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穎
摘 要:隨著高中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教學方法的不斷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等名詞越來越多地被提及,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正視學生在教學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時教師也要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嘗試和學生進行進一步的交流和溝通。在今后的數(shù)學教學中,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課堂學習進行的一個重要前提。因此,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研究師生關系、構建良好師生關系尤為重要。
關鍵詞:改變觀念 課堂關系 課下學習 多種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c)-0108-02
傳統(tǒng)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常常處于主導的地位、高高在上,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服從教師的安排。長此以往,不僅會讓學生喪失學習的主動性,更會扼殺學生的智慧和摧殘學生的個性。近年來,大家日益重視起學生的地位和作用,開始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為了真正達到這種效果,我們應該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探索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以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為目的,以師生的互動交流交往為方式,最終實現(xiàn)師生在教學中的共同發(fā)展。
如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改變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觀念,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課堂上師生關系的改變和建立,也要在課堂外師生關系的建立上做大量的工作,在做這兩方面的努力時,教師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方法和教學方式,運用多種交流方法。具體的做法和步驟,教師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改變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觀念
新型的師生關系與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有很大區(qū)別,它認為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相互交流時應該是民主的,相處的氛圍上也應該是和諧的。
新型師生關系的核心是師生的相互包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真摯的情感關系。新型師生關系中,教師不是領導和課堂的主導者,而是扮演著亦師亦友的角色,這就決定了教師在新型師生關系中的角色,他們既是老師,也是朋友,更是助手,還是模范,教師在和學生的朝夕相處中和扮演著答疑解惑的重要角色,同時教師的行為對學生會產生較為深遠和持久的影響,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這些特點尤為明顯。教師只有首先認識到這一點,改變數(shù)學教學中的傳統(tǒng)觀念和看法,接受新的理念和認識,首先從自我開始培養(yǎng)新型的思維和意識,才能為今后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摒棄舊的觀念和看法,接受新的觀念,用新的觀點來為自己今后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創(chuàng)造重要條件。
2 以課堂關系為主建立新型課堂關系
課堂教學是高中數(shù)學教學一項至關重要的內容,可以說它占據(jù)了數(shù)學教學的主要內容,教師和學生關系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在于課堂上教師授課和學生授課所采用的方式。重視課堂上新型師生關系的培養(yǎng),采取正確的方法,是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在課堂授課時,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2.1 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
教書育人是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基本途徑。教師在教授任何一門課程時,既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方法等,又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做人,鍛煉學生相關能力。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教師也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只有當學生對一門學科產生濃厚興趣時,師生情感才會交融。
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善于思考和提出疑問,避免教師單方面?zhèn)鬏斨R給學生的生硬教學方法。同時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思考習題和問題,自覺地去學習知識。任何一門學科都需要學生自覺學習,擁有學習該學科的興趣。數(shù)學這一學科也不例外,學生只有擁有一定的求知欲,不斷培養(yǎng)自己的學習興趣,才能在學習中和教師不斷產生共鳴,從而有利于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
2.2 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
學生一直以來是學習的主體,只是長久以來在數(shù)學教學中過于強調和發(fā)揮教師的作用,學生的主動性和主要地位往往被忽視。而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就必須糾正這種錯誤,恢復學生的主導地位。
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機會,一方面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問題,并且嘗試自己來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教師要給學生機會,讓他們嘗試自己去學習書本知識,擺脫教師授課所帶來的束縛和羈絆,抓住機會,不斷前進。
