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后,對漢人頒布了“薙發(fā)令”:留發(fā)不留頭,留頭不留發(fā)。很多明朝的遺老遺少原想保住中原漢族的束發(fā)習慣,以身試法,卻因此喪身殞命。辛亥革命之后,革命黨人也照方抓藥,倡導民眾剪辮子,以此激發(fā)民眾的反清意識。
其實,在滿清統(tǒng)治江河日下的20世紀初,知識階層,甚至有些清朝宗室就自覺開始剪辮子了。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章太炎在上海當眾剪掉辮子,舉國轟動。1902年以后,清政府派往日本的留學生中也有不少人剪掉了辮子。國內新式學堂的學生也群起而效之,1905年,蔡元培在上海中國公學讀書時,學校里的學生基本都剪了辮子。同年,清末重臣愛新覺羅·載澤帶隊到西方考察憲政,40多個隨員中剪辮子的占了一半。而具諷刺意味的是,1908年英國《泰晤士報》記者所拍攝的慈禧太后出殯的照片,紙糊的新軍士兵的腦后也看不到辮子了。可見在晚清,尤其是1900年“庚子之亂”后,清政府對辮子的糾結已經(jīng)逐漸模糊了。
當時社會各界關于“辮子”的議論也風起潮涌。當剪辮運動席卷全國時,革命軍政府還專門成立了宣講團和“剪辮隊”,不僅沿街盤查講演,而且“服務上門”。有的地方為了迅速達到剪辮子的奇效,招術很雷人,譬如對于自愿剪掉辮子的同胞,獎勵大肉面一碗。
1917年7月,張勛與康有為一伙人抬著溥儀搞的復辟鬧劇中,宣示了一個所謂的“九條大政”,它的第九條說:“凡我臣民,無論已否剪發(fā),應遵照宣統(tǒng)三年九月諭旨,悉聽其便?!逼扔谛蝿?,為了拉攏人心,清末皇室在原來的立國根本問題上也是要作出妥協(xié)的。
然而有趣的是,作為漢族人的張勛在復辟入見宣統(tǒng)時,據(jù)說是一邊叩頭痛哭流涕地表達忠心,一邊“以手探腦后,挐尺余長之小辮,舉以示之”,把瑾太妃感動得直抹眼淚,連連夸他為忠臣。
“自清祚鼎革后,稍有智識之士,無不剪發(fā),即愛新覺羅氏之宗室子孫,毅然去辮者,亦復不少?!痹凇稄捅僦谀弧芬粫性杏涊d,當復辟中的張勛見清朝皇室貴族溥倫也“自由斷發(fā)”,就“大不為然,斥其非愛新覺羅氏之肖子?!眱扇嘶楣ビ?。在張勛開列的復辟宣統(tǒng)朝廷的官員名單上“凡前清官僚,自亡國后,保存發(fā)辮而不服官于民國者為上選,可得內閣宰輔位次;有發(fā)辮而曾應民國之聘出山者為次選,可得尚書、侍郎之職;至若無發(fā)而又為民國官員者,雖有奇材異能,亦屏而不用。”在張勛看來,才華能力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要有“辮子”。這樣一來,“京師理發(fā)鋪之假辮,售賣一空?!眳⑴c復辟的諸人“無不腦后有辮發(fā)垂垂”。
在復辟派中有一個人的辮子很引人注目,他就是康有為。康有為的“辮子”長只有二十厘米左右,造型“蓬蓬如蒲草者然”。有人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自己一直逃命國外,自辛亥年后才回國,蓄辮子至今只五年。眾人又問他為什么一回國就蓄發(fā)?他說,早就料到有今日之復辟??上]多久,復辟鬧劇就壽終正寢。
早在1898年戊戌變法時,康有為就向光緒上了一道《請斷發(fā)易服改元折》,呼吁光緒帝率先斷發(fā)易服裝,給國民做個榜樣。他甚至還“高瞻遠矚”地把工業(yè)時代與辮子聯(lián)系到了一起,“且今物質修明,尤尚機器,辮發(fā)長重,行動搖舞,誤纏機器,可以立死。今為機器之世,多機器則強,少機器則弱,辮發(fā)與機器不相容者也。”折子寫得振振有辭,時過19年,到了復辟時,康有為就不再談他以前的調子了。
滿清滅亡后,學貫中西、個性張揚的大學者辜鴻銘依然留著長辮,穿長袍,有人戲稱“全世界只有一條男辮子保留在辜鴻銘頭上”。當辜鴻銘梳著小辮兒走進北京大學課堂時,學生們哄堂大笑,辜先生很淡定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贝搜砸怀?,素來狂傲激越的北大學生們鴉雀無聲。而辜鴻銘的辮子以及這句“辮子”名言成為歷史的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