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東
有一家公司,專職員工不過十人,兼職員工卻有2萬人,這事兒聽著是不是挺新鮮?還有更新鮮的,雖說公司主營是網絡常見的圖片銷售生意,而且2013年剛剛成立,但已經有很多業(yè)內知名機構主動上門尋求合作,更牛的是,有些大機構的明星級攝影師也在為他“打工”——這就是“Eput”。
小網站“網”住2萬名精英
90后的徐銘俊就是這家網站的創(chuàng)始人,別看網站僅僅成立不到兩年的時間,已經有風投給其網站注入數(shù)百萬美元。小徐是學設計出身,雖然不會攝影,但對視覺方面挺感興趣,特別喜歡一些美圖。
慢慢地他發(fā)現(xiàn),圖片是一門全球化生意,不過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一是,模式落后,國內存在的模式就是網站或者機構較低價從攝影師手中收購圖片,然后再高價轉售給有需求的客戶,由于價格虛高,造成國內圖片市場盜版現(xiàn)象十分猖獗,導致很多網站根本無法盈利;二是,大多數(shù)攝影師缺乏商業(yè)頭腦,根本不會宣傳,經常會被所謂的經紀人忽悠,將有價值的圖片稀里糊涂就轉手,還賺不到錢;三是,受成本影響,很多攝影師不能實現(xiàn)異地拍攝;四是不敢明碼標價,因為很多圖片網站手里攝影師資源少,明碼標價容易引發(fā)競爭。
為此,他決定改變經營模式,打造一個全新的圖片網站——走輕資產模式,直接將網站開放給攝影師入駐、分享各自的原創(chuàng)作品,瀏覽者可以點贊、評論,同時分享到社交網站。每張圖片的右下角有一個小窗可以聯(lián)系攝影師本人,以獲得企業(yè)授權或個人授權的方式進行購買。在小徐看來,網站就相當于攝影師的個人名片,讓他們可以直面客戶,相比圖片銷售本身,更重要的是增加名氣,由此帶來更多線下約拍的機會;站在客戶的角度,有個攝影師的網上集中地,找拍攝也方便。
這一全新的模式,讓小徐網站真正的成為了攝影師“集散地”,短短半年時間,他的網站就已經聚集了國內2萬名攝影師,每天圖片交易量已經超過了國內很多知名的大網站數(shù)倍。
讓利給攝影師,小網站獨占鰲頭
為何會有這么多的攝影師給小徐站腳助威呢?小徐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利益。
以往與圖片網站合作,攝影師基本處于一個弱勢群體,除了個別幾個大師級人物,是由他們開價,圖片網站砍價,剩余攝影師都是圖片網開價,他們加價。這樣的結果就是,攝影師受累賺不到錢。
所以小徐在開設網站之初,就承諾平臺將每單生意交易的七成分給攝影師,而照片的具體價格則由攝影師獨立與客戶交涉,平臺不參與其中。這點與時下火爆的淘寶網十分相像,小徐只是建立了一個攝影師與客戶交涉的平臺。看似這樣做小徐的利益很少,做的是一個微利生意,但是事實小徐透露,自己賺得并不比傳統(tǒng)圖片網站少。因為:
一是,傳統(tǒng)網站雖然是低價收高價出售圖片,加之盜版猖獗,真正的購買率并不高,除了個別幾個業(yè)內龍頭網站盈利,其他基本都不怎么盈利;而自己的網站沒有壓榨攝影師,攝影師可以隨意談價,加之目標顧客較為集中,成交率高,看似比例低,但是基數(shù)大,所以盈利一點也不少。
二是,以前很多攝影師圈子小,想主動找訂單比較困難,所以交易量低,而如今自己打造的這個平臺,使得攝影師的生意量增加了不少,甚至很多在互聯(lián)網小有名氣的攝影師一睜眼就能接到不少訂單。由于訂單量增加,所以網站的收益也不斷增加。再換個思路講,如果網站不賺錢,不比傳統(tǒng)網站更賺錢,會有風投一下子注資數(shù)千萬元人民幣給一個90后的毛頭小子嗎?
