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鋒
西晉名將羊祜喜好登山覽水,其鎮(zhèn)守襄陽時,常與友人到峴山飲酒賦詩,終日不倦。有一次羊祜慨然嘆息:“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歲有知,魂魄猶應登此也?!?/p>
使人們不勝嘆息的正是奔騰流逝著的時間,它裹挾一切、摧枯拉朽,既沉浸在亙古洪荒之內(nèi),又蘊含于最為遙遠的未來之中。
在人類短暫的歷史中,建筑是最好的庇佑,安居于天地之中,暢游于萬物之外,建筑的發(fā)展,也是人類心智與情感濫觴的最好證明。無論燕京八景,還是西湖十景,江山勝跡與人類情感早已交融如魚水。
人事代謝,山水與建筑,也都是憑吊這種流逝最契合的載體。但在浩瀚奔騰時光之中,人類往往將居住進行不必要的復雜化,不斷地添加負擔,我們最容易遺忘的,恰恰是居者的初心。
混沌
晉人張華在《博物志》中提及,“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中國的原始人類是從漫長而艱難地建造穴居和巢居開始逐步地掌握建筑技術。
在南方,由于潮濕多雨,先民為了防水、躲避野獸,在樹上搭房居住,這就是最早的“巢居”,也即后來所稱的“有巢氏”。最初的木巢,是在一棵樹上蓋房,然后在相鄰的四棵樹上蓋房,之后發(fā)展成干闌式。
北方水土則孕育了另一種方向。由于氣候干燥,細密的黃土挖起來很方便。人們模仿天然地洞來挖坑、搭棚、半地穴,后來,房屋逐漸搭出了地面。
當人們度過混沌而蠻荒的時代,聰明的人類開始更自由地居住,中國民居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東方審美,從聚落選址、總體布局、室內(nèi)外環(huán)境設計布置,直至取材及營造技術各方面,都充滿了本民族的精神。
居住以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為最佳選擇。北面有山嶺屏障阻擋寒風,門前南面有平原耕作招涼,且靠近河流水源,終年陽光敞亮。北京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福建土樓、云南傣家竹樓……無不依據(jù)當?shù)厣盍晳T而建成。
民居更是就地取材,應用自然材料,西藏的石屋、東北的井式木房、云南的竹樓、西北的窯洞、內(nèi)蒙古的帳篷,都充滿了樸素的人居精神。
春種夏鋤、秋收冬藏的生產(chǎn)耕作,與晝夜交替、四季輪回的自然節(jié)奏趨于一致。人在山澤荒原中與天地感應,時光的混沌和躍動著的生命周而復始。
安居
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國先民,善于將山水、樹木與建筑有機結合,互相映襯。
明人曾有“祠補舊青山”之句,一個“補”字,將中國建筑與自然山水的秘密盡情顯露。無論長城、故宮、頤和園等皇家杰作, 或是布達拉宮、嵩岳寺塔、佛光寺等宗教建筑,都將這一精髓發(fā)揮到了淋漓盡致。
院落空間更是氣流集散的交匯處,承接陽光雨露、日月精華,納氣通風,具有“通天接地”的功能。中國民居于是以陰陽合成的觀念,塑造了以院落為中心和單元的基本平面格局。
當居住發(fā)展到最高階段,就衍生出了園林生活。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擁有宏大規(guī)模的園林主人是漢武帝,他在公元前138年前后所建的上林苑,縱橫300里,地跨長安、咸陽、周至、戶縣、藍田五縣。
上林苑遍植奇花異草,“草木名二千余種”,宮室星羅棋布,點綴其中。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感嘆“雜襲累輯,被山緣谷,循坂下隰,視之無端,究之亡窮”。
到了后世,歷代私家名園層出不窮,明、清成為中國園林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私家園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園林為主要成就,如“滄浪亭”、“休園”、“拙政園”、“寄暢園”,都堪稱一時大觀。
建筑與風景互相依傍,成為經(jīng)典地標。清乾隆十六年,乾隆御定燕京八景: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臺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當時均刻石立碑并有小序、詩文。
燕京八景的出現(xiàn)之后,民間后世廣為借鑒,無論“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畝之園,以及琳宮梵宇,靡不有八景詩矣”。現(xiàn)代園林、庭院綠化亦借鑒燕京八景,建造景點,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園林建設的發(fā)展。
在先人對居住的要求日益宏闊甚至奢侈之時,也有人并未忘卻居住的本質。安居生活之中,貴在有一顆涵泳優(yōu)游之心。江風明月本無主,閑者即是主人。
一代文豪蘇軾居官杭州,就把靈隱寺旁的冷泉亭當成了自己的辦公室,蘇軾不惜早出晚歸,長途折騰,都要到冷泉亭來批閱公文。宋費袞《梁溪漫志》記載:“東坡鎮(zhèn)余杭……以吏牘自隨,至冷泉亭則據(jù)案剖決,落筆如風雨,紛爭辯訟,談笑而辦。已,乃與僚吏劇飲,薄晚則乘馬以歸。”
迷失
高者必墜,盛者必衰。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的建筑,與所有文化門類一樣,在日后國門大開之際,不斷遭受西方文化與審美的挑戰(zhàn)。
