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云
2011年10月13日,廣東佛山,一輛面包車將2歲女童撞倒碾壓后逃逸,路人無人伸援手,接著第二輛車也從女童身上碾過,在長達近七分鐘的時間里,18名路人不聞不問,直至拾荒阿姨陳賢妹將小悅悅抱到路邊并找到她的媽媽……面對如此冷漠的人情人心,我們似乎都在痛恨著這個社會的冷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已經(jīng)到了淡如薄紙的地步,我們不禁要問:泱泱中華,幾千年的仁義禮智信到底還有多少留在我們的思想深處,伴隨著我們及下一代健康地成長?從大社會折射出學校這個小社會,我們的學生在現(xiàn)階段將要接受什么樣的禮儀教育?
一、在失落的禮儀中學會取長補短
禮儀是一種律己、敬人的行為規(guī)范,進而言之,禮儀就是交往藝術,待人接物之道。令人遺憾的是,現(xiàn)在很多人已經(jīng)忽視了這些基本的禮儀,甚至于把不拘小節(jié)、玩世不恭當作“瀟灑”,把滿口粗話當作“玩酷”,遇見尊長不打招呼,面對顧客懶得微笑,公共場所不守公德……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
有的學生從小就生活在三口之家,父母都圍著他轉,根本不需要考慮什么禮儀;上學后,天天上課、做練習,成績最重要,至于禮儀什么的,正在慢慢淡出自身的思維視野,最多是跟著感覺走!在日本,當小孩子上學時,“尊敬”的概念就已深入腦海。因而,無論在什么場合,日本人都在鞠躬。例如,介紹朋友時,只需以30度角快速鞠躬;介紹職位較高的人時,需以70度角緩慢地鞠躬。給人留下很深印象的一個細節(jié)是:日本人互贈名片時,要雙手遞接,接到對方名片后,要認真看閱,看清對方身份、職務、公司,用點頭動作表示已清楚對方的身份。同樣,在韓國,傳統(tǒng)禮儀也彌漫在日常生活中。談話時要根據(jù)對方的年齡、地位分別選擇不同的語氣。除自己家人外,對比自己年長4歲以上的人不能使用不尊敬的語氣。相比之下,我們卻丟掉了太多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精粹。
二、在扭曲的禮儀中嘗試自我突圍
當傳統(tǒng)禮儀在中國社會普遍失落的同時,一些場合中的新生禮儀卻出現(xiàn)了扭曲現(xiàn)象,不但與傳統(tǒng)文化相去甚遠,而且與現(xiàn)代文明格格不入?,F(xiàn)在的小學生也開始了豪華的生日派對,邀請眾多同學參與,被邀的同學紛紛向家長要錢買禮物,少則幾十,多則上百,原本熱鬧歡欣的慶生活動被完全物質(zhì)化、世俗化了,更有一些家長將生日宴會開到了酒店,成了一種擺闊、炫耀的過程。同學之間的幫助也被冠上了金錢的誘惑,我?guī)湍?,你買東西給我吃或者你買什么玩具給我等。禮儀不再是一種慶祝和友好,這種禮儀骨子里缺少了真誠與體貼。
一個文明的社會,即使是陌生人之間,也應該有最起碼的禮儀。不過,現(xiàn)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高效率,再加上傳統(tǒng)文化的斷裂,使我們?nèi)笔Я似鸫a的禮儀習慣。在擁擠的電梯,在嘈雜的大街,在現(xiàn)代的地鐵里,人們神情漠然,我們不習慣向?qū)γ娴哪吧送度ヒ粋€友善的微笑,問候一聲“你早”?!爸獣_禮”原本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在的狀況卻是,孩子不懂得尊重父母,學生不知道尊重老師,整個社會缺乏一種尊重他人的氛圍。行為失范和道德水準下降,已成為新的社會詬病。
三、在發(fā)展的禮儀中實踐樂于助人
“為什么我們的路越修越寬,城市卻越來越擁堵;人的自由度越來越大,人情卻越來越冷漠;國家硬實力越來越強,軟實力卻仍遭詬???”面對這些疑問,禮儀素質(zhì)研究專家蔣璟萍教授感嘆,“是到了該重視禮儀建設的時候了!”
現(xiàn)在國家積極提倡各種節(jié)日倡簡刪繁,教師節(jié)也不許學生為教師買禮物、送花籃,言語祝福遠比物質(zhì)的泛化來得讓人心暖。學校開展“學雷鋒情暖敬老院”活動,組織到市民政局敬老院,為老人獻上美麗的鮮花、水果,為老人打掃衛(wèi)生,為老人洗衣服,幫老人梳理頭發(fā),為老人送上了美好的祝?!@些活動傳播了尊老思想,宣傳了敬老風尚,滲透了敬老美德。
現(xiàn)在社會上炒的最熱的路遇老人摔倒,是扶還是不扶的問題,的確,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成年人自有成年人的思維意識和人際間的交往顧慮,怕承擔不起應有的責任。但是對學校來說,我們絕不能提倡讓學生“見死不救,見倒不扶”,教育的責任和育人目標不允許我們這樣做。小悅悅雖然走了,留下了對眾多路人的漠然的質(zhì)疑,但是我們還應看到更為廣闊的天地之間的美好,如廣西街頭的救人事件不就是在小悅悅事件的影響之下成功走進人們視野的一次英勇壯舉嗎!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容忍“我爸是局長”“我爸是市長”“我爸是紀委干部”的不良行為和卑劣心態(tài)者。愿我們的學生能夠在禮儀的社會中文明地走好每一步,在文明的社會中禮儀地做好每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