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在家庭生活中,小孩子調(diào)皮或丈夫修理家具時難免受傷,身為家庭主婦,你知道怎么正確處理傷口嗎?要知道,曾有人因被海產(chǎn)刺傷而受到感染,有的要截肢,有的甚至不幸離世。一個小小的傷口,處理不當確實會帶來嚴重后果。其實,不是打開的傷口才算是“傷口”,只要皮膚的完整性受到破壞,不能維持保持身體的正常功能,已算是傷口!
不要忽視小創(chuàng)口
在醫(yī)學上,傷口的分類方法
甚多,例如從急救角度來看,會按創(chuàng)傷原因來分類,如割傷、撕裂傷(即撞擊后皮膚不規(guī)則的破裂)、刺傷等;也有按最基本的定義分類,包括:“開放式”即打開見血肉的傷口,如擦傷、割傷;“關閉式”即皮膚沒有破開,但皮下創(chuàng)傷出血,如撞傷、撞淤等。另一種分類與感染有關。皮膚是身體最外層的器官,擔起保護身體的重任,皮膚被“打開”了,猶如身體大開中門,讓外界的細菌病毒入侵??蓪е赂腥镜膫?,按程度來分類,例如,“清潔性傷口”在無菌狀態(tài)下發(fā)生,例如外科手術時,所以,醫(yī)生會在完成消毒程序后手術刀才落到患者的皮膚上;“污染性傷口”則是皮膚經(jīng)損傷后破開,讓細菌進入身體,亦類似上述的“開放式”傷口。但所謂“開放式”,不是血淋淋的在身體剖開才算,只要皮膚最外層的表皮,有一針孔般的穿破(針筒或釘書機等),已經(jīng)足夠讓細菌進入。而造成感染的機會,與傷口的大小并沒差別。
傷口愈合四步驟
身體有傷口自愈的功能。有關傷口復元的過程,醫(yī)學界有不同的說法,但基本有四個必經(jīng)步驟:第一步,止血物質(zhì)如血小板分泌增加,幫助傷口止血;第二步,增加制造白細胞,抵抗細菌病毒的入侵,也協(xié)助帶走污染物;第三步,血管增生,幫助傷口血液循環(huán),加快復元;第四步,長出新皮膚組織,最后結(jié)痂,傷口愈合。
這只是理論上的最理想情況。更多時候,傷口未必能夠正常愈合,尤其創(chuàng)傷原因復雜:如被生銹的金屬割傷,可能導致破傷風;被狗咬傷可能引發(fā)狂犬病;被海產(chǎn)刺傷帶來的噬肉菌感染,又甚至傷口本身也有感染。
傷口感染癥狀 ?一般傷口感染的癥狀可用四個字總括:紅、腫、熱、痛。若傷口發(fā)炎,傷口會滲水、有膿皰,更嚴重的,患者會感到渾身不舒服,如果受傷后感到發(fā)熱、發(fā)冷,疲累不堪,就更要加倍留意,這可能是傷口感染的癥狀。這些癥狀,最快可在受傷后24小時內(nèi)出現(xiàn),有些感染可能在數(shù)天至數(shù)周后才出現(xiàn),或持續(xù)性被感染。也有個別例子,例如噬肉菌感染,感染過程迅速,不少患者在出現(xiàn)癥狀后24小時內(nèi)已快速惡化,甚至最終致命。從病例報告看來,患者被海產(chǎn)刺傷后,傷口不太紅,但持續(xù)疼痛、腫脹及長出如燙傷般的水泡,未必立即發(fā)燒,但有患者表示感到疲累、“覺得自己里面很不舒服”、發(fā)冷顫抖的感覺,不到一天,傷口已迅速轉(zhuǎn)紅、變紫,最后甚至變黑,顯示傷口附近的組織已經(jīng)壞死。
不宜多用紅藍藥水
要避免傷口感染,適時、適當?shù)膫谧o理十分重要。傷口是要靠患者去消毒的。但是,不太建議使用過去普遍使用的紅藥水、藍藥水。
因為過往許多人認為傷口愈干爽愈好,但近年來的新理論都認為:傷口過干,細胞增生能力會減低,令愈合時間延長,所以建議傷口要保持一定程度的濕潤,而紅、藍藥水這類產(chǎn)品,會令傷口皮膚變干,所以不建議使用——即使沒有其他選擇,而必需使用,亦只適宜在小而淺的傷口上,輕涂一層便可。
