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在中國屏風(fēng)上》
作者:[英國]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1919—1920中國之行的作品)譯者:唐建清
讀書筆記:小暖米米
讀毛姆的這本書,一直讀到合上書頁,把書的封面封底又看了一遍,依然覺得是在閱讀另一個國家的奇聞逸事。是的,“奇聞逸事”,很顯然,這是毛姆,或者西方在東方最想尋覓的明亮寶石,碧綠翡翠。而作為讀者——作為另一個“奇聞逸事”的捕捉者,一個出生在這“神秘”東方的東方人——一個外國人在那時那景將會如何捕捉中國社會那時那景的世態(tài)風(fēng)尚,在他眼中一百年前的中國人是如何生活,他特殊的職業(yè)敏感是否能帶給我們一些新視角的發(fā)現(xiàn),則是我所格外關(guān)心與尋找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中國屏風(fēng)上》總是不免讓人有些失望的。因為整本書中對于中國所做的正面描寫實際并不多(至少比我期待的要少),相反,毛姆卻用一支精良的短篇小說之筆描寫了許多在中國的外國人:英國人,法國人,瑞士人……講述他們的生活,對話,對于歐洲的回憶,而在看到中國的景色時,他雖然承認“中國人苦心孤詣地使你的雙目愉悅”,但結(jié)論卻是:“最終審美上的疲勞征服了你”,于是最后還是會想起“這兒寒冷,陰郁和破敗,但這是英格蘭”。
“沒有什么比兩個不同國家所持有的關(guān)于對方特性的古怪想法,更能妨礙他們之間的友好關(guān)系了?!泵吩跁幸渤姓J:“如果你腦子里沒有裝滿東方人都是神秘莫測的這種觀念的話,你會覺得他們都是老實巴交的好人?!痹谂c傳教士的交談中他提到“他們好說謊,不可信任,殘忍,骯臟”(東方人),當(dāng)然也談及“他們對父母的孝順,他們對孩子的疼愛”。(《鴉片煙館中他對此的評價是:“不可理喻的東方人對孩子有著特殊的感情?!保┟鎸@些既定觀念,毛姆似乎并沒有執(zhí)著于建立一種完全個人化的對于東方及東方文明的認識。他并不否認自己在這里的不適,甚至單純是“嗅覺”上的不適,或者是對旅館“觸覺”上的不適。他不時地顯露出一種匆忙,也許是一種可惜,“但這些人對你來說畢竟是陌生的……”,又或者他為自己已經(jīng)找到了恰當(dāng)?shù)睦碛桑骸澳銦o所依憑,你不知道他們最基本的生活狀況,于是你的想象就很受挫?!彼拇蟀攵底訉嶋H裝的都是“西方人在中國的奇聞逸事”,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對中國的認識,甚至是對于中國民主奇怪的理解:“也許臭水溝比議會制度更有利于民主”,都顯得可愛和彌足珍貴。
當(dāng)然,書中描寫的人物,無論是歷經(jīng)滄桑、流浪驕傲的水手,憂心重重,對上帝使命各具理解的傳教士,深藏心機、熟稔老練的外交官,還是毛姆看到的中國藍衣衫的“苦力”,鴉片館里的煙民,留辮子的書生,腐敗的官員,他對這些人的人性都做出了深刻而細致的考察,對于那些人性中的矛盾,自私,虛偽,貪婪,深處的恐懼(《大使》),一個也不少地進行了典型“毛姆式”的諷刺。閱讀是伴隨眉頭緊皺,又是伴隨嘴角微笑的:這樣閱讀中的會心一笑,卻是完全跨越國界,自每人獨立的生活經(jīng)驗而出,與作者間美妙暢通的交融與理解。
書摘
1.“飄泊者”:他就像是一個野外科學(xué)工作者,耐心地收集無窮無盡的事實,但沒有一點概括的能力,這些事實有待那些比他思維復(fù)雜的人去提煉。他所搜集的既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而是形形色色的人。他的藏品數(shù)量罕有其匹,但他對它們的理解是膚淺的。當(dāng)我遇到他時,我試圖去辨識那豐富的閱歷是如何影響他這個人的;可惜的是,他雖然是個快樂、友好的人,有著一肚子的奇聞逸事,也樂于敘說他的所見所聞,但是我卻無法發(fā)現(xiàn)哪一段冒險經(jīng)歷曾經(jīng)深深打動過他。引導(dǎo)他做出那些古怪事情的沖動源于他與生俱來的古怪習(xí)性。他厭倦了文明世界,產(chǎn)生了一種遠離陳規(guī)舊習(xí)的激情。生活中離奇的事物吸引著他,他有一顆不知足的好奇心。但我覺得他的經(jīng)歷僅僅是肉體的,沒有轉(zhuǎn)化成心靈的體驗。這也許是為什么你會覺得他根本就是個平庸的人。他平淡無奇的外貌,恰恰是他平淡無奇的靈魂的最真實的說明,在那空蕩蕩的宮墻后面,仍然空空蕩蕩。那就是為什么他有如此豐富的素材,寫出的文章卻索然寡味,因為在寫作中,更重要的不是豐富的素材,而是豐富的個性。
2.“內(nèi)閣部長”:對我而言,這次見面中最奇妙的事情是,我從一開始就知道他根本就是個惡棍:腐敗瀆職、寡廉鮮恥、為達目標(biāo)不擇手段。他是一個搜刮的高手,通過極其惡劣的手段掠奪了大量財富。他是個虛偽、殘忍、報復(fù)心強、行賄受賄之徒,中國淪落到他所悲嘆的這個地步,他本人也難辭其咎。然而,當(dāng)他拿起一只天青色小花瓶時,他的手指微曲,帶著一種迷人的溫情,憂郁的目光仿佛在輕輕地撫摸,他的雙唇微微張開,似乎發(fā)出一聲充滿欲望的嘆息。
3.“恐懼”:雖然我很難知道為什么,但在這瞬間我看見了真相。我看見的是,他的感官所喜愛的,他的靈魂就厭惡……不管他說什么,其實他憎恨中國人,比起這種憎恨來,他妻子的厭惡之情就微不足道了。當(dāng)他走過城里擠滿人的街道,他會感到極度的痛苦,他的傳教士生活使他反感,他的靈魂好像苦力們擦破皮的肩膀,被扁擔(dān)燒灼流血的傷口。他不想回國,因為他不愿再見他如此心儀的一切。他不想讀書,因為這會讓他回憶起他那么熱愛的生活。或許他娶這么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婆,是為了把自己同他天性中渴望的世界更堅決地斬斷。他以殉難者的激情來折磨自己痛苦的靈魂?!系墼谧分鹚瑹o論他藏在哪兒,上帝都跟著他。他理智上極力掙扎,但他的心靈被逮住了。他無能為力了。最終他馴服了。
4.“江中號子”:最痛苦的號子,是那些把大包貨物從船上卸下,再一步一步沿著陡峭的石階扛到城墻邊的苦力們喊出的。他們不停地上上下下,而在舉步維艱時發(fā)出的有節(jié)奏的呼號也是不間斷的“嘿,喲——啊,嗬”。他們都赤著腳,光著上身,他們汗流滿面,他們的號子是痛苦的呻吟,是絕望的嘆息,是揪心的呼喊。這聲音幾乎不是人發(fā)出的,那是靈魂在無邊苦海中有節(jié)奏的呼號,它的最后一個音符是人性最沉痛的啜泣。生活實在是太艱難、太殘酷了,這是他們最后的絕望的抗議。這就是江中號子。
本欄責(zé)任編輯 張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