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波
據(jù)《錢江晚報》載,杭州一個11歲的女孩,因連續(xù)幾天沒做作業(yè),被教師“傳喚”了家長。在被家長領(lǐng)回家后,女孩從7樓跳了下去。
一個正值花季的女孩,就這樣消失了,這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悲劇。事情發(fā)生后,有人對學生作業(yè)問題進行指責,有人對教師處理方式予以批評,有人對家長的教育時機表示質(zhì)疑,也有人對當前孩子的心理狀況表示擔憂……不管最后歸責哪家,小女孩自身承受力弱,對生命過于淡漠,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是我們整個社會系統(tǒng)的問題。
教育如同一枚硬幣,正面寫著賞識,背面寫著懲戒,任何一面缺失,都不是真正的教育。
當前的中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父輩祖父輩大都經(jīng)歷了苦難的年代,不想再讓自己的孩子受同樣的苦,因此對孩子百依百從。這使得如今的孩子大都唯我獨尊、聽不得半點批評、容不得半點違逆,如同大棚里的蔬菜,經(jīng)不起半點風雨。
與此恰應(yīng)的是,近些年賞識教育倍受推崇,似乎能包治教育百病,因之不但專家現(xiàn)身說法,媒體也大肆宣傳,家長更趨之若鶩,這使得現(xiàn)今的孩子更加罵不得碰不得,否則輕者被罵教育無能,重者更被告到教育主管部門。在如此嚴酷的環(huán)境下,學校和教師一步步喪失教育的話語權(quán)。
生命需要尊重,這是教育必須守護的底線。然而,沒有了批評和懲戒,教育就會變得畸形。
事實上,孩子們所犯的錯,大多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有的某種好奇、馬虎、任性、嬌氣或惡作劇……是成長中的一種必然。基于這種認識下的批評和懲戒,也都是一種善意的教育。因此,我們既不要對學生的犯錯貼上“壞孩子”的標簽,也不要害怕這種教育懲戒會對孩子造成多大傷害。
俗話說,不磕不碰長不大。我們不能因為怕磕碰就捆住孩子的手腳,也不能因為怕孩子受傷害就放棄批評與懲戒。成長期的孩子犯錯在所難免,讓孩子正確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并接受批評和懲戒,這也理所當然。這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門課程,也是學校、社會、家庭必須擔起的責任。尤其學校是育人的場所,如果因為學生不喜歡批評,學校就掩蓋問題,回避矛盾,放棄責任,讓孩子帶著成長中的各種“隱患”走上社會,那就是學校的嚴重失職。
一個11歲的女孩,僅僅因為作業(yè)問題就選擇了輕生,而一個人的一生中,又會遇到多少比作業(yè)問題大得多的挫折,那時候又該如何去面對?
這讓我想起了幾年前同樣發(fā)生在杭州的另一起事件。
2010年1月24日下午,杭州城西山水人家小區(qū)內(nèi),很多輛轎車被劃傷,每輛車不是被劃上叉號,就是被打了個鉤,還有的被寫上了字。據(jù)粗略統(tǒng)計 ,被劃的車子有四十多輛,其中不乏名車。通過視頻監(jiān)控,人們發(fā)現(xiàn)肇事者是兩個小男孩。一時間,指責和聲討之聲四起。好在事情很快有了回應(yīng)。
兩個小男孩,大的10歲,小的5歲,兩個孩子的媽媽是同學,經(jīng)常走動。事發(fā)當天,大男孩想帶弟弟在小區(qū)逛逛,又怕媽媽找不到他們,就想到給媽媽做記號。他們在地上寫,怕車子輾過后媽媽看不到,就想到在車上做記號了。他們先用粉筆在車上寫,粉筆用完了,就順手在地上撿了石子,一路劃過去,還劃了箭頭……事后,大男孩的媽媽追問孩子:“你知不知道這樣做,車上會留下劃痕?”他說不知道,沒想過。他就想讓媽媽知道他帶弟弟去了哪里。
了解事情原委后,兩家的父母沒有痛打孩子,也沒有推卸責任,而是立刻聯(lián)系了物業(yè)和派出所,一起寫了一封致歉信,復印了幾十張,貼在了所有有損傷車子的樓道處,向車主公開致歉,聲明要承擔責任,并及時聯(lián)系車主和維修廠進行維修。
幾天后,10歲的小男孩在媽媽的帶領(lǐng)下,帶著親手折疊的小紙船,挨家挨戶地到車主家道歉。孩子的媽媽說,無論如何,她都要帶著兒子上門道歉……她要讓兒子知道,他真的錯了!要教他學會承擔責任!
