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芹英
“相遇問題”是小學五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如何使學生正確理解其中的數量關系以及“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的含義,對探究解答方法,培養(yǎng)學生知識與于“相遇問題”的教學方法,請大家指導。
一、復習舊知,打下扎實的基礎
速度、時間、路程這三者的關系是學習相遇問題的基礎,學生必須明確其含義,掌握三者的數量關系,并能根據速度×時間=路程推導出速度=路程×時間,時間=路程×速度,為求相遇問題打下扎實的基礎??梢圆捎妹刻熳x一讀、背一背、比一比的形式加深學生的印象。
二、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的導入
數學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用到交通與數學中的相遇問題,比如兩個同學相約在學校門口相遇、兩輛汽車在途中相遇、兩艘輪船在海上相遇等,這些學生都親身經歷過的,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經驗,走進數學課堂,通過感受生活,讓學生明確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正確理解數學術語,明確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
相遇問題中的相向而行、背向而行、相遇,相遇時間,速度和等數學術語是學生感到陌生、不易理解的。為了使學生能夠充分地理解它們的含義,我通過課件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并邀請兩個同學在講臺上演示兩人從兩地同時相對能力素質的發(fā)揮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學生的特點總結了一些關出發(fā)直到相遇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兩者的相遇。 同時學生推理出相遇問題 的數量關系可分成三種類型:求路程,求相遇時間,求速度。它們的基本關系式如下:總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時間;相遇時間=總路程×(甲速+乙速);另一個速度=甲乙速度和-已知的一個速度。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形象生動的理解了其含義,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列表整理題中的條件,畫線段圖進一步理解題意
在教學時,我用課件出示例題:小強和小紅兩人同時從家里出發(fā),向學校走去,小強每分走60米小紅每分走70米,經過5分鐘中兩人在校門口相遇,小強和小紅家相距多少米?
根據課件演示,讓學生觀察他們兩人走的時間和路程的變化情況,并根據走的時間、小強走的路程小紅走的路程、兩人所走的路程的和、現(xiàn)在兩人的距離等情況填表。為了進一步理解題意 還可指導學生畫線段圖,并在線段圖上標出條件和所求問題,讓學生根據線段圖復述題意,同時想象兩人同時從家里走向學校的過程,適時啟發(fā)、點撥,給予學生方法上的指導,為探尋解題方法提供豐富的信息與表象,從而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五、小組合作,多種方法解答
為了探求解答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小組合作交流,啟發(fā)學生尋找多種解答方法。比如上題可以有兩種方法:有的分別求出小強、小紅分所走的路程再相加求出總路程,列式60×5+70×5=650;還有的先求兩人的速度和再乘相遇時間求出總路程,列式(60+70)×5=650,通過比較兩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自我探究和創(chuàng)造精神。在教學求相遇時間、某個人的速度的問題時除了算數方法,還可用方程解答,培養(yǎng)了學生靈活解答的能力。
六、一題多變,巧妙設計練習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在設計練習時,力求練習形式多樣化,使條件問題互換,這樣不一樣的題型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使學生對相遇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的特點,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