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是人類最早馴化并應用于征戰(zhàn)、狩獵、競技、交通方面的動物之一,馬之矯健、英挺、忠誠與溫馴,給人們以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與靈感。如:秦始皇兵馬俑陶俑的威武嚴整,東漢墓馬踏飛燕銅雕的神采飛揚,敦煌北魏壁畫天馬彩繪的披云追風,顯示了古拙階段鞍馬藝術(shù)的獨特風采,以及仙道神話中的螭首龍身、人身馬面等造型一直沿用至初唐。
唐代國力強盛,以馬背坐天下的李世民讓人將坐騎鑿為《六駿圖》高浮雕,置于昭陵以作永念。馬的地位日益崇隆,導致貴族階層乃至整個民間畫馬詠馬風氣如日中天,凡習馬、飲馬、相馬、牧馬等諸多題材無不入畫,唐人畫馬名家眾多,而以曹霸、陳閎、韓、韋偃最為出色。當時馬畫的特點主要為碩健豐肥、氣宇軒昂又不失骨氣的神駿典范。宋元的鞍馬藝術(shù)基本是唐代的延伸,而在情趣上由陽轉(zhuǎn)向陰柔,代表畫家有李公麟、趙孟、任仁發(fā)等。宋元以后的鞍馬藝術(shù)呈明顯衰退之勢,人們已不再在寫生上窮研極究,而在紙絹相承、概念重復或者在脫離對象的筆墨、意象上下功夫,除張龍章、仇英、錢灃、華等個別畫家尚有建樹外,整體上乏善可陳?,F(xiàn)代徐悲鴻別開生面的創(chuàng)作為鞍馬藝術(shù)提供了一個新的發(fā)展空間。他接受傳統(tǒng)又借鑒西畫的寫意作品,不僅豐富了鞍馬藝術(shù)的表現(xiàn)技巧,而且為這一古老的藝術(shù)注入新的審美動力和時代精神,受到現(xiàn)代欣賞者的喜愛,這也正是我國鞍馬藝術(shù)再攀高峰的基礎。在歲末年終之際,選介歷代部分畫家之精品馬畫,愿讀者朋友在來未一馬當先鴻圖展、事業(yè)順利快樂如意。
五代 趙《八達春游圖》 ?縱161厘米 ?橫103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朝人對于馬匹極為重視,對于人們來說,除用于行旅、征戰(zhàn)外,還常驅(qū)騎游樂。此圖即寫這類題材。圖中八人聯(lián)騎出游,左顧右盼,緩步追逐。后景以二棵茂盛大樹為主,旁有太湖石為鄰,后面圍欄點示了庭院的環(huán)境。群馬昂揚姿態(tài)和雄壯的氣勢,都表現(xiàn)出畫家平時耳濡目染、對生活的觀察和積累。畫法線描圓潤,色彩艷麗,意趣華貴,透露出唐人的遺韻。趙孟稱趙畫馬“深得曹(霸)、韓()筆意,余亦好畫,何能及也”。后人又謂其“所畫人馬,挺然高格,非眾人所及”。
趙,生卒年不詳,字秋,后改今名,陳州(今河南淮陽)人。太祖朱溫朝(907-912年)駙馬都尉。擅繪事,精鑒賞,富收藏。平時縱覽收藏名畫,耳濡目染畫藝日進,所畫人馬格韻超絕,非尋常畫工所及,為世稱道。傳世作品有《調(diào)馬圖》卷、《八達春游圖》等。
南宋 馬和之《鹿鳴之什圖》局部 ?絹本設色 ?縱28厘米 ?橫86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畫《詩經(jīng)·小雅》“鹿鳴之什”全章,共有十段,是圖為其中之一段。每段有詩句,相傳為宋高宗趙構(gòu)所書,元·夏文彥《圖繪寶鑒》云:“高、孝二朝,深重其畫,每書《毛詩》三百篇,令和之圖寫?!?/p>