盡管建筑水平和技術在不斷提高,但建筑的功能性和審美水平卻可能背道而馳。中國各大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誕生出了林林總總形態(tài)各異的建筑,幾乎成了外國設計師試驗的廉價場所。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就頗為遺憾地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好的一批建筑應該是新中國成立前10年建造的十大建筑。即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北京工人體育場、釣魚臺國賓館、華僑大廈等。
這十大建筑肇建于1958年,竣工于1959年,工期之短、體量之巨、建筑之美,使其至今成為地標式建筑。甚至以功能而論,90年代以后所蓋的建筑都不如50年代。能形成這么一批頗具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建筑,與老一代知識分子骨子里所浸潤的傳統(tǒng)文化審美觀念關系甚大。
在居住領域,迷失更為嚴重。早期照搬照抄的歐洲住宅,占據(jù)著國內(nèi)地產(chǎn)市場的半壁江山。在這其中,雖然也有真正拿出了成熟作品的地產(chǎn)企業(yè),但更多的是復制照抄得不倫不類的樓盤。
在營造和裝飾方面,高端住宅不遺余力。代表東方生活方式和傳統(tǒng)美學的“玉文化”受到國際市場的歡迎,這成為許多別墅和高端平層的標配,產(chǎn)自喜馬拉雅山的白玉魯冰花如云霧繚繞,安第斯山的紅龍玉石吉瑞溫馨。
這種極為講究的風氣,一方面確實為高端物業(yè)所需,另一方面,卻也在不斷遭受質疑,裝飾真的那么重要嗎?或者說,一棟好房子,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更為可惜的是,城市文脈被不斷破壞。無論是居住區(qū)還是公共建筑,再難以發(fā)現(xiàn)當?shù)剡z留風俗、市井文化的清朗優(yōu)美的影子,文脈漸斷。以至于建筑師王澍再三強調,學建筑還必須學國學、美學;他說“桌子是從房子里面長出來的”,他還說,“我們不是設計一座房子,而是建造一個世界”。
沖脫
人文主義思潮涌動,最樸素的建筑理念逐漸受到重視,一切都在回歸居住的本質。
現(xiàn)代居家理念講究一切從功能出發(fā),造型比例適度、空間結構圖明確,在此基礎上,融入一些被符號化了的中式元素,這被稱為“現(xiàn)代中式”。坡屋頂、院墻、簡化的牌坊、中式園藝、假山奇石、亭臺水榭等單元,無不體現(xiàn)了中式建筑之美。
而在內(nèi)部,結合現(xiàn)代人居理念,通過采光、通風等各技術層面滿足內(nèi)部空間的使用要求。因為現(xiàn)代人希望更有效地提高衛(wèi)生間、廚房在居室中的地位,更好地使老人、孩子、夫婦間的居室環(huán)境合理分隔與有機協(xié)調。
高端物業(yè),更強調建筑與地脈的融合,回望曾經(jīng)的燕京八景,無論是金臺夕照、薊門煙樹,還是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無不如此。在今天新的“燕京八景”之中,無論是中式建筑,還是平層大宅,無不構筑于有靈氣的地脈之中。
尤其對于別墅人居而言,庭院已經(jīng)是高端物業(yè)的核心,院落浸潤了中華傳統(tǒng)居住理念最深邃和隱幽的情感。在日益稀缺的土地中,如何做到讓業(yè)主們在闊綽的庭院里觀魚養(yǎng)花、聞茶聽琴,享受都市里“天人合一”的生活秘境,成為營造者孜孜不倦的話題。
即使是高端的歐式風格住宅,應用也愈趨簡潔。一個例證便是新古典主義風格,在吸取了歐陸風格時,又加以簡化或局部適用,配以大面積墻及玻璃或簡單線腳構架,體現(xiàn)出一種輕松、清新、典雅的氣氛。
社區(qū)周邊的山形、坡地以及樹叢、植被、水系、河流等綠色生態(tài)環(huán)境,被前所未有地保護與借勢利用。這使居住者能盡情享受大自然給予的優(yōu)越生態(tài),達到人與住區(qū)和諧共生的目的。
一些有見識的營造者開始在建筑材料、建筑方式上更追求人性化,不見得技術越復雜、用材越昂貴越好。新銳的設計師和文人成為這個試驗田的領銜人物,南京詩人葉輝在高淳石臼湖畔的“陣雨別墅”,即采用了當?shù)刈畋阋俗钇胀ǖ募t磚,卻構造了一個詩意棲居的典范。
觀照
只有觀照,才能直抵本質。建筑最永恒不可磨滅的本質,或許是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高呼的聲音——“人是萬物的尺度”。是的,一切偉大的建構,都以人為尺度。在深邃的東西方建筑文化之前,最可貴的也是人本的精神。
不需要太多繁復的架構,但卻必須是舒適的。當代的建筑者,精心考量居者所需。不論是個性化的戶型設計需求,還是居住者的生活體驗,人文關懷應該滲透到每一個細節(jié)。
日本建筑大師安藤忠雄在臺灣新竹寶山建造了半畝塘會館,300坪只用了30坪蓋房子,其余全用來種果樹、蓋池塘,重建生態(tài)區(qū),以達到“建筑是會呼吸的”追求。
是的,當我們孜孜不倦地探求建筑秘境之時,一轉頭,卻會發(fā)現(xiàn),人才是建筑最不可復制的所在。
顏回在窘困的居住和飲食環(huán)境中依然豁達,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碧諟Y明也是豁達的,“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東坡先生更是充滿了對美的領悟,他與友人去承天寺夜游,“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p>
這樣追求詩意棲居的人已不再是少數(shù)。蘇州畫家葉放在2001年,改建了自己的現(xiàn)代私家園林——南石皮記。他用了3年時間,把500平米左右的空間設計成曲徑通幽的私家園林。推門進來,可見荷塘與小喬,古琴與茶器,處處皆是安放心靈的居所。
居者的初心是最簡單的,卻又極為宏大,它涵蓋空間、物候、人文生活和土地關懷。外面無盡的虛空是自然,內(nèi)里有限的法度是人,而中間的皮層則是建筑。
建筑只是建筑,不再是獨有的主角,主角是安心于歲月的人,是廣袤無邊的天地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