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國良
生地黃又名酒壺花、懷慶地黃。為玄參科植物,以塊莖入藥,經(jīng)濟效益顯著、病蟲害發(fā)生不嚴重、易栽培。生地黃:清熱生津、潤燥、涼血止血;熟地黃:滋陰補腎、調(diào)經(jīng)補血。遼寧省建平縣三家蒙古族自治鄉(xiāng),從河南引進生地黃優(yōu)良品種小黑英子種栽,采取與玉米套種的栽培方法,取得較好的經(jīng)濟效益,其栽培方法如下。
1 生長習(xí)性
生地黃對氣候的適應(yīng)性強,喜溫和、陽光充足的氣候,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和沙壤土,過黏過砂的土壤均生長不良。
2 選地整地
宜選向陽、周圍無蔭蔽物陽光充足的地塊。土壤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和砂壤土較好。生地黃只能種生茬地,前地作物收獲后,在上凍前,深耕30厘米左右,第二年春天解凍后,每畝施農(nóng)家肥5000公斤,餅肥25公斤。然后淺耕15~18厘米,耙碎整平,做成150厘米寬的平畦,長度適宜。
3 播種方法
用根狀莖和種子繁殖。生產(chǎn)中多用根狀莖繁殖,種子繁殖常用于雜交育種。栽種前用500~100倍代森鋅或代森胺液浸泡10~20分鐘,晾干后掰成4~5厘米小段,斷面粘以新草木灰,使傷口愈合。臨種前用生根粉10毫克/公斤溶液在種莖上均勻噴霧,充分噴濕后,用麻袋覆蓋8~12小時,即可播種。栽時先按行距30厘米開溝,溝深6厘米,每隔15~20厘米放種莖1段,蓋土4厘米。覆地膜,1個月左右出苗,出苗后打孔放苗。
4 間套種植方法
地黃栽植期較晚,出苗時間長,苗期生長緩慢,以長葉為主。因此在地黃栽完后,在畦的四周畦埂以及每2畦埂種1行早熟玉米,穴距80~100厘米。每穴留2株玉米,在2穴玉米之間種1穴綠豆,每穴綠豆5~6株。在不種玉米的畦埂上種矮生四季豆,株距25~30厘米。每穴3~5株。到7月份四季豆成熟收獲,可再種秋白菜。因矮生四季豆、綠豆植株矮小,分枝不多,生長期短,不影響地黃的產(chǎn)量,一舉三得。
5 田間管理
5.1 間苗補苗
苗高10~12厘米時開始間苗,最后按株距20厘米選留壯苗、定苗。若缺苗可在陰雨天利用間下來的壯苗補栽。
5.2 中耕除草
地黃的根狀莖分布在土表20~30厘米的土層內(nèi),中耕要淺,當(dāng)植株將要封行及地下莖生長后期不宜中耕松土。
5.3 追肥
生長前期,要施氮肥,以促進地上部分莖葉茂盛生長。后期配合施用磷肥、鉀肥,促進地莖發(fā)育膨大。
5.4 澆排水
旱時可適當(dāng)澆水,雨季注意排水,以免受澇塊莖腐爛。
5.5 摘蕾
花莖應(yīng)及時摘除,以免消耗養(yǎng)分。
6 病蟲害防治
6.1 斑枯病
病原是真菌中一種半知菌,葉上有圓形或不規(guī)則黃褐色斑,無明顯的圓心輪紋,上生小黑點。防治方法:清除病葉,集中燒毀。發(fā)病前噴1∶1∶150波爾多液,每隔10~15天1次,連續(xù)3~4次或用65%代森鋅500~600倍液,每隔7~10天1次,連續(xù)3~4次。
6.2 枯萎病
病原是真菌中的半知菌,初期葉柄出現(xiàn)水浸狀的褐色病斑。外緣葉片向心葉蔓延,葉柄腐爛。地上部分逐漸萎蔫下垂,地下部腐爛。防治方法:一是實行輪作,注意排水。二是種前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澆注。每隔7~10天1次,連續(xù)2~3次。
6.3 黃斑病
病原是一種病毒。初期葉面產(chǎn)生黃白色近圓形病斑,被害葉片黃綠相間,葉脈隆起,葉面凹凸不平,呈褶皺狀。防治方法:用80%的敵敵畏1500~2000倍液防治蚜蟲、葉蟬等可能帶病毒的昆蟲,減少傳染機會。
7 采收加工
栽植當(dāng)年10月上旬地黃停止生長后即可收獲。挖出根莖,除凈泥土即為鮮地黃;將鮮地黃放在炕上慢慢烘焙,至內(nèi)部逐漸干燥而顏色變黑,全身柔軟,外皮變硬時即可取出,即為生地黃;將生地黃浸入黃酒中,要求沒過生地黃,放入鍋內(nèi)蒸,然后將地黃曬干即得熟地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