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在公園里看見一個大約1歲半的男孩,他長得非常漂亮,總是面帶微笑。他有一只小桶和一把小鏟,他費力地用小鏟鏟起小路上的小石子,再把小石子倒入桶內(nèi)。一位保姆站在他身旁,她對孩子的照看可以說既親切又聰明。到該回家的時候,保姆耐心地勸說男孩放下手中的工作,并要把他抱進童車。但勸說對執(zhí)著的男孩無效,保姆就自己把小桶裝滿小石子,接著把小桶和男孩一起放進童車,她確信孩子會很高興。然而,那個孩子大聲呼叫,他并不想要一滿桶小石子,他想做練習——鏟起小石子,再裝滿小桶,并通過練習滿足其生機勃勃的機體的需要。孩子的目的是實現(xiàn)其內(nèi)在成長,而不是裝滿一桶小石子的外在事實。他如此依戀外部世界是表面現(xiàn)象,而現(xiàn)實是他的生活需要。事實上,他若把小桶裝滿小石子,或許就會倒掉,接著再裝滿,他這樣反復多次,直至心滿意足為止。他想要協(xié)調(diào)自覺運動,通過鏟小石子來訓練肌肉力量,通過估算距離來訓練眼睛,通過涉及裝滿小桶活動的推理來訓練智力,驅使自己的意志來決定行動。自由練習和燦爛陽光使孩子的生活生機勃勃。
這個男孩如此簡單的插曲,成為發(fā)生在全世界兒童,尤其是那些最優(yōu)秀和最受關愛孩子的一個例證。他們不為成人理解,因為成人按自己的情況判斷他們,認為兒童預先確定外在目的,從而成人要滿腔熱情地幫助他們達到目的。相反,兒童只有未意識到的、發(fā)展自身的目的。因此,他們總輕視業(yè)已實現(xiàn)的東西,而酷愛有待實現(xiàn)的東西。例如,他們喜歡自己洗澡,而并不關注清潔舒適的感覺。他們喜歡造一所房子,而不是要擁有這所房子。因為他們“不應當享受生活,而應當塑造生活”。他們真正的、幾乎唯一的享樂就是成長。
摘自《蒙臺梭利文集》(第一卷:發(fā)現(xiàn)兒童)
蒙臺梭利:意大利幼兒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創(chuàng)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