此《出車》一段五車組合,每車有四匹馬,馬背著裝披甲,前三車上有三戰(zhàn)士,后車似統(tǒng)領端坐,旁有衛(wèi)士相伴,頗有浩浩蕩蕩的氣勢。人物行筆飄逸,入意高古。是圖明顯用柳葉描法,工中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于工整謹嚴為尚的院體畫法。
馬和之,生卒年不詳。南宋高宗紹興(1131-1162年)中登第,官至工部侍郎。擅畫山水、界畫、佛像,尤擅人物,仿“吳裝”創(chuàng)用柳葉描,筆法飄逸,出入古法,脫去習俗,自成一家。當時有“小吳生”之稱。傳世作品有《后赤壁賦圖》卷、《豳風圖》卷、《月色秋聲圖》等。
南宋 陳居中《文姬歸漢圖》 ?絹本設色 ?縱147.4厘米 ?橫107.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東漢末文學家蔡邕之女文姬,在戰(zhàn)亂中被匈奴人擄去,為南匈奴左賢王妻,居異邦十二年,生二子,后曹操念邕無后,以金璧贖回。此幅即寫此家喻戶曉的故事。圖中文姬與左賢王對飲,二小侍候。漢使馬隊十幾人前來相迎。人物處理在土坡黃沙、枯木蕭疏的塞外曠野,很好地襯托了故事的環(huán)境氣氛,場面宏大,是“文姬歸漢”題材中完美充實的一幅。人馬皆用工細筆,刻劃細致,再用色渲染,一部分著礦物質(zhì)色更顯主體醒目。馬匹正、側(cè)皆轡頭、韁繩、馬鞍齊備,憩息待命,特具宋畫精密的特點。
陳居中,生卒年不詳,南宋嘉泰年間畫院待詔,專工人物及馬,雜畫亦佳。擅畫反映貴族游樂、出獵生活和表現(xiàn)少數(shù)民族放牧風情等題材,注重寫實,構(gòu)圖簡潔,風格清新,富于生趣。傳世作品有《絕塞逢春圖》、《四羊圖》等。
元 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 ?絹本設色 ?縱182厘米 ?橫104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軸描繪元世祖馳逐弋獵的場面。畫中著紅衣白裘的忽必烈,騎著一匹健壯的黑馬,兩旁侍從保駕。周圍馬隊共有九人,駕鷹縱犬,彎弓備箭,執(zhí)旗遙望,跡散勢聚,錯落在上下左右,似作狩獵準備,或在籌劃狩獵的去向。背景沙丘空曠點綴著一隊駱駝,山脈中鋒濕筆略見郭熙遺意。元時文人畫興起,以山水為盛,人物鞍馬日見衰落,這幅畫是元代現(xiàn)存寫出獵活動大場面的難得作品。
劉貫道(約1258-1336年),字仲賢,中山(今河北定州)人,家貧性聰慧,自學成才。工釋道人物、歷史畫、風俗畫、山水、花鳥,系全能畫家。人物宗晉、唐,形態(tài)生動逼真,人物皆有動態(tài),可謂神筆;山水宗郭熙;花鳥走獸集諸家之長。傳世作品有《消夏圖》、《積雪圖》等。
明 仇英《秋原獵騎圖》 ?絹本設色 ?劉海粟美術(shù)館藏
此圖寫平原空曠,丘陵溪流,有數(shù)騎士、駿馬休息其間,上有一騎士策馬揚鞭飛奔而來,增添了畫面活躍的氣氛,下有一馬作翻滾自嘯狀。駿馬胴體、腿肌突隆、四蹄彈跳表現(xiàn)極為生動。畫面中幅四馬三人集中處置,使在清淡蕭疏的背景中,人馬聚散,在相互照應下格外醒目。而天際一行飛雁,點示秋意。全圖筆勢奔放、壯健有力,精簡中有文秀,是仇英少見的番馬題材佳作。
