《牧》劇中飾老丞相,唐秀山飾家院,“二寶”以瀟灑飄逸,亦莊亦諧的精彩表演,贏得滿座掌場,郭老看后,十分賞識林趕山的表演,還上臺與老藝術(shù)家握手祝賀。
林趕山還帶病為師侄說戲?!拔母铩焙?,林趕山已經(jīng)退休,但他仍心系閩劇藝術(shù)。有一年春節(jié),福州閩劇院二團在福州臺江區(qū)建工俱樂部演出《紅綾襖》,他的師侄楊鐵城(人過中年,二團團長)在劇中飾王茂生。那天晚上,林趕山偷偷上戲院看戲。戲一結(jié)束,他走進后臺,叫一個學生去喚楊鐵城出來,楊團長還沒卸裝,一聽說師伯來了,趕緊出來將他接進化妝室,這時林趕山當眾責備:“你演什么戲?明天上午到我家,我有話說?!?/p>
第二天上午,楊城匆匆忙忙來到師伯家。一座磚木結(jié)構(gòu)的房子,一進門但見廳堂桌上擺著一杯牛奶,一盤蛋糕,當年福州牛奶要憑證供應。師侄見面后,趕山說:“先吃點心,后再說戲?!睏顖F長吃兩口牛奶,便坐在一旁洗耳恭聽。趕山說:“戲曲上下場很重要,上場亮相給觀眾第一感覺;下場則要給觀眾留下回味。王茂生夫妻抬酒下場,不能傻乎乎地進去,要運用好‘三趕三追’形式,再加上‘小科套’表演,這樣連扁擔都有戲,帶戲下場,就逗樂了觀眾?!壁s山不僅在說戲,還將廳堂當作舞臺,做起示范動作。他老人家就是這樣用心血教導晚輩,他還將“旋珠”的技巧傳授給他的學生趙文龍。在閩劇《少林寺》中林趕山飾鐵杖,趙文龍飾鐵珠,在臺上“耍佛珠”。這樣好的人民藝術(shù)家,不幸于1985年帶著一身的藝術(shù)、一生的經(jīng)驗與世長辭,實在是閩劇界一個不可彌補的重大損失。
在七十余年的藝術(shù)生涯中,林趕山始終是一個追求者、探索者、改革者,他主演的還有:《搜書院》中的謝寶、《蘭橋會》中的蘭小董、《蓮花湖》中的勝英、《陳世美》中包公;現(xiàn)代戲《九命沉冤》中孫亨梧、《紅橋》中羅守本等,是閩劇舞臺上的個性演員,碩果累累,花開滿枝。他給后人留下眾多優(yōu)秀作品的同時,也留下了一顆待人善良的心。
今年是林趕山誕辰110年,他不聲不響地走了,帶走了難以估價的藝術(shù)財富,留給人們是揪心的疼痛和永久的懷念。
才高八斗 藝壓群芳
——憶閩劇表演藝術(shù)家林趕山
林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