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浙江、廣東等地發(fā)生多起儲戶銀行存款“失蹤”案件,涉案最高金額達到數億元。據調查,當前我國銀行業(yè)或多或少存在違規(guī)“貼息貸款”行為,一些基層銀行網點對這一行為默許、縱容,致使不少儲戶存款被“忽悠”轉走,造成了巨額損失。
儲戶存款頻頻失蹤
5月15日,河北幾十名工商銀行儲戶表示,他們在中國工商銀行石家莊建南支行(下稱建南支行)的存款莫名“失蹤”,初步統計,涉及金額達數千萬元人民幣。
事實上,這樣的事件并非“孤案”。今年五一剛過,位于杭州市延安路的中國銀行杭州市慶春支行一名前銀行員工陸某假冒銀行網點工作人員,以高息為誘餌,騙走100多名儲戶超過億元巨額存款。
調查發(fā)現,在廣東、湖南、四川等地,儲戶銀行存款“失蹤”事件近年來也頻頻發(fā)生。
違規(guī)“貼息存款”亂象叢生
據調查,存款“失蹤”多因儲戶遭遇銷售誤導或蓄意詐騙,以違規(guī)的所謂“貼息儲蓄”、“貼息存款”形式為主。
專家朱曉哲介紹,“貼息”即相對于銀行原有的存款利息而言,是指在銀行給予的利息所得之外,向儲戶提供額外的利息部分。這一現象是從民間借貸行為中發(fā)展起來的。
“貼息存款的隱患在于,嫌疑人用額外利息誘騙受害人存錢。得手后要么直接卷走存款,要么將資金轉給急需用錢的企業(yè),即繞過銀行信貸程序,用于風險較高的民間高利貸。”朱曉哲說。
首先,“貼息存款”多得到銀行內部人員配合,作案手法較為隱蔽。杭州市聯合銀行法務部相關負責人章小的認為,隨著利率市場化,儲戶日漸熱衷“貨比三家”,選擇利率更高的銀行進行選擇性存款。不法分子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特殊身份,給受害人營造了一個在銀行存款的安全假象。
杭州市公安局負責偵辦“貼息存款”案件民警認為,貼息原本只是銀行為拉攏儲戶進行的一種暗箱操作行為,不法分子以此為誘餌,并將個別銀行工作人員拉下水,利用公眾對銀行的信任,使這種金融犯罪的風險迅速提高。
相關法律有待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涉事銀行存在人工核實、票證系統等漏洞,甚至在“拉存款”的考核壓力下,因“有助于滿足考核要求”而默許、縱容違規(guī)“貼息存款”的行為。如銀行工作人員在進行業(yè)務授權過程中核查不仔細,對偽造的企業(yè)印鑒未向公司儲戶核實鑒別,致使犯罪分子有機可乘。
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執(zhí)行〈儲蓄管理條例〉的若干規(guī)定》中明確表示,“國家憲法保護個人合法儲蓄存款的所有權不受侵犯?!惫ど蹄y行、農業(yè)銀行等目前出具的存單內容中,也對銀行對存款的保管責任有明文規(guī)定。但是,對存款被冒領、丟失應如何處理均無具體規(guī)定,多數商業(yè)銀行往往將責任推到員工個人甚至是“臨時工”身上。
專家建議,相關監(jiān)管部門亟須重拳治理存款“失蹤”背后暴露的貼息存款、誤導銷售等違規(guī)現象,完善法規(guī)維護存款人權益。
(《經濟參考報》201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