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燕玲
今年,應學校安排我和兩位同事去泉州聽課。
這次聽的課是華東六省一市的比賽課。它們有其精彩之處,也有其平凡之地。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精彩的。我想這次上課的主題應該是“問題式探究教學”,就是教師在充分理解教材和教材教學目標后,提出對本節(jié)課問題思考,進而圍繞問題思考而進行的教學探究。
他們很注重知識的生長點和延伸性,他們的課堂結(jié)束時都有課后思考留給那些學有余力的孩子,它并不是平時我們接觸的普通拓展題,而是一種知識的延續(xù)。它或許是通過下節(jié)課的學習就能輕松解答,也或許是要下個學期,下個年級甚至是更久的時間的學習才能解答。比如,有位老師在上“角的度量”時,設(shè)計了一個“變角、估角、驗證角”的活動,如:90°變100°,變大還是變小,你認為有100°了就喊停,然后用量角器驗證自己估的是否準。最后老師把角變成了一個平角,問這個角有多少度,還能變大嗎?(能)老師就把平角中的一條邊往下移變成。
課后思考:這個平角有變大嗎?這個角應該怎么量?又比如有位老師上“認識米”的最后她是這樣結(jié)束的:她回顧這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孩子知道了測量比較長的物體用米作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用厘米作單位。一組圖片顯示有小朋友在量數(shù)學書的厚度和量鐵路,師就問,數(shù)學書的厚度不到1厘米應該用什么作單位呢?鐵路的長應該又用什么作單位合適呢?“千米和毫米”的知識是要在三年級上學期才學的,可是卻在這節(jié)課最后引出讓學生去了解,去思考,甚至可以去研究。
其次是他們教學中注意的“知識生長點”不同之處主要在于他們不只關(guān)注數(shù)學學科的知識經(jīng)驗和基礎(chǔ)。有一節(jié)“容積和體積”的課,老師問,如果要測量像“土豆”這種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怎么辦?學生馬上就說到“量筒”,后面的怎么量學生也講得特別清楚。老師在這個階段并沒有花什么時間,更沒有準備量筒讓學生去量,而是把更多的精力去探究容積和體積的不同。還有一節(jié)課“溫度中的數(shù)學”里面有關(guān)溫度計的認識和測量方法,老師也是一筆帶過可學生卻并沒有什么疑惑。當時我覺得很奇怪,心想他應該事先在班上講了,可是這不會影響他的得分嗎?后來學生退場在后堂休息時我問了問孩子們才知道原來這些知識都在科學課上講的。這些上課的老師應該也是做足了功課才能抓住孩子們在科學上的這個知識生長點,從而為課堂上的探究贏得了更多的時間。從這些課上孩子的表現(xiàn)也可以看出他們學校對于科學課的教學應該也是很認真,很到位的。
另外,他們的探究式教學和我們的也似乎不太一樣。雖說我們也嘗試過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摸索,但我不知道是我們的教學比較滯后還是地域差別,是不是每個地方對于探究式教學的理解不一樣,所以模式也會不一樣。但我個人認為他們那種教學才是真正的在探究。首先,他們的導入特別簡明扼要,基本是單刀直入,沒有什么情景創(chuàng)設(shè),個別人有情景創(chuàng)設(shè)也是非常貼切的,給人感覺就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他們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探究”上,他們對于課堂中的一個一個小知識點到知識體系的形成都是在探究中完成的,所以他們這部分花的時間都特別長,也基本沒什么時間練習,有也是一些適當?shù)拇┎寰毩?,課后思考什么的。對于我們平時教學中的什么基礎(chǔ)練習,練習的梯度,拓展練習什么的就更沒有了。我印象很深的還是“容積和體積”一課,他在探究完什么是物體的體積和容積后,為了讓學生感受容積和體積有什么不一樣,他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裝箱子,箱壁加厚(里面加厚)什么變了,什么沒變?為什么?接著外面加厚什么變了,什么沒變?為什么?不過這也許是和每個地方的特殊性有關(guān),畢竟他們的學校條件和家庭重視程度都和我們相差太多了。
最后,在聽了一些特別精彩課后,我認為“說話”應該成為我們教師的一項能力去修煉。把“說話”在生活中鍛煉,并形成一種你說話的風格,把這種語言風格變成課堂上的一種“藝術(shù)語言”繼而讓它成為教學的一種魅力。那些特級教師上課不僅孩子喜歡,就連我們聽課的教師都覺得聽他們的課都是一種享受。我覺得不僅是他們的那種教學模式,而是他們的語言內(nèi)涵。他們幽默、風趣的語言在課堂中隨處可見,如信手拈來,更給人一種詼諧而又大氣的感覺。我想這種語言修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生活中日積月累的逐漸形成的。又或是他們在生活中本就是如此幽默風趣之人,才能使得他的幽默風趣恰到好處,不矯揉造作,不低俗,使得他的這種語言風格和課堂渾然天成。
以上所說由于知識所限,所教學科的年段所限,也許會有一些出入或是不當之處,但都是我的真實感受。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