仇英(約1482-1559年),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工匠出身,擅臨古畫自能亂真。擅畫人物,尤工仕女,既工設色,又擅水墨、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xiàn)不同對象。畫山水以青綠為多,細潤明麗而風骨勁峭。偶作花鳥,亦清麗逸致,與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稱為“明四家”,為明代工筆之杰。傳世作品有《桐陰清話圖》、《仙山樓閣圖》、《松溪橫笛圖》等。
明 胡聰《柳蔭雙駿圖》 ?絹本設色 ?縱101.2厘米 ?橫50.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面以一棵敞格柳樹為空間支撐,挺干,屈節(jié),隨株出干,隨干發(fā)條,顯出老樹逢春的生意。細軟的柳枝隨風輕飄,盛開的桃花,烘托出春暖花開時分的明麗與清靜。柳蔭下,平岸溪畔有二匹駿馬,一馬平靜站息,一馬揚蹄回首,可謂顧盼有情。絹本濕墨,用筆細勁為法,多莊麗清潤意韻。古人謂“善觀馬者,必求其精神筋力;精神完則意出,筋力勁則勢在”。觀此柳蔭雙駿,神采煥發(fā),當可意會。自識“直武英殿東皋胡聰寫”。鈐一印,印文不辨。此圖又名《二馬圖》。
胡聰,生卒年不詳,江蘇如皋人。約宣德時為宮廷畫家,直武英殿。擅畫花草樹石,尤擅畫鞍馬,宗法宋、元,所作清俊雋雅。樹石得馬遠法,遒勁挺健。傳世作品有《柳蔭雙駿圖》。其畫名不揚,但藝術(shù)上還是有相當造詣。
清 顧見龍《相馬圖》 ?紙本設色 ?大英博物館藏
顧見龍《相馬圖》文人畫筆調(diào),氣格較濃,偏重于筆墨情趣,畫家畫一白一棕色的馬匹回首朝向前來相馬的高士。馬匹體型清健,頸部修長,造型偏于俊秀,畫家“胸中有全馬”,以簡明扼要的書意化筆意和清凈淡墨渲染來表現(xiàn)馬的神情筆意,尤見縱放、疏松、靈秀。布局甚附“立意”,要求予人以醒目的審美觀感。自宋張翼至現(xiàn)代徐悲鴻,多有以《伯樂相馬》諭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
顧見龍擅畫人物、寫真及花卉,系曾鯨弟子,寫真?zhèn)髟L法,形象逼肖;兼工人物故事,筆法粗獷,衣紋流暢,設色艷麗;臨摹古跡世人難辨真?zhèn)巍魇雷髌酚小秴敲反逑瘛?、《平崗扶杖圖》等。
清 華《五馬圖》 ?紙本設色 ?縱138.5厘米 ?橫71.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華是人物、山水、花鳥、走獸均長,此圖五馬有聚有散,神態(tài)各異,富有精神。馬體造型結(jié)合枯筆干墨的運用,筆意松靈。全圖賦色清雅,畫格以清新、秀麗、俊逸見長。古木紅樹背景,點出了一絲秋意,更增添了畫面清朗之意。古來馬圖,多以“奇”數(shù)為尚,而少以“偶”數(shù)布局,這也和一般視覺審美規(guī)律有關(guān)。
華(1682-1756年),字秋岳,原字德嵩,號新羅山人、白沙道人、東園生等,福建上杭縣人。年輕時往返杭州、揚州數(shù)十年,以賣畫為生。才能廣博,花鳥、走獸、人物、肖像、山水兼擅并長?;B成就尤為杰出,不趨附時習,獨辟蹊徑,對清代中葉以后之花鳥畫影響甚大。山水畫疏放而簡率,冷峭而蘊藉。人物畫情態(tài)生動,刻劃細膩。書法造詣亦深,傳世畫作有《白云松舍圖》、《山雀愛梅圖》、《新羅山人小像》等。(未完待續(xù))(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