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斌
【摘要】本文中,筆者認真分析了多年的教學經歷,并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首先分析了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過程中蘊含的人文性信息,并結合教學實情,從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兩個方面探究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性教學的具體策略,希望能對高中語文教學起到一定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教學 教材 人文性 對策
現(xiàn)代社會對教育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文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及合作精神都是現(xiàn)代社會對學生的內在發(fā)展要求。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分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的功利性越來越強,這種思想反映在語文教學上就是工具性占據(jù)上風。其實,語文教學不光能讓學生讀書識字,提高表達和溝通能力,還能提高他們的文化品味、道德修養(yǎng)及審美情趣等,在具備顯性的工具性特征時,還具有隱性的人文性特征。
一、語文教學和語文教材中的人文性信息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的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有著普及語文常識,提高人們的交際能力的功能,語文是一種重要的交際工具,它是人類社會文化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強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工具性不言而喻,很好理解。對于語文的人文性教育特征主要是指,語文教學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本,依據(jù)學情,從道德情感、心理個性、品德意志等方面培養(yǎng)具有極強精神文明的學生,實現(xiàn)既定的德育、人文教學目標。本文以蘇教版高中語文為例來剖析語文教學和教材中的人文性信息。蘇教版教材富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走出了很多教材那種死板滯后的教學框架,在文章選取、教學目標定位、課外閱讀知識拓展及教科書的編寫上都體現(xiàn)出了豐富的人文性特質。
(一)教材中文章的選取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在文章的選擇方面,很多文章都飽含我國古代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如語言文學典范,教材中的文章多數(shù)都是經典文學作品,并且文章的體裁多樣,風格各異,為學生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提供了榜樣和模范;道德文化,在教材中很多的文章和典故都體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如《五人墓碑記》贊頌了五人“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英雄氣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題思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和歡”的故事,引導出了主人公了寬厚待人、顧全大局的高尚品德,也贊揚了廉頗敢于擔當和“負荊請罪”的品質。這些富有引導性和啟發(fā)性的勵志故事和眾多仁人志士的先進事跡都對高中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影響;政治文化內容,在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很多的古代經典美文都會闡述一定的政治主張,這些對我國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啟迪作用。我國正處在一個全面改革的時期,古代的一些政治觀念對于我國的改革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的定位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進步,人們對教育教學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其教學目標也發(fā)生了轉變,在蘇教版教材中,不再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而是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觀的同步發(fā)展,教學目標的定位十分的清晰明確,富含人文氣息的文章也非常的多。如在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的教材中,其第一個專題是“珍愛生命”,在這一章節(jié)中編者設定的教學目標就非常的恰當: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命的意識,提高安全意識,學會感知和體驗生活,掌握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蘇教版中的文章十分重視人文性的熏陶。
(三)教材結構的整合
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結構十分的有條理,其主線主打人文性,以人文話題為線索,教材結構緊湊,清晰易懂。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教材中,五個板塊20多個人文性話題牽引出100多篇文章,從我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角度給學生展現(xiàn)出了一道美麗可口的精神文化圣餐。希望學生能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做好人生規(guī)劃,并且學會學習,懂得感恩,感受鄉(xiāng)情,領略大自然的美好,珍惜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二、人文性在語文教材和教學中的實施對策探究
語文學科本身具備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兩者不可偏廢,相輔相成。但在目前的教育制度和體制下,工具性具有極強的優(yōu)越性,而人文性卻慘遭忽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在突出工具性的同時,飽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氣息。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有機的整體,在教學中實施人文性必須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樣才能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一)教學過程中整合人文性與工具性
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實施必須突出課堂教學過程,按照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輔相成的關系,在課堂上必須整合兩種特性的關系。在具體的教學中,按其教學內容就是實現(xiàn)文化知識的傳授和學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實現(xiàn)知識、能力和情感的同步發(fā)展。在課堂上,要把每篇文章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和能力讓學生掌握好,同時還要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詮釋給學生。在課堂上,教師要準確的定位師生關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輕松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學會尊重學生,了解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和人文思想的培養(yǎng),樹立人本的觀念,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這些就是人文性 在教學活動中的體現(xiàn)。任何文章的出現(xiàn)都是作者一種情感的表達,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去品味文章中所描寫的生活,感悟和體驗其中的酸甜苦辣咸。
(二)教學評價中整合人文性與工具性
教學活動中,教學評價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教學評價不但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還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在以往教學評價中,比較死板和單一,評價的標準很簡單,那就是是否符合標準答案,這種評價體制下,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都會受到不小的攻擊,給學生心理上帶來了不小的障礙,這就是偏頗工具性的原因。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語文教學評價應該以尊重學生為前提,確實以人為本的評價機制,實施發(fā)展性評價。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中,在追求答案規(guī)范化的前提下,還要有一些富有創(chuàng)新性和探究性的教學內容。在評價目標上,要克服非“揚”即“批”、只見問題不見學生的評價態(tài)度。評價的目的不是證實答案的對錯,而是讓學生獲得發(fā)展。在評價方式上要做到“點”“面”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想結合,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坤.中學語文教學中人文性的缺失與重塑[D].遼寧師范大學,2011
[2]劉蕓.淺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施人文性學習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