對一般家庭內(nèi)的傷口護理,只要有簡單的幾種產(chǎn)品,配合適當?shù)氖褂梅椒?,已?jīng)相當有保障:
步驟1 ? 止血
使用產(chǎn)品 ?紗布、棉花球,緊急時可用清潔的紙巾或衣服。
過程注意 ?大量出血除了會致命外,亦令傷口血淋淋,難以目測傷口的嚴重性與性質(zhì),無法判定處理方法。所以,傷口處理第一步定是止血。身體有凝血功能,一般在傷口加壓數(shù)分鐘已能止血,但若傷及動脈血管止血較難,流血不止便要盡快到附近醫(yī)務所或醫(yī)院求診。
步驟2 ? 清洗傷口
使用產(chǎn)品 ?生理鹽水,必要時可用蒸餾水或白開水代替。
過程注意 ?清洗傷口除了可清楚觀察傷勢,也可避免黏附在傷口附近的污染物,造成重復、持續(xù)感染。現(xiàn)在藥店有獨立包裝的生理鹽水出售,顏色透明,含有0.9%的氯化鈉,成分與人體酸堿值相同。使用時,可直接打開包裝,輕輕沖洗傷口,直至表面污物沖走為止,但不宜用力沖刷,以免進一步加深傷勢。
步驟3 ? 消毒傷口
使用產(chǎn)品 ? 消毒藥水。
過程注意 ?可在藥店買到獨立包裝的消毒藥水,小心打開包裝,避免手指觸及藥水造成污染,然后用棉花球輕沾消毒藥水,由傷口的中間位置開始往外涂抹,只往一個方向,避免來回,減少將污染物或細菌由傷口外部帶回傷口內(nèi)。留意若傷口繼續(xù)有血、水或膿性分泌物,需要抹至沒有分泌為止。但若傷口已經(jīng)開始凝血或有增生細胞,不要強行將它們除去,因這些都是傷口愈合的必需物質(zhì),抹走它們等于造成另一次創(chuàng)傷,愈合過程要從頭再來。而傷口附近的皮膚,包括估計敷料會覆蓋的范圍,也最好涂上消毒藥水,確保傷口衛(wèi)生。
步驟4 ? 敷藥
使用產(chǎn)品 ?消毒紗布墊、消毒不黏傷口墊、消毒藥膏等,視傷口性質(zhì)而定。
過程注意 ?先觀察傷口深度、評估傷勢,決定使用什么敷料。一般消毒,若想保持傷口濕潤,可輕涂一層消毒藥膏,若傷口位置容易再弄傷,可蓋上不黏傷口的紗布,再以低敏感度紙膠布固定。傷口分泌物較多的話,可選用吸收性較強的敷料。
步驟5 ? 檢查傷口
過程注意 ?究竟已包扎的傷口需否每天換藥?有兩種情況要考慮,一是傷口若繼續(xù)滲出分泌物如膿液或血水,可能導致感染而良久未愈;另外,愈合過程需要空氣,包扎得太緊,或貼膠布時間太長,可能反而減慢愈合,故定時更換敷料為佳。但最終仍要視乎傷口性質(zhì),嚴重的可能一天需要清洗傷口兩三次,敷料已經(jīng)見血有膿,也該清理更換。若傷口已穩(wěn)定下來,兩三天才更換敷料亦可。當然如果傷口有特別情況,最好征詢醫(yī)護人員的建議。
容易受傷的人群
身體雖然有天然愈合傷口的能力,也有防御細菌病毒入侵感染的機制,但對某些患者來說,傷口痊愈確是格外困難。糖尿病患者因血管功能受到破壞,而傷口愈合過程需要血管增生,所以他們受傷(尤其腳部損傷)后,不僅傷口更難愈合,更可能惡化至腳部潰瘍甚至需要截肢。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除了要懂得傷口護理,更重要的是提早一步,避免損傷。有幾點需要留意:一是切忌穿著涼鞋,必須穿鞋穿襪。因為糖尿病患者的神經(jīng)病變,令他們的痛覺大為褪減,受傷而不知,小如踢到石頭、被銳物割傷,都可能后患無窮。二是保持皮膚滋潤,糖尿病患者皮膚較干燥,容易割傷,平日可多涂不含香料的潤膚膏,減少受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