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太黏人,是依戀關系出問題了嗎?
康康快3歲了,白天姥姥帶,晚上我們帶。但自從我重返職場后,夜里他經(jīng)常會哭上兩三回,一定要我抱著才睡覺。平時只要我在家就很黏我,甚至我上廁所也要跟著去,站著等。我覺得最近一段時間除了工作,時間都已經(jīng)給了孩子,但感覺他還是特別沒有安全感。聽姥姥說,這段時間白天也經(jīng)常發(fā)脾氣、扔東西,甚至最近持續(xù)一周還出現(xiàn)了往小朋友身上吐口水的情況。我全職2年時間,覺得已經(jīng)把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得很好才重新工作的呀,現(xiàn)在這種情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A通常孩子在6~8個月到18~24個月之間,分離焦慮最明顯。兩歲之后,分離焦慮會慢慢減少。如果孩子到3歲的時候,還是呈現(xiàn)出明顯的分離焦慮,也許是因為發(fā)生了對他來說很重大的變化,比如原來媽媽一直全職在家,現(xiàn)在要去上班了等。如果父母沒意識到要處理好這些重大的變化,孩子的分離焦慮可能會變得比較嚴重。在孩子黏上來的時候,不要表現(xiàn)出語言或者神情上的不耐煩。如果這個時候媽媽的不耐煩被孩子察覺到,會更印證他的擔心,也會更加恐懼:媽媽真的會隨時離開我,媽媽不愛我,她要離開我了。媽媽要重新和孩子建立關系,比如只要在家,不要等孩子來黏,就主動去黏他,跟他玩,陪他說話,盡量滿足孩子情感的需要,讓他知道媽媽雖然現(xiàn)在不能全天陪著他了,但依然是關注他、愛他的。
有些媽媽特別害怕兩三歲的孩子太黏人,耽誤孩子獨立性的發(fā)展。總有父母跟我說希望孩子獨立,所以孩子找父母玩時,就盡量讓他自己去玩。其實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更黏人。因為在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卻把他推開了,這個信息會很容易讓孩子誤解為:媽媽不愛我了。所以無論孩子多大,當孩子找我們玩的時候,都要盡量滿足他。
當然,我們畢竟分身無術,不能無時無刻地陪著孩子玩,所以要逐步讓孩子能自己玩一會兒??梢圆扇∫欢ǖ霓k法,比如把定時器定好,告訴孩子:過3分鐘,媽媽就來,媽媽要把手頭的事處理一下。過了3分鐘后,準時過去陪他玩。這樣孩子就能自己玩3分鐘了。過段時間,把定時器定為5分鐘。注意一定要保證定時器一響就過去陪他,這樣孩子就知道,媽媽是說話算話的,那么他在單獨玩的時候就可以安心地玩。還有另一種情況,如果當時我們在做事,比如在洗碗,不能馬上過去,可以告訴孩子:“對不起,寶貝,你看媽媽正在洗碗。你能不能先說說,你剛才在做什么?你要媽媽過去干什么?等媽媽洗了碗你要我們一起玩什么?”這樣做,既有時間完成我們要做的事情,又鼓勵孩子使用語言來描述自己已經(jīng)或者將要做的事情。需要提醒的是,要注意傾聽孩子的講話,雖然手里洗著碗,但我們完全可以用耳朵好好聽,并且熱情地回應他,適當?shù)靥岢鰡栴}鼓勵他講下去。(陳忻)
孩子摔倒了,我到底該怎么做?
寶寶1歲9個月了,我一直有個疑問,就是看到寶寶摔倒后到底該怎么做。以前寶寶摔倒了咧嘴要哭時,我都會說:“沒事,勇敢點兒!”“男子漢不哭??!”他也沒有什么事。后來看到一些育兒專家說,孩子摔倒了要讓他哭,得允許他釋放情緒,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于是,我在寶寶摔倒后換了處理方式,不再鼓勵他不哭,而是會在他哭的時候抱著他說:“寶寶是不是摔疼了?我們下次小心好不好?”結果現(xiàn)在他一磕磕碰碰就嘰嘰歪歪地哭,搞得我很迷茫,不知道是我做錯了,還是哪個細節(jié)沒把握好?
