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世人皆有功利之心,建功立業(yè)是很多人的追求。古人就把“立德、立言、立功”作為人生終極成功標志,為此漢宣帝設(shè)麒麟閣,供奉十一位功臣,漢光武帝設(shè)云臺閣,紀念云臺二十八將,唐太宗設(shè)凌煙閣,表彰二十四位功臣。功勞面前,有爭功、搶功、貪功、冒功的,可見世相百態(tài);也有讓功、辭功的,可見風節(jié)人心。
爭功。你覺得你功勞大,我覺得我功勞更大。所以,苦戰(zhàn)奮斗時,大伙團結(jié)一致;到了論功行賞時,就會矛盾四起。劉邦平定天下后,將領(lǐng)紛紛爭功,甚至有人拔刀相向。幸虧劉邦心里有數(shù),評定蕭何、韓信、張良為三大功臣,平息了爭功風波。三國末期,卻鬧出了爭功悲劇。司馬昭遣鐘會、鄧艾兩員大將分路伐蜀。鐘會取了漢中;鄧艾偷渡陰平,取了成都。滅蜀后,鐘、鄧爭功,姜維用離間計,結(jié)果鐘、鄧兩敗俱傷,又相繼被殺。這就是著名的“二士爭功”。
貪功。把別人的功勞據(jù)為己有,人家辛辛苦苦地種樹澆水,他心安理得去摘桃子;人家九死一生甘冒鋒鏑打天下,他觍著臉去領(lǐng)勛章,這就叫貪天之功為己有。平定東吳時,大將王濬沖鋒陷陣,捕獲吳王,功勞第一。可是皇帝的親家王渾卻出來搶功,他是當朝駙馬的親爹,又有一幫大臣拍他的馬屁,最后竟然成了一號功臣。不過,世人都知道真相,唐朝詩人劉禹錫在《西塞山懷古》中明明白白地說:“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必澒Φ娜?,過去有,現(xiàn)在有,將來也少不了。如今,大學里的一些博導,常恬不知恥地把研究生的成果裝進自己的口袋,學生們敢怒不敢言。還有一些科研部門的頭頭腦腦,把部下的科研成果當成自己的,這就叫科研腐敗或曰學術(shù)腐敗。不過,貪功有時也會弄巧成拙。我認識一個博導,常在學生論文上署名。有一次,學生的論文涉嫌抄襲,雖然他后來辯稱自己沒寫一個字,但學術(shù)委員會不管這些,署了名就要負責任,結(jié)果被撤銷博導資格,給予記過處分。
讓功。或為大局出發(fā),或考慮團結(jié)因素,明明是自己立下的功勞,卻要讓給他人,這是很需要點兒胸懷和風格的。東漢名將馮異,幫助光武帝平定天下。但到論功行賞時,其他人擁到皇帝面前表功、爭功,他卻遠遠地站在一棵大樹下,后人尊稱他為“大樹將軍”。晚清名將胡林翼,主政湖北時,為避免身為同僚的官文受到掣肘,常在給皇帝的戰(zhàn)報上,把并無尺寸之功的官文掛名,保證了軍政一把手的團結(jié)。辛亥革命后,孫中山把大總統(tǒng)讓給袁世凱,其實也就是讓推翻帝制之功,惜乎老袁貪心不足,最終成了竊國大盜。還有粟裕將軍,能征善戰(zhàn),卻兩讓司令職務(wù),一讓元帥軍銜,傳為歷史美談。他們都有功成不必在我的開闊胸懷,有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豁達心態(tài),都是大寫的人。
平心而論,爭功是人之常情,雖不高尚,但可以理解,只要不過分;貪功乃小人之行,不僅被當今詬病,而且將遺臭歷史;讓功是君子所為,高風亮節(jié),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