憤怒的車主得知是孩子的無知行為,全都非常通情達理地原諒了孩子,并一再寬解這位媽媽,希望她不要把事情看得過分嚴重,以免傷害了孩子。
至此,事情得到圓滿解決。
對照前述事例,我們的學校、家長、社會需要反思。
一次劃傷四十多輛車,這該是一個道德多么低下、心理多么黑暗的壞人所為?而事實上,這不過是一個10歲的孩子給媽媽留下的標記。孩子的世界不同于成人,如果我們非要用成人的思維去衡量他們,隨意地給他們貼上標簽,那會留下多少遺憾。
一次劃傷四十多輛車,這得賠多少錢?而在這兩位小男孩的父母眼里,多少錢也沒有教孩子學會承擔責任重要。一時的短視,推諉避過,可能帶來一生的悔恨。這不僅是在考驗我們的孩子,更是在考驗我們的家長,考驗我們的社會。要知道,教育不僅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更是家庭和家長、社會和每一個公民的責任。
當然,我們強調(diào)批評與懲戒的必要性,并非排斥與反對賞識教育,更不是說我們因此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批評和懲戒學生。教育是一門藝術(shù),賞識是藝術(shù),批評與懲戒也是藝術(shù)。
諾貝爾獎獲得者、英國著名解剖學家麥克勞德上小學時,因為好奇解剖了校長的愛犬,而校長的“重罰”也僅是讓麥克勞德畫一幅詳盡的狗的骨骼結(jié)構(gòu)圖和一幅血液循環(huán)圖。這不僅反映了老校長高超的教育智慧,更蘊含著其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濃濃愛心。懲罰的出發(fā)點是教育,但其根基卻是對學生真誠的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的懲戒會異化為懲戒者肆意宣泄的私欲和扭曲的心靈。
當然,懲戒也并不全是如此“溫柔”,也有其“嚴酷”和“無情”的一面。因為在痛苦和羞愧中反思,也正是懲戒的獨特魅力所在。
一個十二歲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鄰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鄰居說:“我這塊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買的,你賠?!边@可是1920年,12.5美元可以買125只雞蛋。這個孩子沒辦法,回家找爸爸。爸爸問:是你踢碎的嗎?孩子說是。爸爸說,那你就賠吧,你踢碎的,你就要賠。沒有錢,我借給你,一年以后還。在接下來的一年里,這孩子擦皮鞋、送報紙、打工掙錢,掙回了12.5美元還給父親。這孩子長大后成了美國總統(tǒng),他就是我們熟知的里根。正是通過這樣一件事,讓里根懂得了什么叫責任。
教育是一項慢的藝術(shù),批評與懲戒更是需要耐心和細膩,需要慎之又慎。我們不僅要約法在先,與學生達成共識,形成群體氛圍,讓批評與懲戒“有法可依”“理所當然”,讓學生有所準備,消除“委屈”,更要細致調(diào)查,深入交流,讓學生“心服口服”“主動受罰”。除此之外,還要取得家長的認同和支持,與家長要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只有讓“法”先入為主,“罰”才能順理成章。最終達到讓學生主動自我約束,自覺遵守規(guī)則,甘愿接受補過式的自我懲罰,讓懲戒的過程變成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讓懲戒變成學生自我蛻變的成長歷程。這才是懲戒的意義,也是教育最終想要達到的效果。
倘若真能如此,再多的委屈、不公又如何?再大的困難、挑戰(zhàn)又有何懼?
對那些能輕易跳樓的女孩,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呵護、引導,更要教她們學會面對。
(作者單位:平度實驗小學
山東青島 266700)
責任編輯 余志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