A教育孩子沒有一定之規(guī)!每一位家長都應該明白,教育寶典上的那些理論和觀點終究是一種籠統(tǒng)的經(jīng)驗,而每個孩子的脾氣秉性都不一樣,沒有誰比你更了解自家的孩子!因此,養(yǎng)育孩子過程中,能夠令孩子感到自在舒適,能夠令孩子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對于你自己的孩子來說,就是最適合的。
小家伙學走路階段,磕磕碰碰本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孩子摔倒了,如果這一跤并沒有令他感到疼痛,或者他的注意力正好集中在其他事情上,那么很容易若無其事地自己爬起來,像什么事情都沒有發(fā)生一樣。反之,如果孩子的摔倒令他感到疼痛,或者突然之間的變化把他自己嚇了一跳,那么哭幾聲也屬正常。因此,遇到孩子走路摔跤的情況發(fā)生時,大人完全不用那么緊張。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大人與孩子之間的情緒是很容易相互傳染的,往往家長的過度關注反而會成為孩子摔跤之后反應過于強烈的主要誘因。當家長真的能做到心平氣和,孩子也會成長為一個情緒穩(wěn)定的陽光天使。
常言道,孩子不摔幾個跟頭就學不會走路,不喝幾口水就學不會游泳。家長不必因為孩子遇到一點兒困難或者偶爾的哭鬧就擔心、著急,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充滿著這樣那樣的挑戰(zhàn)。當孩子的情緒穩(wěn)定之后,家長應該以剛才摔跤的事例來引導孩子以后走路要如何小心,比如別光顧著看前面,也要注意腳下是不是遇到阻礙物了等,要學會自己觀察、判斷、小心避讓。進而讓孩子慢慢明白,人生之路也很漫長,爸爸媽媽不能一直在他們身邊呵護照料,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的道理。(謝軍)
不同的養(yǎng)育方式讓我頭痛!
蘭蘭現(xiàn)在20個月,每周4天由外婆、外公照看,一天是奶奶、爺爺照看,晚上和周末都是我們自己帶。外婆和外公基本尊重我們的養(yǎng)育方式,比如每天最多讓看一個小時電視;吃飯時要專心。而奶奶、爺爺則非常放縱孫女。最近幾周,蘭蘭每周從奶奶、爺爺家回來后都像換了個人,哭鬧著看電視,吃飯亂跑,要不就是要求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外婆生氣地警告我說:“再這樣下去,別去奶奶和爺爺家了!”我讓蘭爸去和奶奶、爺爺溝通,結果奶奶打電話給我說:“這么小的寶寶就搞這么多限制,是你們太過分了!”弄得我既尷尬又生氣。
A蘭蘭家的養(yǎng)育情形很有代表性,主要是兩對老人對孩子有完全不同的管法:外婆和外公對她看電視有限制,要求專心吃飯;奶奶和爺爺讓孩子隨意看電視,吃飯時也可以看。在寶寶自我意識不明顯時,這兩種相互矛盾的養(yǎng)育態(tài)度并沒有暴露出來,而近幾周孩子表現(xiàn)出回到外婆家哭鬧著要看電視和吃飯亂跑的狀況,一是因為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顯現(xiàn)了,當外婆和外公不讓多看電視時就會通過發(fā)脾氣而試圖控制家長;二是兩親家矛盾的養(yǎng)育態(tài)度,使父母苦心培養(yǎng)的自控力及專心吃飯的好習慣,輕易地被無原則的滿足和縱容破壞了。
在這件事情上,首先確認蘭蘭父母的養(yǎng)育理念是正確、科學的,比如嬰幼兒多看電視確實不利于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會使寶寶的玩耍時間、戶外活動時間減少,也危害視力,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思維懶惰和社會交往能力降低等。另外,專心吃飯也是應該培養(yǎng)的好習慣,這不僅是注意力的培養(yǎng),也是為寶寶的健康著想。其實父母可以將這些正確觀念中打動蘭蘭奶奶、爺爺?shù)牟糠种v給他們聽,而不是去指責他們做得不對,或者講一些大道理。比如告訴奶奶,專心吃飯是為了讓孩子有個健康的胃,少看電視是為了讓漂亮的蘭蘭別早早戴上小眼鏡。相信奶奶和爺爺也是非常愛孫女的,如果他們知道自己做的對孩子并不好,或者怎么做更好,會有所觸動和改變。當3個家庭的養(yǎng)育態(tài)度比較一致時,既有利寶寶發(fā)展和成長,又更容易體會到共同撫育的快樂,是雙贏的結局。
如果實在無法達成一致,我也建議蘭蘭父母改變一下照顧模式,如果外婆、外公有能力工作日都照顧蘭蘭的話,就由他們照顧;周末的時候,可以自己帶上孩子去看望奶奶、爺爺,陪陪老人,或者帶老人一起外出游玩,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方鳳)