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濛
摘 要:長期以來,寒門學子一直是我國各個院校中普遍存在的。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政府也在不斷加大對貧困學生的救助力度。但與進行經濟救助同等重要的是不能忽視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本文就列舉了貧困生群體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的成因和解決對策進行探索。
關鍵詞:貧困生;心理問題;成因;高職院校
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貧困生群體的人數(shù)也在不斷增加。與此同時,貧困生的心理問題也出現(xiàn)多樣的變化。例如,由于家庭貧困產生的自卑、缺乏自信的心理。每一種心理問題都會產生連鎖反應,直接影響貧困生的身心健康、學習、社交等各個方面。因此研究貧困生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產生原因和對策,對于幫助貧困生消除心理壓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職院校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及其成因
1.自卑與缺乏自信
較強的自尊心與潛藏的自卑感,是貧困生最為突出的心理問題。自卑反映出的是一種十分消極的自我評價,不僅自己看不起自己,而且認為別人也會看不起自己,進而在人際交往中產生缺乏自信的心理。形成自卑心理的源頭還是在于家庭經濟條件的窘迫。經濟的窘迫也就代表著貧困生的父母無能,沒有體面的職業(y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貧困生帶來自卑感。而貧困生又有很強的自尊意識,怕被同學看不起。在這種自尊與潛在自卑心理的雙重影響下,十分容易導致貧困生心理扭曲和產生不健康問題。
2.思想上的焦慮與抑郁
有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貧困生是十分要強的,認為申請救助是件比較丟人的事情。因此往往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勤工儉學來解決學費、生活費等。但是由于學校、社會上能提供的勤工儉學崗位不是很多,一般很難找到合適的崗位,導致其產生焦慮和抑郁。而且貧困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心理上的自卑和不自信,在參加社交活動時,往往無法敞開心扉,最終產生抑郁心理。
3.人際關系敏感,導致性格孤僻
由于家庭背景的關系,貧困生感覺自己和其他同學并不在一個起跑線上。將家庭和經濟狀況在人際交往中看得過重,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經濟情況。在與同學交往時,表現(xiàn)得十分敏感、自我封閉。久而久之,與其他同學的關系就逐漸疏遠,進而產生自閉的心理。
以上三種,是高職院校貧困生群體中十分常見的不健康心理狀態(tài)。如果不能對癥下藥,勢必導致嚴重的后果,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因此做好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研究,探索科學的防治、疏導對策,對于促進其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二、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1.完善資助體系,是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的源頭
由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貧困生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即是家庭經濟問題。本文認為除了政府、學校設立的各種助學貸款、學費減免等,還應該通過更為尊重、更有激勵性的方式資助貧困學生。例如,設立貧困學生獎學金,針對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每年給予獎勵。這種獎勵既可以是現(xiàn)金的方式,也可以是物質的方式(固定金額的飯卡等)。這種方式既能夠幫助學生,又能夠激勵其努力學習,可謂是一舉雙得。
2.加強心理教育,樹立自信自強的健康心理
針對貧困生群體中出現(xiàn)的或者即將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對出現(xiàn)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干預,無疑是最為有效的預防與治療方式。目前來說,無論是各大院校還是中小學,有條件的都開設了心理咨詢室。但是本文認為僅僅有心理咨詢室還是不夠的。首先貧困生既然產生自卑心理,就很少會主動去尋求幫助的。因此除了傳統(tǒng)面對面的咨詢方式外,還可以利用網絡社交工具,例如,QQ、微信、E-Mail等方式進行咨詢,既豐富心理咨詢的渠道,又提高心理咨詢者的私密性。另外在開展心理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引導貧困生掌握自我心理健康調節(jié)方法。這才是幫助貧困生的關鍵所在。
3.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構建和諧學生關系
由于貧困生自我認識不足,經濟生活貧困,生活和精神上都承載太多的壓力。大部分貧困生會認為自己低人一等。這種心理阻礙了其社交活動的進行,極易產生孤僻心理。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和班級有必要通過開展各種集體活動,讓貧困生也融入到集體當中,增強貧困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其社交能力,促進其構建和諧的同學關系。
參考文獻:
[1]肖建國,王立仁.高校家庭貧困生心理問題分析及思想教育對策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
[2]劉 峰,田志鵬.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心理貧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07).
(作者單位:南通科技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