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茂
21世紀,不可阻擋的全球化,也是快餐文化的普及化,同時也是人工制品的泛濫化。在以玻璃或者鋼筋水泥分割的現(xiàn)代空間中,我們人類視乎獲得了“舒適地生存”的需求。也許那是我們無法逃離時間的壓迫,那么索性讓生活、生命的質量都鑲在時間的速度里匆匆忙忙,然而,一旦閑暇時回過頭來,每一天總是那么疲憊不堪。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我們畢竟是一種帶著生命審美的動物,我們在自己觸摸自己深處的一瞬時,像被誰呼喚著地自覺提醒著自己,不能讓自己徹底成為工業(yè)與信息文明構筑起來的人工時間的一個疲憊的部件。作為這種現(xiàn)象存在的一個典型的事例,那就是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石頭。他們親近石頭的表情,聆聽石頭的生命。在枕石藝術的作品中,石頭告訴了我們這種無可辯駁的事實。地球上任何一塊石頭,那都是自然時間的藝術品。路邊的一顆石子、河里的一塊鵝卵石,那都是億萬年以上時間的杰作。所以,人們都說石頭是有靈性的。如果在我家中的櫥柜里,書桌案頭上擺放上一塊來自自然巧奪天工的石頭,那種宇宙、自然生命的深沉,那種悠久歲月的凝重,那種自然的蘊涵、人文的抱守,遠遠超過了以其他任何物質創(chuàng)作的藝術品。
當然,這還需要擁有那塊石頭的主人能夠讀懂石頭的訴求,傾聽歷史的述說。中國文化擁有酷愛石頭的悠久傳統(tǒng),從開天辟地的女媧煉石補天到現(xiàn)代社會中那些遍訪奇石的收藏家們,這種愛好石頭情結似乎成為中國人的審美基因。翻開中國的美學史、文學史,文人墨客們的石頭之夢俯拾皆是。米巔拜石的故事家喻戶曉,吳承恩能從山崖巨石中看到一只自由不羈的靈猴騰空而起;曹雪芹能在山谷散步的途中,從一塊懸石里讀懂了一部歷史的盛衰。
那么,擺在我們面前的這些奇石雕塑,展現(xiàn)在這里的這些來自于奇石而突發(fā)妙想的一件件審美的瑰寶,不就是我們中國人拜石傳統(tǒng)的最好詮釋嗎?藝術家劉東與劉風兄弟面對一塊塊歷盡周折、極其難得的珍貴石頭,能夠從自然的線條、機理、顏色、質地中看到一位出浴的玉女,一身從容的姿勢,一張堅毅的臉、向往的臉,抑或一副矜持的表情……
心須明白,比一切都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作品在這個地球上只有這么一件,絕對不可能重復,那么,這種作品除了稱之為瑰寶還要更適合的名字嗎?因為是瑰寶,所有它除了在物質上的價值,更是精神上的寶藏。
我們除了欽佩那些能夠發(fā)現(xiàn)奇石并賦予其生命與靈魂的藝術家們之外,還會羨慕那些擁有這些瑰寶的收藏家們。那是因為,在這個一切價值尺度都成為時間易碎品的庸俗時代,擁有這些石頭為載體之藝術的人們,已經(jīng)超越了財富的意義,足以讓其生活獲得了高度的審美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