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沒人用的產品未必真的沒有市場份額,也不一定是差勁的產品,只是它們用戶基數(shù)小,發(fā)出的聲音和收到的關注自然有一些差距 。
在軟件領域有個說法:世界上只有兩種編程語言,被人罵的和沒人用的。大而化之,在我們身邊的很多科技產品也會出現(xiàn)類似的情況,手機、筆記本電腦都有這樣的案例。其實道理很簡單:有很多人用的東西自然會有很多人討論,而負面意見是最容易傳播的,看起來它們就成了被人罵的。所謂沒人用的產品未必真的沒有市場份額,也不一定是差勁的產品,只是它們用戶基數(shù)小,發(fā)出的聲音和收到的關注自然有一些差距 。
規(guī)律總是會被打破的,市場上還真有夸得多也用得多的產品,蘋果。不論筆記本還是手機,這兩年蘋果產品已經極大地普及了。手機的銷量自不必說,即使只看蘋果筆記本電腦全球的銷量,它也已經具備了與聯(lián)想、戴爾和惠普同級別的實力。但是別忘了,傳統(tǒng)PC 廠有大量三四千元的主流機型,而蘋果最便宜的 Macbook Air 也要6288 人民幣。
我認為,蘋果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采用高定價、精簡產品的策略,從而有能力精心打造每一款產品。高定價意味著在產品的設計、做工和配置上不必有太多成本上的妥協(xié),而精簡產品數(shù)量則可以集中精力和資源打造精品。至于供應鏈的整合和控制,巨大銷量帶來的元器件和材料采購成本降低則是后話了,想當初喬布斯發(fā)布第一代 iPhone 的時候恐怕想不到如今的銷售數(shù)字吧。
再回頭看看 PC 陣營。英特爾和微軟在 PC的前三十年共同創(chuàng)造了一個產業(yè)奇跡:用戶會愿意不斷把手里的臺式機 / 筆記本電腦更新?lián)Q代以獲得更豐富的功能和更好的應用體驗。因為用戶基數(shù)不斷成長, PC 產業(yè)的利潤曾經相當令人羨慕。但是當蓋茨每一張桌子上有一臺電腦的理想幾乎已經實現(xiàn)的時候,用戶成長帶來的空間消失了。而激烈的競爭沒有停下來,于是我們就看到電腦利潤的快速下滑。 PC 廠必須專注于快速周轉和海量出貨,擁有高效運營體系的品牌才能比較好地生存和發(fā)展,大家更難平心靜氣專注于產品本身了。
反觀蘋果,因為有喬布斯這樣的傳奇人物,能夠有強大的信心堅持自己的封閉生態(tài),從而保證用戶獲得優(yōu)秀的軟硬件體驗,到了現(xiàn)在反而在讓曾經的小眾產品成了領導品牌。前兩年蘋果公司改了名字,把電腦兩個字從公司名稱里去掉了。其實從某種角度上說,蘋果早就不把自己定位于一個電腦廠商了。這么多年,你在哪本電腦雜志或者科技網站上看見過蘋果的廣告?
用戶會為了好一點的體驗而多花錢,用戶也愿意為設計更優(yōu)秀的產品花錢。而心甘情愿花錢的人,自然會給自己的行為辯護,在潛意識里就不會去批評高價買來的產品。所以蘋果的東西罵得人少,這未嘗不是一個原因。
那么現(xiàn)在的 PC 廠商該怎么選擇呢?相信經過腥風血雨的競爭能生存到今天的 PC 大廠們絕不會選擇成為 “沒人用 ” 的品牌,市場份額下降對誰都是災難。寧可被人罵,好歹還有銷量的收獲呢。但是他們能不能成為賣得多,同時也被罵得少的企業(yè)呢?我覺得并不容易。
企業(yè)其實是有自己的基因的,尤其是這些叱詫風云的國際大廠,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性格,正是這些突出的個性成就了它們的今天,自然也很難改變。
他們中善于營銷的,肯定是以市場為導向來定位產品,哪怕某些產品還有點兒不足,但能夠引發(fā)關注或者獲得部分領先優(yōu)勢,也要趕緊推出來。職業(yè)經理人主導的,董事會是他們的老板,面向長期目標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風險有點兒大,不如先做有短期成效的工作。在全球市場普遍成功的,肯定以企業(yè)全球產品戰(zhàn)略優(yōu)先,具體區(qū)域和市場的個性化需求優(yōu)先級肯定要降低。以上種種,正在和已經發(fā)生。
我對 PC 產業(yè)再出現(xiàn)一個能在產品和體驗上與 MAC 競爭的廠商,并不樂觀。從機房里價值幾年工資的專業(yè)設備,到桌面上不到一個月收入的家用電器, PC 作為一個產品已經走到了成年期。智能手機、云計算甚至虛擬現(xiàn)實設備都在覬覦著 PC 的市場份額?;蛟S像微軟這樣財大氣粗,沒有什么歷史包袱,而且不以賣硬件為核心訴求的廠商,能給我們一些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