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蘇格蘭著名的古老城市圣·安德魯斯東臨英國的北海,那里是高爾夫的故鄉(xiāng),那里有英國威廉王子的母?!獨v史長達600年的圣·安德魯斯大學,那里有更為遠久的圣·安德魯斯大教堂遺址,而那里至今最為人熟知的還要算是一片遼闊的海灘。
滾滾的海浪沖刷著細軟的茫茫沙灘,云朵伸手可觸,空氣明澈,一群身著白色運動服的年輕人懷著信念,奔跑在這片似乎看不到盡頭的海灘上……這就是英國電影《烈火戰(zhàn)車》中最震撼人心的鏡頭。
《烈火戰(zhàn)車》中的故事發(fā)生在1919年,猶太學生考入了英國劍橋大學,但因為自己的猶太身份而在當時飽受種族偏見。在一次歐洲的田徑比賽中,代表英國參賽的運動員里達爾在摔倒之后頑強地追趕,獲得冠軍,這一幕深深感染了看臺上的亞伯拉罕,從此,他夢想著自己能夠獲得奧運會百米金牌,成為在奧運會奪金的第一個猶太人,為同胞爭光。
1923年,亞伯拉罕終于以運動員的身份和里達爾站在同一賽場上,雖然惜敗,遭遇打擊,但他始終堅持不放棄。亞伯拉罕意識到,跑道上的唯一障礙并不是對手,而是自己。他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礙,終于在1924年的巴黎奧運會上,與同樣代表英國參賽的隊友里達爾,分別獲得了100米和400米的冠軍。
那一幕運動員們清晨在海灘上跑步訓練的場景便出自于此,電影的拍攝地就在圣·安德魯斯的海灘。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開幕式上,也回顧了這一段經(jīng)典鏡頭。雖然憨豆先生以英國式幽默亂入了一下,但絲毫不影響人們對于這部電影以及電影中傳達出的體育精神的回憶和感嘆,畢竟,《烈火戰(zhàn)車》激勵了無數(shù)懷有理想并愿意為之努力的人。
了解這部電影,不得不提及電影中的伊利克·里達爾,這位田徑400米奧運冠軍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真實歷史人物,而且,他與中國還有著不解之緣。
里達爾的父親是一位早年來到中國的基督教傳教士,里達爾就出生于1902年的天津,童年時回到英國讀書,在他22歲時,便作為英國田徑選手參加了1924年的巴黎奧運會。當時,里達爾是英國最有希望獲得100米短跑金牌的運動員,然而,那屆奧運會的100米預賽被安排在了星期天,按照基督教的教義,星期天是安息日,不得工作,里達爾作為虔誠的基督教徒,忍痛放棄了100米比賽,但他并沒有留下太多遺憾,因為他在隨后的400米比賽中打破世界紀錄獲得了冠軍。電影《烈火戰(zhàn)車》中就還原了這件事,海灘跑步的那一段中,里達爾在隊伍最前面,張大嘴仰著頭跑的樣子,據(jù)說也是真實人物的寫照。
里達爾并沒有像如今的運動員一樣,獲得世界冠軍之后就成了明星,上電視、拍廣告,而是跟隨著他的父親,成了一名基督教牧師。
1925年里達爾以傳教士的身份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天津,在一個教會學校當體育老師。對于天津人來說,有關里達爾最深刻的記憶就是一個知名的體育場——民園體育場。里達爾在傳教期間,受邀改建這個體育場,他根據(jù)世界田徑賽場的標準和自己參賽的經(jīng)驗,對諸如跑道結(jié)構(gòu)、燈光設備、看臺層次等的改建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在他的籌劃和監(jiān)督下,民園體育場在當時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體育場,直至今天,民園體育場都被視為天津著名的地標景觀。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里達爾離開了天津,前往了一處非常貧困的華北偏遠農(nóng)村工作,當時戰(zhàn)亂、饑荒、疾病非常嚴重,里達爾克服著物資的匱乏,竭盡所能地為窮苦的中國百姓奉獻和服務,給予他們最大的幫助。也許,當時那里的中國人并不知道里達爾是一位奧運會冠軍,他們甚至可能不知道奧運會和田徑比賽,但他們一定感受得到,這位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外國人,是多么的善良和無私。
1943年,里達爾被日軍抓到了集中營,由于被迫過度勞動和營養(yǎng)不良,里達爾最終死去。
回到那個電影中的情節(jié),在大海的背景下,一群年輕的運動員在奔跑著。之所以這一幕給人們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象,大概是因為“永恒”吧。大海是永恒的,就像《烈火戰(zhàn)車》中弘揚的體育精神,就像伊利克·里達爾對信仰的堅定,就像他在中國傳教期間展現(xiàn)出的人性光芒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