筆者一直有一個疑問,小徐并不是攝影圈的人,又沒有相關的行業(yè)資源,到哪里能短時間內找到如此眾多的攝影師入駐呢?
小徐坦言,自己一開始確實沒有什么好的途徑,只能按正常創(chuàng)業(yè)者的思路先接觸一些跟攝影有關的群,但他很快發(fā)現(xiàn)這些攝影師質量不高,超過95%的人都是攝影愛好者,根本不是專業(yè)攝影師,有的人甚至連一些專業(yè)名詞都不懂。后來,他調整了思路,將自己通過查閱資料后,認為優(yōu)秀的攝影師列了一個百人名單,然后逐一以發(fā)郵件或者微博私信等方式介紹他的創(chuàng)業(yè)理念和項目,希望能用字里行間的誠意打動對方。因為小徐知道,在實際生意中,攝影師們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需要這樣一個平臺,平臺符合了他們的需求。這一招還真管用,包括趙嘉、馬良等多位攝影大咖都在微博、微信上表達了支持。盡管以他們的江湖地位不會真的入駐小徐的網站,但借助他們的號召力,讓更多攝影圈的人關注到了這個新平臺。同時有了這些大師級人物的關注,小徐得以參加了一些專業(yè)攝影師才會參加的活動,認識了大批攝影師,所以網站才能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就聚集了2萬名攝影師。
只為中小企業(yè)服務,
小公司欲做業(yè)內“大鱷”
通過與平臺上數(shù)萬名攝影師的溝通交流,小徐清楚意識到,現(xiàn)在讓個人付費買圖確實還比較困難,不如先面向企業(yè)客戶,等時機成熟,再走向大眾。而在眾多有需求的企業(yè)中,他選擇了中小企業(yè),理由是,大企業(yè)更青睞于攝影師的名氣,這點上自己的平臺還存在不足,而中小企業(yè)看中的攝影的質量和較低的價格,而這點恰是自己平臺上的最大優(yōu)勢。
雖然有具體運營方向,但是小徐的網站還是遭到不少同行的圍剿,他們聯(lián)手直接和小徐玩起了價格戰(zhàn),不過鑒于有龐大的人才庫支持,小徐并不害怕,他則利用電子郵件、QQ、微信等現(xiàn)代化通訊工具,降低了傳統(tǒng)接單成本,提升了訂單完成時間,加速了接單率。例如某些冷門行業(yè)的客戶需要一些圖片,對手要花幾天,甚至更長的時間找到一個攝影師拍攝,而他只需要10分鐘就能通過平臺找到3—5個不同價位的優(yōu)秀攝影師。
同時,為了解決網站運營的資金問題,他要求客戶提前付款,即提前將錢通過支付寶打入攝影師的賬號中,一旦攝影師交回合格的圖片,便可從支付寶拿到應有的報酬。沒有多久小徐就贏得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F(xiàn)在已經有不少互聯(lián)網企業(yè)找上門來,比如扎客、蝦米、知乎等等,好的圖片能提升品牌檔次,另外國內一些做視覺印刷品的機構也在聯(lián)系小徐希望合作。
一次,一個深夜打擾小徐睡夢的電話,讓他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機會——“急件攝影”。當時,一本雜志要求他在很短時間內提供幾幅圖片,因為對方的專業(yè)攝影師生病了,而雜志趕著要出版。因為這個活太緊了,而且是現(xiàn)場拍攝,這是很多圖片公司都無法解決的。為了滿足對方要求,他迅速聯(lián)系了一位在線的人物攝影師。事后對方十分滿意。
看到“急件攝影”利潤空間巨大,隨即,他又將業(yè)務擴展到“急件領域”。由于“急件攝影”在時間上有很強的不確定性,要求從業(yè)者必須有龐大的攝影隊伍,業(yè)內對手普遍都是依靠強大的資金在支撐,而小徐則依靠積累的強大人脈,實現(xiàn)了低成本強勢介入。由于他的前期運營成本很低,因此他的獲利水平更高。小徐下一個目標就是將網站做大,尋找更加理想的銷售模式,成為圖片界的“大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