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山
【摘要】生命教育在關注個體、珍惜生命的同時,也必須讓學生懂得珍惜他人生命的重要性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生命教育的素材非常豐富,其中既有正例,也有反例既有尊重他人生命的,也有漠視他人生命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該如何尊重他人的生命
【關鍵詞】情感培育人文關懷生命教育
在《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一課的公開教學中,為了說明新生政權與亞非新興獨立國家發(fā)展友好關系的決心,我向學生講述了“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爆炸一事:
境外特務在飛往萬隆的“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上安置了定時炸彈,飛機起飛后不久即發(fā)生爆炸但是,由于緬甸總理的臨時邀請,周恩來總理改變了行程,沒有乘坐這架飛機,躲過了一劫
聽了我的講述后,教室里發(fā)出了一陣哄笑,學生們似乎在說:“太好了!周總理沒有乘坐這架飛機,敵人的陰謀沒有得逞!”我為自己的精心選材、生動講述而感到暗自高興,因為這樣的設計既反映了萬隆會議前的特殊背景,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但在評課中,安徽省歷史特級教師趙劍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課堂上的笑聲折射了學生價值觀的缺失,反映了教師對這一細節(jié)的處理失當,錯失了一次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的絕佳機會甚至可能誤導學生,使他們產生這樣一種錯覺,即生命的價值是分高低貴賤等級的中國代表團的團長、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周恩來,雖然不在“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上,但中外代表團的其他成員和記者,以及機組人員,共計16人在這次空難中喪生這些人的生命同樣值得尊重!
我感到無地自容!歷史課的人文關懷、生命教育哪里去了?失去了情感培育的歷史教育,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還有什么意義?這些遇難人員的生命和周總理的生命應當有同等的價值,他們?yōu)樾轮袊耐饨皇聵I(yè)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同樣值得尊敬和緬懷!
歷史課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因此,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體現(xiàn)人文關懷歷史教學應該飄揚著一面大寫的“人”的旗幟,為社會發(fā)展、人類進步提供人文導向而在有關“人”的價值序列中,生命的價值至高無上敬畏生命、尊重生命,追尋生命的意義;生命應該沒有高低貴賤等級之分,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生命,這些都是歷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應有之意在講述“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失事時,既要表明新中國貫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爭取和平、友好的決心,又要彰顯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對死者的哀悼之情經過認真的反思與學習,筆者擬將“克什米爾公主號”失事這一歷史細節(jié)的介紹,做如下調整: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原先遭受殖民侵略的亞非國家,掀起了一股民族解放和獨立的潮流,其中一些國家醞釀了沒有帝國主義國家參加的萬隆會議中國受邀參加這一會議,但帝國主義勢力陰謀破壞這次會議,臺灣當局則想方設法阻撓新中國參加萬隆會議1955年3月初,中央得到可靠情報:臺灣方面制訂了針對萬隆會議的暗殺計劃有人提出中國放棄參會,更多人認為,萬隆會議是貫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表明和平、友好的決心,是新中國走向世界舞臺,廣交朋友的絕佳機會1955年4月11日,臺灣特務在中國代表團乘坐的“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上安置了炸彈,飛機起飛后不久即發(fā)生爆炸,11名中外代表團工作人員和記者,以及5名機組人員遇難這些人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