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研究中亞、西域和中國西北部在文化歷史屬性方面的關聯(lián)時,無論如何都繞不開橫亙在東西方古代文明之間極為浩瀚的亞洲腹地高原、廣袤的北亞草原及距離兩大洋最遠的塔克拉瑪干荒漠,這些文化地理坐標在隔絕東西貫通的同時,也深藏著海量的歷史文化信息等待后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
關鍵詞:中亞;西域;我國西北地區(qū);文化地理;歷史屬性
參與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項目批準號:07BA11
項目名稱:《我國西北部古代藝術的文化多樣性研究—亞歐內陸與古代中國的文化交流》
一、中亞、西域和我國西北地區(qū)
我們通常所說的中亞地區(qū)主要指處于整個歐亞大陸心臟腹地的中部地區(qū):包括新疆,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和哈薩克地區(qū)。這個地區(qū)的一個重要文化特征是多民族、多元化的古代文明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而產(chǎn)生出面貌依稀、傾向明確的新地緣文化。究其原因,是因為其地理位置位于幾個璀璨耀目的古代文明中間地域,不同文化來源從不同方向對這個地區(qū)產(chǎn)生全面深刻的影響。
一般來說,陽關、玉門關以西的廣大地區(qū)泛稱西域。但漢代的西域疆土是指天山南北、蔥嶺以東的廣大區(qū)域,《漢書·西域傳》所指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及周邊地區(qū),也就是漢代所置西域都護府轄領范圍。
而唐朝的西域范圍則一再突破,專指安西、北庭都護府以遠,唐王朝設立羈縻府州的廣大地區(qū)。包括中亞河中地區(qū):源于吉爾吉斯的錫爾河、源于帕米爾高原的阿姆河及澤拉夫尚河中間地帶(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西南部分),阿姆河以南的西亞、南亞地區(qū)。唐朝所立河中府是在唐顯慶三年(658年)平復阿史那·賀魯之亂,米國置南謐州后設置,并授其君昭武開拙為刺史,從此,西突厥碎葉城成為唐安西都護府。
相對于漢朝西域的狹義范圍,傳統(tǒng)意義上的廣義西域范圍在包含上文所指地區(qū)以外,還包括中亞細亞、印度、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直至人們不了解的更遠的西方世界。
二、我國西北地區(qū)自古就是中國疆域
我國西北地區(qū)自古就是中國的疆域,其文化地理屬性根植于浩瀚的中華歷史文明長河中。地理上劃分西北地區(qū)是以大興安嶺為界,縱向以西與長城、昆侖山和阿爾金山橫向以北的廣袤地區(qū),包含新疆、內蒙古、寧夏和甘肅。1875年為平定阿古柏之亂收復新疆,針對朝廷大員對新疆重要性的錯誤認識,李鴻章就認為“新疆不復,于肢體之元氣無傷”。
左宗棠奮筆疾書上呈清廷,指出新疆對國家安危的重要性:自古以來“中國邊患,西北恒劇于東南”,而“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wèi)京師。西北臂指相聯(lián),形勢完整,自無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陜、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而況今之與昔事勢攸殊,俄人拓境日廣,由西而東萬余里,與我北境相連,僅中段有蒙部為之遮閡。徙薪宜遠,曲突宜先,尤不可不預為綢繆者也?!毙陆皷|捍長城,北蔽蒙古,南連衛(wèi)藏,西倚蔥嶺,居神州大陸之脊,勢若高屋之建瓴。得之則足以屏衛(wèi)中國,鞏我籓籬;不得則晉隴蒙古之地均失其險,一舉足而中原為之動搖”,及為“亞歐二洲交通之樞軸”[]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自不待言。
三、史籍中記載我國古人對西域的探究之路
早在先秦時期的我國古代典籍《穆天子傳》和《山海經(jīng)》就是記載有關中亞地區(qū)地理情況的最早著作。我國古代對西域的探究之路,溯源久遠,緣由各自。推敲細析后,西行緣故不外有四:奉詔出使,伐叛平亂,貿易交好,取經(jīng)求法。事由各自不同,但對西域未知神秘的探尋解惑之旅及其路途遙見、沿線風物,外交民俗,地理萬象、軍事諜察、資源礦產(chǎn)的詳細記錄使得每一次遠行意義卓越而載入史冊。
1、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鑿空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妒酚洝?/p>
2、西漢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蘇武拜中郎將持節(jié)出使匈奴被囚禁,北湖(今貝加爾湖)牧羊十九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得回中原。《漢書·蘇武傳》
3、漢昭帝時,傅介子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殺樓蘭王,立質子為王,改樓蘭為鄯善。《漢書·傅介子傳》
4、漢元帝時,公元49年副校尉陳湯奉西域都護甘延壽令“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奔襲三千里殺北匈奴郅支單于?!稘h書·陳湯傳》
