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林杰
哈金的小說《在池塘》時間設定在文化大革命運動結束初期和恢復高考之后,而整個時間結點應在改革開放之前。當時整個社會還沒有擺脫文化大革命所帶來的影響。小說主人公邵斌是東北一家國有化肥廠的修理工。他平時最大的愛好便是練習書法和繪畫,其藝術作品也多次在各種報紙上發(fā)表。而繪畫和書法更是他生命的支柱,讓他在平常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慰藉。在工廠分配住房過程中,邵斌自認為自己在工廠的資歷可以分到住房。但結果恰恰相反,邵斌并沒有分到住房。這讓本來就蝸居在一個房間內(nèi)邵斌一家三口 忿忿不平。邵斌就連夜畫了一幅畫貼到工廠的宣傳板上,諷刺工廠領導在分房過程中存在受賄和腐敗的情況。而這直接導致了邵斌和工廠兩位領導長期的矛盾。之后全書描寫的便是圍繞這一矛盾所展開的一場場斗爭。
從小說中可以得知,邵斌是一個懷揣著藝術夢想、堅守著道德底線的文藝青年。他容忍不了的工廠中存在的貪污和腐敗,巧妙地運用自己的繪畫和書法技藝,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作品來抨擊和反抗腐敗。在其他員工都保持沉默的時候,他依舊在不斷地進行抗爭,這也是他身上人性的閃光點。在當時的體制下,存在著太多的不公和罪惡。僅僅在分配住房的過程中,工人們賄賂領導,領導們心安理得地接受賄賂甚至權色交易,并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制定分房名單,導致住房分配的不公;邵斌在獲得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后,受到了工廠領導的百般刁難,最終難以進入大學深造;而官場的上相互勾心斗角以及官官相護,更是體現(xiàn)了體制的弊端。
我們首先來分析以下邵斌在宣傳板上貼宣傳畫的行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受文革中大字報的影響,在如今看來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但當時中國法制建設基本停滯,邵斌根本沒有其他申訴的途徑。由于他所處年代的特殊性以及他自身所受教育的局限性,在他意識中并不存在法院訴訟等其他維權途徑。他只能通過貼大字報或者向報紙投稿這種方式來進行抗爭。所以,面對體制下所產(chǎn)生的不公,邵斌其實是非常無奈的,他沒有也無法找到一條有效的途徑去維護自己的權益。
邵斌在工廠內(nèi)部與兩位領導抗爭無果后,花費多個夜晚手書了一份信,向區(qū)里的楊書記反映工廠里的存在的貪腐。但這封信卻被退回到工廠領導手上,這無疑加劇了工廠領導對于邵斌的迫害。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體制內(nèi)自我監(jiān)督方式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往往會導致對于各類申訴的遺漏和忽視,最終使冤情無法得到昭雪,民怨無法得到平息。這也是體制下的無奈,因為在當時以“人治”為主的社會,判斷往往受到個人情感的影響。
小說書名是《在池塘》,翻譯成中文可以為《在池塘里》。邵斌所在的肥料廠就是一個小池塘,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環(huán)境。在這封閉的社會環(huán)境中,根據(jù)工人的等級而產(chǎn)生了一條“食物鏈”:領導們位于是食物鏈的最上層,享受著體制賦予他們的特權;而邵斌這種普通的工人恰恰位于食物鏈的底端,接受者體制弊端所產(chǎn)生的不公和壓迫。當他感到在工廠的這個小池塘里多次抗爭無果后,他只能選擇 離開這個池塘去謀求自己的生存空間。但當時的中國并不存在像當今人才市場的自由性,相反,人才的流通受到戶籍制度的制約。邵斌憑著他自身的技藝,在當今的中國,他完全可以自由地在大學學習或者創(chuàng)辦自己的工作室,然而這一切,在當時集體主義色彩濃厚的閉塞中國,是根本無法想象的。所以這又是體制下的一種無奈。他連逃離的機會都沒有,因為整個中國是一個大池塘,擁有著邵斌所在工廠的相同特性:閉塞,不公和專制。
官場上的幫派對立和相互包庇也是本書中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在邵斌和《環(huán)境》報社共同撰寫的文章在北京的《法律和民主》報上發(fā)表的時候,區(qū)里的Yang書記考慮到自己的政治前途,迅速做出反應,主動出擊平息了邵斌和化肥廠兩位領導的矛盾。但兩位領導的之前的過錯并沒有得到追究。在一個民主法制的社會中,這兩位領導理應得到相應的懲罰。但在小說里的體制下,他們并沒有得到懲罰,反而會獲得仕途上的升遷。
最后,我們再來分析下文章的結局。邵斌通過一系列的反抗,為自己贏得了縣宣傳部的一官半職,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自己的利益。而為邵斌打抱不平的《環(huán)境》報社的相關職員也成功復職??此剖且粋€非常圓滿的結局。但這實際上卻是一個悲哀的妥協(xié)。邵斌的住房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兩位壓迫他的廠里領導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邵斌在成為了一名既得利益者之后,他并沒有繼續(xù)追究廠區(qū)兩位領導對于他的迫害。整個結局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當邵斌進入到縣宣傳部后,他會和其他人一樣的同流合污還是依舊堅持自己的底線與他人格格不入?同時,非常諷刺的一點便是邵斌依舊被禁錮在他所在的小城市里,而這次,這是完全出于他自己的意愿。他終究還是沒有逃出這個“池塘”。他只是在整個“生物鏈”往上爬了一層,這便是體制的可怕之處,把它的對抗者轉(zhuǎn)變成它的侍從,這不僅僅是體制下的無奈,更是體制下的悲哀。邵斌到最后也沒有從整個“池塘”里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