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素萍
【摘要】《我與地壇》概括了作者殘疾后十多年的人生道路和精神探索的艱難歷程,是一篇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人生觀的好作品。
【關(guān)鍵詞】積極樂觀;母愛;教學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幼兒師范教學的對象是14-18歲之間的女學生,她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這一階段的學生可塑性很強。在《我與地壇》一文的學習中,教師可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特點和教材特點,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和人生觀養(yǎng)成教育。
《我與地壇》,是一篇讓人深深感動的散文,字里行間傾注了作者對人生苦難深刻而痛徹的體驗以及對母愛和母親錐心刺骨的理解與追憶。十五年的殘疾生涯不僅教會他如何用心與外面的世界交流,也教會他如何用愛去回報親人的饋贈。作為中職教材,不失是一篇很好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好作品。
作者史鐵生在插隊延安的時候,突然遭遇下肢癱瘓的厄運,那時候的他才剛剛20歲,正是風華正茂的青春年歲。一時間,他消沉失落,乃至萬念俱灰,每天在生與死的邊緣掙扎。為了排遣這從天而降的痛苦,他每天搖著輪椅到離家最近的一座荒園(地壇)去呆坐、去苦思冥想、去躲避母親痛苦的目光。在這里他經(jīng)歷了激烈的思想斗爭,終于堅定了活下去的勇氣,重新獲得了對人生對命運的正確認識。1989年5月,《我與地壇》發(fā)表,立刻引起很多讀者的強烈共鳴,因為在這篇文章中凝聚了作者十五年來的全部真情,彰顯了作者精神境界的飛躍和升華。
為此,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從以下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和人生觀養(yǎng)成教育,并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在挫折面前要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風華正茂的青春少年突然雙腿殘疾無異于滅頂之災。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斗爭之后,他最終拒絕了死亡,并堅定要把自己的心變成一塊沃土,可以讓母親為之自豪的沃土。在地壇這個古老的荒園中,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的去面對未來。
生命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這是上天對我們的恩賜,對于這彌足珍貴的生命,我們應該更加珍惜,好好把握。的確,人生中會有很多挫折和困難,但是這一切不應該成為我們對生活逃避的理由,我們應當把這些挫折看成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煉自己的機會。正是有了這些磨煉,才使我們體會到人生的樂趣,體會到生活的豐富多彩,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同時,作者在地壇中還參透了生死的要義及生與死的辯證關(guān) 系:“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弊x了這樣通透而充滿哲理的語言,任何昏昧的人,都會有醍醐灌頂、大夢初醒的感覺,誰還會因為生活中的小事瑣事而急于赴死,誰還會談死色變、懼怕死亡呢。生與死對于任何生命而言,都一樣美好神圣而有意義。生命的價值在于延續(xù),在于創(chuàng)造,在于升華,而不是依賴與茍且。
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養(yǎng)成教育,培養(yǎng)她們堅韌頑強、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zhì),教給她們直面挫折、笑對人生的生活態(tài)度,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體會母愛的偉大
對母愛的感悟,是《我與地壇》的另一重要內(nèi)容。
古往今來,人們享受母愛,感喟母愛,歌頌母愛,因為母親的愛最純潔,最無私,最偉大,具有超越人類社會任何情感的永恒魅力。在史鐵生的筆下,地壇是安靜的,也是充滿生命律動的,春夏秋冬,在地壇的每一個角落,都喧囂著生命的氣息,涌動著生命的力量。這種生生不息的力量,不僅使作者明白了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要義,而且開悟了作者的胸襟,使他不再為個人的痛苦與不幸糾結(jié),并且確定了正確的人生目標;使他明白,母親的愛與地壇一樣博大而厚重,母親的心與地壇一樣緘默而深沉。更讓作者痛徹心扉的是當他明白這一切的時候,母親卻永遠的離他而去了,留給他的是子欲孝而親不在的無盡的追悔與傷痛??梢赃@樣說,成就史鐵生的,不僅是從天而降的災難,還有慈悲的地壇和他那默默無聞、堅韌偉大的母親。
在無情的現(xiàn)實面前,母親選擇了冷靜與坦然,她把眼淚藏起,把痛苦冷卻,默默地承受了“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苦難。面對暴怒無常和極度絕望的兒子,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變著法兒地讓兒子快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無怨無悔地照顧兒子,設身處地地替兒子著想。她多想用溫言軟語寬慰兒子,可是多少次話到嘴邊又咽下,因為她懂得,兒子需要的不是這些,她只要默默地站在兒子身邊就是對兒子最大的寬慰。母愛有許多種,但最可貴的是理解。殘疾后的史鐵生最需要的就是親人的理解和尊重,于是,睿智的、善解人意的母親便從不追問兒子一些“不宜問”的事,也從不阻攔兒子出去,因為她明白,必須讓兒子懂得“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得有一條走向自己幸?!钡牡缆贰.攦鹤又厣?,母親卻因為承載了太多的痛苦而積郁成疾,走完了她短暫的一生。對于母親的早逝,作者追悔莫及,“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印”。每每讀到此處,都會使人情不自禁的眼眶濕潤,為有這樣的母親,為有這樣的母愛!
作者在文中通過母愛,通過在地壇這座古園中的感悟,最終走出了困境,走向了自立自強。而作者在人生逆境之中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承受苦難,但又從不喪失信心的人生經(jīng)歷,是教育學生自強自立的最好素材,同時有感于當今社會親情淡漠的現(xiàn)實,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這一點對她們進行情感價值教育,弘揚我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孝道,引導她們理解母愛的艱難、隱忍和偉大。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