5、漢和帝永元9年(公元97年),甘英受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從龜茲經(jīng)條支(今天伊拉克境內)到安息(波斯帕提亞),再到安息西陲直抵西海(今天波斯灣)。雖未能到達大秦,但一路詳實記錄給后人研究西域各國歷史留下寶貴史籍。
6、魏齊王曹芳嘉平二年(公元250年),白馬寺由印度律學沙門曇河迦羅主持受戒的第一漢人沙門朱士行(法號八戒)為求《大品經(jīng)》,自雍州經(jīng)流沙到于闐國。公元260年編輯抄寫《大品般若經(jīng)》梵文90章共計60多萬字,由弟子弗如檀送回洛陽。
7、公元339年東晉司州平陽郡武陽高僧法顯約同慧景、道整、慧應、慧嵬西行,遍歷東西北中天竺最后到達師文國(今天的斯里蘭卡),沿途所見寫成《佛國記》。
8、隋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至九年間,尚書左丞裴矩4次來往于甘州、涼州(今甘肅武威)、沙州(今甘肅敦煌),大力招徠胡商。將盡力搜集的西域各國重要關隘、山川地貌各民族部落分布、人口軍事、民俗風物等資料,包括各國王公庶人服飾儀形,盡數(shù)繪撰成《西域圖記》。裴矩招安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設等入朝,共謀打擊西域貿易的競爭者吐谷渾。后隋煬帝親征吐谷渾,又派薛世雄進軍伊吾,在漢代戍邊舊城東建造新伊吾城。經(jīng)過裴矩的苦心經(jīng)營,大大鞏固了隋與高昌的聯(lián)系。
9、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出玉門關開始了著名的西游求法之路,至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期間,玄奘佛學才智聞名天竺,所著《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西域各國乃至古代印度的重要文獻。
10、公元671年,唐代高僧義凈與弟子慧行從廣州搭乘波斯海船南行二十天到達室利佛逝(今蘇門答臘),后經(jīng)末羅瑜(后改隸室利佛逝)、羯荼等國,唐咸亨四年(673年)二月到達東印耽摩梨底國,向另一唐僧大乘燈學習梵語。游歷三十余國,留學那爛陀寺十一載,最后求得梵本三藏近四百部,合五十余萬頌。證圣元年(695年),他才偕貞固、道宏離開室利佛逝,歸抵洛陽,受到盛大歡迎。
11、唐末五代后,由于唐武宗及后周世宗的禁佛運動使佛教極大衰微。宋太祖為重振佛法,于乾德四年(966)派遣行勤攜大宋皇帝給大食國書信赴吐蕃、印度等地,廣求諸國的佛法舊傳及佛典。行勤取道克什米爾再轉西南方向,遍游中亞后到達左蘭那羅國(當時錫斯坦地區(qū)的伽色尼王朝)。回國時邀請多位高僧,帶回大量佛律典籍,直接幫助了此后的宋太祖重新刊印《大藏經(jīng)》。
12、公元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被尊奉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率軍征服新疆,并分封給次子察哈臺,建立四大汗國之一的察哈臺汗國。14世紀初期,察哈臺汗國開始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包括喀什、吐魯番一帶;西部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統(tǒng)治帕米爾高原以西地區(qū)。今天的新疆絕大部分地區(qū)在東察合臺汗國統(tǒng)治之下。
13、明朝建立后,西域地區(qū)仍然在東察合臺汗國統(tǒng)治之下。明朝中葉,東察合臺汗國演變?yōu)槿~爾羌汗國(1514-1678年),直到清朝初年才被漠西蒙古所滅。
四、結語
正是因為中亞地區(qū)特殊的群山高原地貌,使得東西方任何一個古代文明都不能獨占同化而覆蓋此地。交通的不便,環(huán)境的艱難閉塞反而成就了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存,最終形成中亞地區(qū)多民族文化類型的豐富樣式。我們研究中亞、西域和中國西北部在文化歷史屬性方面的關聯(lián)時,無論如何都繞不開橫亙在東西方古代文明之間極為浩瀚的亞洲腹地高原、廣袤的北亞草原及距離兩大洋最遠的塔克拉瑪干荒漠,這些文化地理坐標在隔絕東西貫通的同時,也深藏著海量的歷史文化信息等待后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
而我國西北部文化屬性則牢牢植根于悠久的中華文明歷史長河,這是不容置疑的。我們縱橫于典籍,從千古到八荒去梳理古代中國對西北疆域的探究、屯田、征伐、戍守的漫長史實,無一不是再次言之鑿鑿的昭告天下:中華文明對自己的西北國土幾千年的主動建設管理歷史,是容不得居心叵測的誹謗和遺臭萬年的分裂的!
參考文獻:
[1]鐘銀梅.歷史時期西北開發(fā)之縱向考察[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8,(04).
[2]徐強.論歷史時期民族地理研究的學科屬性[J].貴州民族研究,2008,(05).
作者簡介:
張鷹,瓊臺師范高等??茖W校,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學及美術考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