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華
在信息技術教育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教育手段的實施過程中,計算機既作為基礎學科,又作為認知工具。在教學實施中,假如信息技術課程脫離了其他學科,單從技術應用層面來闡述和理解地話,那么信息技術課將顯得蒼白無力。同樣,其他學科缺乏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持,那么課堂創(chuàng)新也只是一句空話。
對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我在教育實踐探索中是這樣理解的: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不僅僅是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課件就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整合,應該是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教學過程等多方面的根本變革,各學科教師要掌握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和信息技術的操作技能,使信息技術與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全面整合,用以改變教學過程的模式,用來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下面,就兩個方面來闡述我的一些想法。
以信息技術教學為主的整合
《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小學計算機課程教學要把教學重點放在計算機輔助教學或計算機應用上,希望學生把所學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應用于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
基于課程整合思想的教學模式要求在教學中為學生安排特定的學科學習任務,要立足于課程。可以結合任務驅動、問題探究等教學模式,將具體學科中的學習任務設置為相應的問題情境,以激發(fā)學生使用信息工具解決具體問題的興趣。通過實際教學我深刻的體會到無論是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還是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最有效的載體就是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例如在信息技術課中WORD的教學中,一定有語文學科的內容,讓學生輸入本學期學的古詩文、精彩的課文片斷、根據(jù)作文訓練的要求在電腦上寫短文等。在畫圖軟件的教學中一定有美術的相關知識,把美術課中畫紙上的畫交給計算機來處理,這對學生來說無疑具有激趣和挑戰(zhàn)的意味了。信息技術課只有以其他學科內容為載體才能使信息技術課上得生動活潑而不顯得蒼白枯燥。由此可見,在任務驅動、問題探究的教學設計中一定要根據(jù)學生學習實際,有效地運用其他學科的相關教學內容涉及信息技術教學任務,創(chuàng)設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內容的交叉點,將信息技術的學習與運用緊密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意識與信息素養(yǎng)。努力做到學中用教學中、以單純傳授技術為中心的狹隘教學模式。
在一次信息技術課中,課前,從幾位學生的交談中獲悉,語文老師要求同學們準備講小故事,同學們紛紛約好去圖書館去找故事。我靈機一動,改變教學內容,今天就上網(wǎng)絡上找故事,此舉獲得了學生們先是一陣驚訝再是喜悅興奮最后,這節(jié)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學們不僅學會了網(wǎng)上搜索、下載資料等信息技術應用的方法,也完成了語文課資料積累的任務,同時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領域??梢赃@么說,一堂信息技術課實現(xiàn)了多贏。
一堂課是一個例子,在這點上,我們的目標任務還是十分明確的。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這些任務可以是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可以是社會性的問題。通過關鍵字搜索教學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素養(yǎng)和能力,讓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獲得和篩選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事物的多角度多層面了解。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探索式學習。因此,我平時在課前將所需的資源整理好,保學效率。
眼下,以多媒體課件演示為主的教學方式已形成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局面。的確,多媒體計算機進一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chǎn)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這樣一種交互方式對于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整合過程中運用課件是為了促進學生自主的學,與傳統(tǒng)的以教為主的運用還是有所不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huán)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
課件演示雖已逐漸成為目前的主流現(xiàn)象,但容易造成一些認識的誤區(qū)??傆行├蠋熡X得,用了課件就意味著有了很好的整合。似乎運用課件是一件時尚的事情,造成課件本身只是簡單的代替了投影、幻燈、錄像等媒體,成為教學的一種裝飾或點綴或者純粹是老師提供框框的現(xiàn)象,那么使用就毫無意義。
所以,我認為教師應該突破常規(guī)做法,大膽充分地挖掘信息技術的潛在資源與功能。這里有我?guī)啄陙砻骺偨Y出來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素材原始積累,創(chuàng)建教學素材庫。教師搜集拷貝現(xiàn)成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或多媒體素材庫;積極樹立資源共享意識,充分挖掘網(wǎng)絡課件資源。
二、整合計算機與外部數(shù)字設備。教師也可以利用模擬軟件或者計算機外接傳感器來演示某些實驗現(xiàn)象,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
三、充分開發(fā)現(xiàn)有硬件資源,積極開放電腦室。有效開展網(wǎng)絡圖書館活動,學生在廣袤的信息海洋中尋找解決在其他學科學習中遇到的困惑與問題。
四、 將學科課程搬進計算機房學習,開展豐富的網(wǎng)絡教學,以解決傳統(tǒng)課堂單一的教學模式。
由此可見,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若能與各學科的課程學習加以有機整合,確實可以具有優(yōu)化教育、教學過程的多種寶貴特性, 這些特性的集中體現(xiàn)就是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信息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營造最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而這樣的環(huán)境正是創(chuàng)建新型的教學進程結構所必不可少的。當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關鍵是硬件投入和軟件建設,否則無從談起。相信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課程改革的持續(xù)深入,信息技術整合理念的進一步培植,定能真正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