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同學,寫作文時常常陷于“無米”的尷尬境地,常常為寫作素材的貧乏而惆悵不已。于是提到童年趣事就寫釣魚摸蝦,提到師愛母愛就是上門補課、雨中送傘、病中送醫(yī),提到一件有意義的事就是路上撿到皮夾子,紅綠燈下扶瞎子,公交車上讓位子……這樣的作文看到了開頭,也就猜到了結(jié)尾。不惟寫者心里為之煩惱,就是讀者心情也為之糾結(jié)。
十三四歲的初中生,當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在他們面前敞開一個個洞天時,他們在生理和心理的急劇沖蕩中由人生的懵懂一步步邁向成熟。作文教學的任務(wù)也并非是培養(yǎng)每個學生都能成為作家,但學會寫作尤其是個性化寫作卻是每個學生不可或缺的語文素養(yǎng)之一。如果我們語文教師能注意培養(yǎng)學生一顆善感的心,引導學生及時記錄自己生活中的點滴見聞和感悟,使之學會創(chuàng)建個性化的寫作題材庫,學會在作文中進行個性化的表達,當不失為一種突破學生寫作瓶頸的有效途徑。
一.素材庫源頭之一——真實
這里所說的“真實”是指學生真實的生活場景。真實的生活場景是學生生活的第一現(xiàn)場,又恰恰是最容易被學生忽視甚至漠視的存在。這個存在也許很簡單,每天的生活中來來去去就是這些人,反反復復還是這些事,這個存在或者還發(fā)現(xiàn)不了它的美,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顆石子、一株小草、一粒微塵……而語文教師應(yīng)該引領(lǐng)學生學會觀賞這個場景,記錄這個場景,而不是對它熟視無睹。
我要求學生準備一本專門的素材本,以速寫的方式及時記錄生活中撞擊他們心靈的人、事、景、物,最好能附加自己的感想。不限字數(shù),但要求每周不少于三次。每周利用作文課的時間對所記錄的素材進行小組交流,挖掘展示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素材的潛在價值,并要求精心選擇和加工后寫進自己的作文。
二.素材庫源頭之二——作品
別人的生活場景即作品是學生感知生活的第二現(xiàn)場,它讓學生跨越時空的種種局限與古今中外優(yōu)秀作品中的人物進行靈魂的對接,并在他們的啟發(fā)下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最后完成自己生命的表達。
不可否認,初中生自身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往往使他們的作文缺少一種高度,有時甚至顯得幼稚、膚淺。所以語文教師還應(yīng)該重視名家名作對學生的濡染作用。語文教師應(yīng)定期推薦一些優(yōu)秀作品,如古詩詞、散文、現(xiàn)代詩歌等等。七年級上學期伊始,我們向?qū)W生推薦閱讀的作品有:丁立梅作品集《每一棵草都會開花》《愛,永遠不會消失》,畢淑敏作品集《大雁落腳的地方》、席慕容作品集、曹文軒散文集、劉心武文集、冰心散文詩歌合集、趙麗宏散文詩集、林清玄作品集、張曉風文集、《校園文學佳作選刊》《讀者》、泰戈爾《新月集》《飛鳥集》、唐詩宋詞選等。要求學生選讀其中的作品并作精彩語句的摘抄、仿寫、賞析,從而創(chuàng)建又一個類型的寫作素材庫。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我們欣喜地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開始有意識地運用這些素材,引用或仿用,為自己的作文增色不少。
確實,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庫的積累能為我們的寫作教學插上一對有力的翅膀,帶領(lǐng)學生在寫作的天地里自由翔舞。
三.素材庫源頭之三——想象
清代的沈復因為有了豐富的想象才有了他《幼時記趣》中觀蚊如鶴的奇觀,郭沫若因為有了熱烈的幻想才成就了《鳳凰涅槃》耀眼的浪漫,《西游記》因為吳承恩的奇妙的構(gòu)想才成就了它不朽的傳奇。想象源自作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我們的初中生也正處于想象力的鼎盛時期,如果我們在平時調(diào)動他們想象的積極性,讓他們把生活中視覺的、聽覺的、嗅覺的、味覺的用想象的手法加工創(chuàng)造并及時記錄下來,不失為一種優(yōu)質(zhì)的寫作素材。
作文教學一直是我們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語文人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作文教學的有效之道。但我想,不管采用何種教學方式,都不應(yīng)忽視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因為只有追本溯源,學生的作文方能渠清如許。
陳軍,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如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