這樣不僅會幫助學生增強解決數(shù)學學習的能力,還能讓學生在新的嘗試中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從而幫助建立起新型師生關系。
利用課堂教學嘗試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既是改變師生關系的必要途徑,也是高中數(shù)學學習的必要條件,這樣對鍛煉學生綜合能力也會大有裨益。
3 在課下學習中和學生建立新型關系
課下學習是數(shù)學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要重視學生課下學習,一方面既可以以此為契機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鍛煉學生相關的數(shù)學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關注在課下學習時師生關系的培養(yǎng)。
課下學習不意味著學生就完全脫離教師,更不意味著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聯(lián)系就暫時分離,無法在此時建立師生關系。課下學習時學生作為相對獨立的個體,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更能切身體會到各種問題,同時也更需要教師的幫助,這是教師如果能夠給予適當?shù)膸椭菍熒g關系的構建也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在課下師生關系構建的時候,教師同樣存在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3.1 在作業(yè)方面體現(xiàn)出尊重和人性化
作業(yè)是學生課下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可以說作業(yè)在很大程度上對師生關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學生可能會因為作業(yè)任務繁重而在心里和某位老師“翻臉”。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時候就應該盲目減少作業(yè),刻意讓學生高興,以此為退步來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時高密度的習題量也是不科學的,這樣不僅達不到預定的效果,也很可能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師生新型關系的建立。因此,教師在布置習題時要盡量避免過少的習題或者大量的習題,而應該根據(jù)學生情況和教學進程,布置適量的習題,讓學生在帶著興趣去完成這些習題,同時擁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真正從習題中獲得收益。教師只有在習題方面體現(xiàn)出人性化,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才能促進學生不斷前進,同時建立起健康友好的師生關系。
3.2 及時提供幫助和指導
課下的學習時,學生同樣需要有人來幫助和指導。
在學生課下學習的時候,教師不應該認為這不屬于教學內容的一部分,無視學生們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在很大程度上關心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需求和問題,并能夠及時提供給學生相應的幫助,只有這樣,教師和學生才能擺脫傳統(tǒng)認識里那種局限在課堂上的簡單關系,才能真正有機會建立起真正相互融合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下為學生提供幫助時,教師可以采取一些新型的方式,例如建立QQ群,建立微信群,通過這樣的群主和學生在課下交流溝通,及時回答他們的疑問,為學生提供幫助。
教師應該持有尊重友好的態(tài)度,幫助學生應對各種問題,不斷努力構建起新型的師生關系。
4 采取多種方式來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不僅需要從多方面入手,更需要采取多種方式,這樣對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師要擁有新的思維和觀念,試著采用適合學生接受的方法去和學生溝通交流。例如在課堂授課時,教師可以列舉一些學生熟悉的例子或者感興趣的案例,讓學生擺脫對數(shù)學課堂枯燥單調的印象,對數(shù)學產生興趣,同時減少內心對教師的陌生感。教師也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提升課堂效率,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進一步接納教師,無形中縮短師生之間的舉例。另外教師還可以運用現(xiàn)在我們生活中常用的社交軟件如QQ號、微信、飛信等,增加和學生的聯(lián)系的溝通,一方面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能夠進一步了解學生的需求,在此基礎上教師才能不斷改進,不斷增強和學生的聯(lián)系,消除師生間的隔閡,增進師生間的感情。
新型的師生關系是現(xiàn)代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化為激勵學生不斷自我完善和前進的強大動力,也是為教師提供教學條件的重要工具。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現(xiàn)代課堂教學的必然要求。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只有認識到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重要性,從多個方面入手,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才有可能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并且以此為基礎,促進師生共同進步,實現(xiàn)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孫俊三,謝麗玲.我國當代師生關系研究范式的揚棄和超越[J].中國教育學刊, 2004(4):46-49.
[2] 李敏,姚本先.師生關系的游戲說[J].當代教育科學,2004(10):28-30.
[3] 易朝暉,鄭中兵.從師生關系的歷史演變看“理想”師生關系的構建[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4(6):37-39.
[4] 漆玲玲.平等、對話、理解:從哲學視角解讀師生關系[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6):45-47.
[5] 張魯寧.“我—你”型師生關系的構建[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4(3):46-49.
[6] 張慧蕾.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J]. 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yè)教育版,2004(3):93-94.
[7] 馬榮秀.談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J].黑龍江教育:綜合版,2004(Z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