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琰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作為人文科學的歷史學科也就自然而然地將人格教育的任務放到了其核心的位置。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規(guī)定:歷史教學要教育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健全的人格”,這為歷史教學加強學生的人格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據(jù)。但受應試教育理念的主導,在教學中重教書輕育人,重分數(shù)輕品質,有意無意地把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在教學活動中貫穿道德、人格養(yǎng)成割裂開來,學生思想行為上出現(xiàn)的冷漠自私、自卑自滿、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問題培育不夠。
筆者認為,高中生的情感豐富而復雜,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在成型的關鍵時刻,可塑性極強,歷史教學應加大人格教育的比重,及時引導學生。根據(jù)教育的內化性原則將學生外界接受的信念、態(tài)度、價值觀等轉化為“自己的品格”并由此產(chǎn)生行為以達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借助心理歷史學研究方法之一個案分析法,引導學生體驗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拉近與歷史人物的距離,從而將他們優(yōu)秀的品質、人格特征內化到自己的人格當中去。例如,在學習高中必修課程歷史(I)第9課《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中“維護聯(lián)邦統(tǒng)一的斗爭”這一內容時,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林肯的個人生平資料、終身成就和相關評論,讓學生用心理學的眼光來看待美國民主政府能得到拯救與他的性格之間的關系。
教師問:“2006年美國人在評選最偉大的總統(tǒng)時,林肯在每次最偉大的總統(tǒng)評選中都位居榜首。英國《泰晤士報》組織了8位英國頂尖國際和政治評論員組成的一個專家委員會對43位美國總統(tǒng)分別以不同的標準進行了排名,結果‘最偉大總統(tǒng)排名出爐,林肯和華盛頓分列第一和第二。為什么林肯的聲望還要高過國父華盛頓?”
當學生回答是因為林肯為鞏固共和制做出了重大貢獻時,教師引導:“如果僅憑貢獻就能位居榜首的話,那么,杰斐遜、華盛頓和羅斯福不也是為美國的現(xiàn)代民主制做出過貢獻嗎?華盛頓還是民主政府的建立者,是美國國父呢。那么,還有什么我們沒有想到的呢?同學們不妨從林肯的生平、個性、品質等方面去進行分析?!苯處熞龑W生們從林肯貧窮的童年到苦難的少年再到成年的感情挫折和不幸的婚姻生活,體驗林肯苦難的人生經(jīng)歷,進而認識到正是這些經(jīng)歷造就了林肯性格中有著深厚的人道主義意識、強烈的同情心和解放黑人奴隸的堅定決心;同時認識到嚴酷的經(jīng)歷鍛煉了林肯的勇氣、膽略,也培養(yǎng)了林肯堅忍不拔、頑強內向的性格。教師進一步展示自己收集的相關素材:“其實,林肯是一個講笑話的高手?!币龑W生了解到林肯原本是一個內向沉郁的人,為了減少煩惱,他努力學習幽默,每天堅持看一段笑話,一直堅持到入住白宮,笑成了林肯緩解壓力的良藥,他常常用自嘲與調侃來升華自我的不良情緒。如,林肯初任總統(tǒng)時,有人笑話他的父親曾是個鞋匠,林肯自嘲說,‘不錯,我父親是個鞋匠,但我希望我治國能像我父親做鞋那樣嫻熟高超。也正是這種不含惡意、樸實無華卻蘊藏了極為深刻哲理的幽默不僅改變了林肯的人格,也改變了林肯的命運,更是帶動了整個美國民族也變得幽默起來。所以美國人評價林肯的終生成就時還有一條就是,林肯使美國人的性格變得更加樂觀積極,這也是他在每次最偉大的總統(tǒng)評選中位居榜首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對林肯心理的剖析,學生們得出美國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能得到拯救的原因與林肯的幽默、堅忍不拔、頑強內向的性格極其相關的。這樣,學生從另一個全新的心理學視角來了解歷史人物,比起單純地用歷史正統(tǒng)地角度了解,更容易從其身上吸取養(yǎng)分,完善自己的人格。
借助心理歷史學研究成果,引導學生在全面客觀地了解、評價歷史人物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
如,學生在學習選修課程(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變法》時產(chǎn)生疑問:對于一個從小好學、聰慧并立下“矯世變俗”雄心壯志的王安石,他關心民間疾苦和朝廷命運,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面對北宋的積弊大刀闊斧、不畏阻力、不屈不撓推行變法的他為什么導致變法失???教材中僅從王安石用人不當和宋神宗的支持不足等方面來找原因。教師不妨閱讀《性格鑄造歷史一30位古今中外名人之心理分析——王安石:人格偏執(zhí),拗扭誤政》從心理學的角度向學生解釋王安石針對北宋積弊改革,是做對了事,可變法失敗,導致怨聲載道,沒有將對事作對。從心理學上分析是因為王安石人格偏執(zhí)即固執(zhí)己見,剛愎自用、主觀武斷,同時敏感多疑、易沖動、不接受批評、心胸狹隘所導致的。教師通過對王安石的一些心理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到王安石這位“拗相公”、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的王安石變法失敗不是因為他的能力不行,而是因為他人格不完善。由此引發(fā)學生的人生思考:一個人格不完善的人,是無法領導社會進步的。顯然,教師在本案例教學中將王安石的成就與他的人格聯(lián)系起來,能夠誘導學生關注歷史人物的人格與其成就的關系,自覺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控制易沖動、敏感多疑等情緒,以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學習增智、知事明理,奮發(fā)圖強,在“中國夢,我的夢”的拼搏征途上健全人格,努力成為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的有用之人。
教師是學校人格教育得以落實的重要實施者,這不僅要求教師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同時還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素質即我們平時所說的教育機智,在平時教學中能敏感而及時地抓住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雖然幼稚,但具有創(chuàng)造傾向或智力價值的問題、做出恰如其分的肯定、引導,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同時,在教學中善于通過挖掘歷史人物卓爾不凡的道德品質,通過展現(xiàn)這些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來鼓舞學生,以達到人格健全和完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