yè),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敵對勢力的恐怖行徑并沒有阻擋中國代表團出席亞非會議的腳步,1955年4月17日,周恩來率領中國代表團飛抵萬隆在機場的講話中,他宣告:“和平友好的正義事業(yè)是破壞不了的”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生命教育的素材非常豐富,其中既有正例,也有反例既有尊重他人生命的,也有漠視他人生命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該如何尊重他人的生命例如在“解放戰(zhàn)爭”一課教學中,有教師極力渲染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解放軍作戰(zhàn)多么英勇,戰(zhàn)術多么得法,殺敵數(shù)量多么巨大,但忽視了這是一場內戰(zhàn).雖然在教學中離不開這場戰(zhàn)爭的正義性問題,但無數(shù)的士兵與民眾失去了生命有“軍神”“戰(zhàn)神”“軍事奇才”“常勝將軍”之稱的劉伯承,一生經歷過無數(shù)血戰(zhàn),晚年卻厭惡戰(zhàn)爭的殘酷他從不看戰(zhàn)爭片,如果看到戰(zhàn)斗場面,他會立即換個頻道,或者干脆關掉電視長子劉太行曾向他問及淮海戰(zhàn)役的事,但劉伯承根本不愿意回答,只是說:“打起仗來,就要死人,我所想到的是多少白發(fā)蒼蒼的母親找我要兒子,多少年輕的寡婦找我要丈夫,我心里很不安哪!我今天能夠當元帥,有多少人在底下呀!”淮海戰(zhàn)役對劉伯承來講,應該是很光輝的事,但劉太行從來沒有見過父親講這個仗打得多么漂亮.劉伯承曾多次感慨道:“我們犧牲一位戰(zhàn)士,他的全家都要悲傷,這給那個家庭帶來多大的損失!同樣,一個國民黨士兵死了,也會殃及整個家庭他們都是農民的子弟,一場戰(zhàn)爭要損傷多少家庭啊!就是因為這個,每在戰(zhàn)前我們連覺都睡不好現(xiàn)在戰(zhàn)爭結束了,我就不愿看、怕看戰(zhàn)爭的場面……我至今仍看到無數(shù)同胞為我們鋪設的一條血肉模糊的路,我們是踏著他們的尸體走向勝利的敵人也一樣,他們也是我們的同胞??!”
中學歷史教科書寫道,“三大戰(zhàn)役共殲滅或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并且認為:“從戰(zhàn)爭規(guī)模和取得的戰(zhàn)果上看,在中國戰(zhàn)爭史乃至世界戰(zhàn)爭史上都是空前的”這樣的敘述易于給師生造成誤解,如果教師處理不當,就會給學生帶來無視生命的嚴重后果美國的南北戰(zhàn)爭也是一場傷亡慘重的內戰(zhàn),有學者認為,它是美國歷史上最糟糕的戰(zhàn)爭,期間共有618萬人戰(zhàn)死,城市遭破壞,農莊被焚毀,家園也被夷為平地,一場因國家分裂引起的戰(zhàn)爭,造成了許多家庭的悲劇加里·納什等人對這場戰(zhàn)爭殘酷性的介紹更加具體:
漫長的戰(zhàn)爭結束了,但是關于戰(zhàn)爭的記憶仍將困擾人們多年15~59歲之間的美國自由男性公民中有1/3,即約300萬人曾在軍隊服役每個人都有難忘的戰(zhàn)爭經歷對于曾在戰(zhàn)地醫(yī)院工作的喬治·伊格爾頓來說,戰(zhàn)爭的歷史就是“死亡和毀滅!鮮血!鮮血!痛苦!死亡!渾身是傷、骨折、截肢手術、取出子彈和炸彈碎片”所有美國曾經經歷過的戰(zhàn)爭都沒有內戰(zhàn)那么慘烈美國在這場戰(zhàn)爭中的死亡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的5倍約36萬名北方聯(lián)邦軍士兵和258萬名南部邦聯(lián)軍士兵戰(zhàn)死,其中約1/3是因為創(chuàng)傷沒有得到正確的醫(yī)治,或根本沒有得到醫(yī)治而亡被疾病奪生命走的人比戰(zhàn)死的人還要多
教學中如果持這種觀點進行介紹,將有助于引導學生站在尊重生命的高度,吸取歷史教訓,從而樹立避免戰(zhàn)爭的和平意識
齊健、趙亞夫在《歷史教育價值論》一書中指出,“生命是人類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喚起生命意識,提升生命意義,成為當代教育迫切使命.而作為以人為中心,以育人為目的的歷史教育當然更是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王平,等劉太行將軍憶父親劉伯承元帥\[J\]世紀風采,2012(10):14
[2]馬佳劉帥為什么拒看“戰(zhàn)爭片”?\[N\]羊城晚報,20100609
[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①(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0
[4][美]加里·納什,等美國人民(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509-512
[5]齊健,趙亞夫歷史教育價值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