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
高中古典詩詞教學方法多樣,但究其根本,離不開詩詞的載體——語言,而作為古詩詞的言語系統(tǒng)是聲韻豐厚的,筆者針對詩詞語言的本質特征提出實踐性的方法——“吟賞教學”,一方面立足于傳統(tǒng),一方面實踐于教學,希望做到有益?zhèn)鞒?,有效教學。
首先,激趣——教學的鎖鑰。
唯有讓學生有興趣,方可引領他們進入吟誦的大門。在教學中先有意讓學生觀看和聆聽一些老先生的吟詩視頻和音頻,在欣賞中由不接受到慢慢產(chǎn)生興趣,并利用馬鞍山市每年一度的吟詩節(jié)活動給予學生欣賞的平臺,甚而產(chǎn)生對本土文化的驕傲感。接下來可以在必修課的詩詞單元教學中引入一些詩詞的吟誦范例,投石問路般地預留審美空間。同時同步在校園內成立吟詩社,豐富校園文化,定期開展社團活動,拓展語文課堂外延,以吟詩表演等形式激發(fā)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興趣。
其次,曉聲——教學的礎石。
此處的“聲”有表面的聲即“四聲八音”,四聲即平、上、去、入,漢字的每一字都有高低抑揚的升降調,雖然有連音的變調,但聲調基本固定,有高低、長短、強弱之分,平為平聲,上、去、入三音都為仄聲。在詩詞中,平仄相間,四聲遞用,形成詩詞的聲韻美。所謂“八音”,是八個音階,就是將“四聲”再進一步細分為陰、陽兩組,陽聲有上揚的現(xiàn)象,觸動聲帶較為沉重,是濁音;陰聲為清音。在具體教學中,八音一語帶過,不可深究陰陽。四聲作為古詩詞的入門,應講明講透,在四聲的教學中,就可“聲情吟賞”。關于四聲如何吟,要教會學生先背誦明朝釋真空先生的四聲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在背誦四聲歌訣后,反復訓練學生的四聲意識,感覺四聲的語言美,在語言美中品味古詩詞中的四聲遞用。
“聲”還有深層的“格律”之聲,在“曉聲”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尤為重要,格律詩的平仄規(guī)則要講透,在具體講解時可以杜甫詩為例,讓學生標出平仄,感受基本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然后分清仄起式和平起式,弄清唐代近體詩以來對于聲音的嚴格要求,在格律章節(jié)講解時,可結合學生的寫詩來落實。
再次,授吟——教學的肯綮之環(huán)節(jié)。
授吟最為必要,是因為只有強化學生的學吟,才能真正感受到詩詞的韻律美和音樂美,吟誦專家盤石老先生認為吟有吟誦、吟詠、吟唱,他區(qū)分三者是從音樂性的角度進行區(qū)別的,他認為吟唱最有音樂性,吟誦和吟詠因人而異,千人千調。的確如此,不論什么詩詞,幾乎是每個人一種風格,葉嘉瑩先生也說:中國詩的吟唱有個基本的原則,就是掌握了平仄的聲調,還有它的停頓、押韻等頓挫的節(jié)奏后,其他高低長短都可以自由發(fā)揮。
廣東的小學吟誦教育專家陳琴先生歸納出她自己的近體詩吟誦規(guī)則:平長仄短入聲急,依字行腔氣要勻;一二聲平三四仄,平聲吟長仄略短;分清音步辨入聲,依字行腔尾音緩。其中她認為不必過于教條,可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吟出詩歌的音步即可。南京的陳少松老先生認為就一句的吟誦而言,語調往往呈現(xiàn)出一定的曲折性,這是構成古詩詞優(yōu)美旋律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在具體吟詩時便引導學生遵循聲韻的規(guī)律,自由發(fā)揮。吟詩最重要的是“因聲求氣”,如果學生能根據(jù)“聲”來感受詩詞的格律美,就已經(jīng)達到教學目的了。
總體而言,可采納秦德祥先生概括出的吟誦音調三條基本規(guī)律:平長仄短,平高仄低或平低仄高,平直仄曲。在不斷授吟過程中讓學生反復體會這些規(guī)律,可提供參考吟譜,也可不用,只是口傳心授而已。
最后,悟情——教學之樞紐。
把握了聲,感受了吟,自然會賞其中的情?!扒椤?,包含喜怒哀樂,愛憎好惡。古詩詞都是作者表現(xiàn)情感的文字,不管是民歌,還是文人詩詞,都可以尋到情感的烙印。在此處用“悟”字,是因為高中的學生已具有對古詩詞的初步審美心理,教師如果在課堂上稍加點撥,很多情感學生都可以達到頓悟的。佛學中言頓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那么在教學中,如果學生能頓悟,不更是教學的極大智慧嗎?“聲情吟賞”便是最便捷地打開頓悟之門的鑰匙。因聲情吟賞,教師無須多言,韻律美和音樂美自然顯現(xiàn);因聲情吟賞,學生邊吟邊品,凡此種種情感,皆在內心了然處。
激趣——曉聲——授吟——悟情,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果在教學中實施得靈活自如,自然可以實現(xiàn)古詩詞教學中的美育作用。
★作者單位:安徽馬鞍山市紅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